一呆解字——二十八宿(终)
根据虞喜的说法:“尧时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余年,乃东壁中,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我以我九年制义务教育培养的狼狈不堪的学术功底,颤颤巍巍地进行了极不严谨的闭门造车式的推演。如前所述,我们假设虞喜是在公元300年看到了日东壁中——这确实如此,前文有图为证。然后他又说二千七百年前是日短星昴。那也就是说,日短星昴的时间大约就在公元前二千四百年左右,也就是距今4400年前。
于是我在软件(stellarium)里先把时间调整到公元前2400年,然后调整日期,使太阳位于黄经270度,然后调整时间至日入后三刻。就出现了下图所示的景象,昴宿大致在正南稍偏东的位置。

得到这个结果后,我的好奇心依然没有满足。继续往前倒腾,发现大约在公元前3300年左右的冬至日黄昏,昴宿终于出现在了正南方的天空上。

试验到此为止,软件的展示毕竟无法代替天文观测,但鉴于人类目前仍尚未掌握可靠的时空穿越技术,本人的数学功底也比较一般,所以只能做聊胜于无的软件推演了。希望能激发起大家学习的兴趣。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先洗把脸清醒一下,让我们回到文章的最最最开头,我们说了“宿”字。“㝛,止也。”《说文》:“舍,市居曰舍。”王维有诗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所谓客舍,即谓客非久居之人,舍亦非久居之地,如客尘烦恼然。
因此说,二十八宿,就是太阳的宿舍,就是天球上的二十八个标志位,太阳至此稍作停留,又自强不息地往前奔行了。
不惟我们的先祖,古代埃及人,也在想办法寻找天地之道。他们发现,每当天狼星在黎明时从东方地平线升起时(这种现象在天文学上称为“偕日升”),正是一年一度尼罗河水泛滥的时候。天地有情有信,尼罗河按时泛滥,绝不拉稀摆带。令我不禁想起《庄子·秋水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首先在stellarium里把观测地点调整到开罗,然后开始捣腾时间,大致是在2021年7月25日,天狼星偕日升。天狼星不太明显,就在我画红圈的位置。这只是满足一下好奇心,并不是准确的数学推算的结果。

尼罗河水泛滥,荡平两岸,冲积出大片良田,但接下来出现了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田坎不见了,劳动人民一觉醒来,在茫茫沃土上,硬是找不到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于是开始重新丈量土地。尼罗河每年泛滥,土地就每年丈量,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大量刷题之后,平面几何学由此诞生了。由于天狼星的出没和古埃及的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劳动人民又开始刷题,天文学诞生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殷忧启圣,多难兴邦。诚哉斯言!
同理,我们也有类似的大河。尧舜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尧用鲧(gǔn)治水,鲧用雍堵之法,九年而无功。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通九道,陂(bēi修筑河岸)九泽,度(duó)九山。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
大禹为了治水,联络各部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凡十三年,终于获得成功。自此,华夏民族就有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基因,中国制造,是铭刻在我们骨子里的。要想办大事,就要开大会。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确立了大禹天下共主的地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就这样诞生了。
好了,不说了,我要开会去了。
一呆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上,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