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之路系列:孟河医派传人——屠揆先小传!

简介:屠揆先(1916~2003),江苏常州人。从事中医工作四十多年,擅内科,兼儿科,曾先后在《中医杂志》等医学刊物,发表过论文十多篇。现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江苏分会理事及常州中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

先伯祖父屠厚之为武进孟河费伯雄先生之门人。叔父屠士初继承家学,行医于苏常地区。余早年从叔父及堂兄屠贡先学医,当年教诲,言犹在耳,回忆所及,略志一、二,或有助于来者。
勤求博采知常知变
先叔父尝教导我说:「为医之道,首先学好四大经典著作,这是根本。各家学说,必须博览,相互参证,方能逐步深入。识见既多,思路既广,临证之际,自能应付裕如。」
记得当年侍诊时,见一中年男子,患春温发热十多天,神志不清,有汗,脉细而数,撬口察舌,舌质红而苔黄,但不厚腻。先叔父用大剂独参汤化安宫牛黄丸,一日三粒,两日而神志转清,继用益气、养津、清热之剂而愈(先叔父治疗温病晚期,重用补气扶正法配合养津清热或化浊开窍收效者,不止一次)。当时曾以为何不用养阴清热药配合安宫牛黄而用独参汤为问。先叔笑答日:温邪伤津耗阴,是其常也。但温邪亦能伤气,即《内经》所谓『热伤气』、『壮火之气衰』也。病人神昏而脉甚细,且出汗,为内闭外脱,元气衰竭之象,如不用大量人参扶持元气,而以养津清热,则津未圊而元气已脱,岂能复苏?要知热邪能伤阴,壮火亦能伤气寒邪能伤阳,寒燥亦能伤津。况寒邪化热,阳证转阴,病情之变幻多矣,非勤求博采』不能知常知变。」先叔父结合实践指点理论,使人印象更深刻,数十年不忘怀。
衷中参西融会古今
古训必须勤求,新知亦应吸收,古代医籍要多读,近人著述勿忽视;经方极可贵,时方有妙用;现代西方医学知识,亦应有所了解。」此皆先兄之教导。他非常推崇王清任、张锡纯之实践探索精神。主张古今学说,不宜偏废,中西医两方面之理论相互参照,非常有益。尤其是懂得一点西医知识,会更感到祖国医学之伟大。
例如,西医近年来才一致认为多吃动物脂肪和糖类饮食能增加血脂,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而明朝张三锡氏早就提出,预防中风要「屏除一切膏粱厚昧、鹅肉、曲洒、肥(动物脂肪)、甘(糖类饮食)」等物。
又如,我在三十多年前,经常看到农村小儿患走马牙疳,尤其在麻疹之后易得此病。病势重而急,患儿满口秽臭,腮破牙落,甚至死亡。倘此病能在初发时立即用金枣丹吹患部,配合内服药,一般疗效良好。但走马牙疳为阳明经毒火燔盛之症,金枣丹之主药是白砒,白砒是大热剧毒之药,何以能治走马疳?后来看到西医书籍,知道走马牙疳即现代医学上奋森氏口腔炎,其病原体为螺旋体,砒为杀灭螺旋体之有效药物。而中国古代早已用金枣丹治走马牙疳,这不能不说是伟大的创造
还有,有人患咳嗽久不愈,化验痰液发现有白色念珠状霉菌。当时有一民间单方用白药子叶治鹅口疮有效,因而联想到鹅口疮之病原体既是白色念珠状霉菌,则对支气管之念珠状霉菌亦应有效,因于清肺化痰药中加用白药予。不久,咳平,痰液化验已无霉菌。先兄的教导和自己的实践使我深信,学习一些现代医学知识,对于继承发扬祖国医学,必然会大有好处。
临床辨证重在含从
先叔父常讲:「学辨证不难,难在舍从。或舍脉从证,或舍证从脉,或舍脉从舌,或舍舌从脉。设舍从不慎,往往毫厘之差,千里之谬。」诚然,如肢冷、口淡、溺清、便搪、面白、舌淡、脉细为寒证,身热、烦躁、口干、尿赤、便秘、面红、舌绛、脉数为热证,如此寒热分明,辨有何难?但如证、脉、舌三者之间有不符之处,则属寒,属热、属虚、属实,有时则很难定论。
先叔父曾治一中年妇女,下痢两个多月,痢止后,食欲极差,全身无力,皮肤干燥,舌红无苔。原来认为是久痢伤脾阴或余热来清,大都用健脾养阴之剂,但几次治疗,食欲未见好转,倦怠益甚。求治于先叔父,先叔父说:「此病虽然舌红无,但无烦热、口碎、掌热等症,脉象细而软,垒身无力,是痢后脾胃气虚之证,不属久痢伤阴。至于舌红无苔,皮肤干燥,则是脾胃气虚,运化失职,不能吸收水谷之精微,使『水精四布』所致。应舍舌从脉,甩补脾益气之法。」遂以四君子汤加山药、谷芽、莲肉,党参改为人参,于术易白朮。三剂之后,食欲逐渐好转,继续调养脾胃而愈。
另一例中年男子,患烦渴引饮,几乎口不能离水,一日夜尽数十碗,小便亦极多,食欲嫠,进食少,皮枯肌瘦。原来认为是阴虚火盛之消渴症,屡用养阴生津之方无效。先叔父日:「患者舌相不红不光,无易饥多食之象,而脉象沉细,尺脉尤弱,虽有烦渴引饮之症,但非阴虚消渴之病。是宜舍证从脉,改用温肾法。盖肾气虚不能调摄水分,故溺多,肾阳虚不能蒸腾津夜,故烦渴,肾火衰则脾运弱,故食少肌瘦而肤枯。方用金匮肾气丸改作汤剂,再加人参、鹿角胶、覆盆子。十日之后,症状趋向缓和。
通过以上事实,使我当年领悟舍从问题在临证治疗中之重要意义,更认识到正确掌握舍从,必须四诊结合,全面考察,得出重点。否则,孰真孰假,孰台孰从,无从着手。
 对症下药须善调配
用药,必先通过辨证立方,须灵活调配。所谓调配,就是指某种药物,其功用与病人之症状相符,而药物的性质却与病因相悖时,就必须加用其它药物以调配之。
例如麻黄能平喘,其性温,用于寒喘,当然很适当,再配以祛寒药或化痰药,刚效用更明显。如用于热喘,其功用是对症的,但麻黄之温性却与病因不相宜,如加用石膏、甘草以调配之,则麻黄虽属温性而仍可用于热喘。
又如大黄为苦寒通下药,用于热闭,当然很适合,如用于寒阻,就必须配以温热药。调配得当,既发挥了药物的主要作用,又制约了它与病因不相适宜的性质。先叔父常教导我:「仲景制方之神妙,非同寻常,好多方剂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调配得非常确当,必须认真学习,仔细领会。」
诚然,如果不善于调配,治寒证一味寒性药不用,治热证一味热性药不用,如此严格限制,表面看来,似乎运用辨证施治的原则未尝有错,但在利用某种药物的特长方面不免有不足之处。
我记得初临床时,遇一湿温病人,壮热八、九日不退,口渴欲饮,胸中烦懊,脉象濡数,早已用过三仁汤等轻开淡渗之剂而无效,』因湿热俱重,拟重用芩、连、山栀,但鉴于患者舌苔黄腻而偏干燥,湿温中期,邪从热化,用芩、连恐犯古人苦燥伤津之戒。疑虑不决,请教于先兄,指导我用知母,花粉,芦根配合芩、连、山栀等药,可无苦燥伤滓之虑。如法用之,果然热渐退,舌苔黄腻渐化,并未出现滓伤液涸之象。因知用药之调配,关系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和相互制约作用,在治疗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结语
以上叙述,为过去学医中的一部分回忆,我的体会平凡,不值识者一粲。但自感上述问题,当年对启发学习的思路方面,起着一定作用,尤其在从书本开始结合临床这一阶段更为重要。将结业时,先叔父、先兄又相继告诫说:「学习是知识的源泉,将来即使业务繁忙!也决不能长期抛弃阅读。
自出师门,未忘教导。多年来在业务上能免于陨越,追根求源,皆得力于师训。
(0)

相关推荐

  • 舌黑津润不破裂干燥者,直中寒证也。舌津液...

    舌黑津润不破裂干燥者,直中寒证也. 舌津液如常,邪在表而未传里也. 舌胎白而滑者,邪在少阳半表半里之证也. 舌胎黄而干燥者,邪已入里也(胃热甚,宜下之). 舌胎黑而有芒刺,破裂干枯者,邪热盛极也(肾水 ...

  • ”亡阴“证,都有哪些症状?

    "亡阴"证,中医病证名. 是指体内阴液严重耗损而欲竭,以身灼烦渴.唇焦面赤.脉数疾.汗出如油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候. 病因病机: 一般是在病久而阴液亏虚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而成: 也可 ...

  • 解析葛根汤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前言:中医师承是传统医学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传统师承教育一般以师授为主.师者言传身教,传道.授业.解惑,学者侍诊左右,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通过名师的点拨达到心领神会.掌握精髓的效 ...

  • 名老中医之路系列:中医世家,肝病专家—关幼波小传

    简介:关幼波(1913-2005),北京市人.医承家学,广撷博采.临床四十多年,对于肝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有关同志协助下,创制「关幼波肝病辨证施治电子计算器程序」,获得成功.着有<关幼 ...

  • 名老中医之路系列:南京中医药大学老教授——周筱斋小传!

     简介:周倜生(1889-1989)字筱斋,江苏如东县入.家世业医,继承祖业,攻内科,兼事妇科,着重临证实践.开业六十年来,历经故乡疾病流行,经治痊愈者众,得病家赞许.迨江苏省中医医院,中医学(校)院 ...

  • 名老中医之路系列:江苏中医“儿科王”——江育仁自传

    简介:江育仁(1916-2003),江苏常熟人.一九三八年卒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毕生从事儿科,在理论和临床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现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江苏中医分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科委科研成果评定委员 ...

  • 名老中医之路----从师和交友厚积而薄发(董德懋)

    发表者:张徽声 中医杂志名誉主编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 董德懋        [作者简介]董德懋(1912年-),北京房山人.从事中医工作五十年,毕生致力予中医临床和杂志编辑工作,对于中医内科.儿科 ...

  • 名老中医之路----路志正

    发表者:张徽声 中医研究院第二临床医学研究所副主任医师 路志正        [作者简介]路志正(1920-),河北省藁城县人.从事中医工作四十余年.解放后在卫生部中医司技术指导科工作,为开展中医学术 ...

  • 名老中医之路---钱伯文【转载】

    名老中医之路---钱伯文 发表者:张徽声 1266人已读 上海中医学院教授钱伯文        [作者简介]钱伯文(1917-),江苏无锡人.有四十余年的临床实践,曾任上海中医研究所肿瘤研究室主任.对 ...

  • 名医是怎样炼成的:名老中医之路

    经典旧指作为典范的儒家载籍,今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中医经典也是如此,谢海洲先生说:"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源泉."屠揆先先生回忆其叔父的教导:"为医之道,首先学好四大 ...

  • #名老中医之路#施今墨教授谈用药施今墨教...

    施今墨教授幼年时期,因其母多病,遂立志学医,曾师从其舅舅李可亭,李可亭先生是河南安阳名医:稍年长曾在山西法政学堂.京师法政学堂等学校攻读法律,但矢志于医学,并以此为终身职业.施老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精 ...

  • 名老中医之路 金寿山教授谈治学经验

    金寿山教授对<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说均有较深的研究,从事医疗临床.教学等工作均有突出成就,是当代中医大家.金老从医之道却颇为坎坷,虽然其父是一个颇有学问的医生,但在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