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头条』陈培一丨一个老共产党员的精彩人生——略记“央美首任书记”潘绍棠先生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今年,潘绍棠先生将迎来他九十三岁的生日。这位1948年入党的老共产党员,曾任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地下党党小组长,堪称"央美第一书记",几乎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自创建到如今的百年历程。为此,谨撰斯文向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献上心香一瓣,也向敬爱的师长绍棠先生聊表祝贺。潘绍棠先生是河北唐山人,所以斯文被河北省刊《老人世界》摘发了部分段落。于此,表示感谢。

潘绍棠先生在书房

1929年,他诞生在中国近代工业摇篮一一冀东唐山的古冶镇李家套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1947年冬,他18岁在党组织安排下到解放区,参观学习;

1948年,他19岁被徐悲鸿先生招进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

入学当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被组织任命为北平艺专党小组长,成为"央美首任书记”;

1961年5月,他风华正茂之时,从首都北京携全家被下放到北国冰城一一哈尔滨;

1982年,他过知天命之年,又奉调南迁到南海之滨的花都一一广州;

1989年,他一部煌煌巨著《世界雕塑全集》,为中国当代雕塑及工艺美术行业洞开了眼界,奠定了理论基础与创作方向;

2009年,他80大寿之时将自己的所有雕塑作品和文献捐赠给了家乡的唐山博物馆;

他就是著名雕塑家、艺术理论家潘绍棠先生。

在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雕塑家之中,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潘绍棠先生的晚年幸福生活指数可谓是最高者之一,无疑也是最令人艳羡者之一。

潘绍棠先生的一生经历,既坎坷曲折,磨难多多,又富有一定的传奇色彩。1947年冬天,由于思想活跃,要求进步,积极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活动,18岁的他在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进入解放区,来到河北省易县的一个小山村——裴庄,在晋察冀边区城工部学习。之后来到北平,考入国立北平市高级商业学校会计科。1948年,复报考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被徐悲鸿先生赏识而招收入学,就读于陶瓷专业。很快,做为唯一的正式党员,他被党组织任命为北平艺专的党小组长,领导六七个正式党员和一些外围组织成员。于是,他便成为了“中央美术学院首任党委书记。”

从1945年参加进步活动之时起,绍棠先生就开始坚持写日记(图1),时至今日七十多年都没有间断。他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于国统区冒着杀头危险写的日记,不仅是重要的革命史料与珍贵文献,而且在后来成为一些同志参加进步活动、革命工作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成了他的这些同事与战友申请“离休”的通行证。

图1、《潘绍棠日记》1945年11月20日

1961年,由于思维超前,超越了当时所处的那个时代,绍棠先生起草了成立国家雕塑院、创办《雕塑》杂志的建议,被认为要脱离党的领导。当然,后果很严重!身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刘开渠先生的秘书、雕塑系秘书兼助教、系支部书记的他从北京调离,被下放到了冰天雪地的哈尔滨,在哈尔滨艺术学院任教,一待就是二十余年。1982年9月,已过知天命之年的绍棠先生落实了政策,在老同学、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举荐下,他被调到了五岭之南的广州美术学院,与时任雕塑系主任、著名雕塑家潘鹤先生合作,担任系副主任。

1989年,60岁的绍棠先生光荣离休。但是,他却离而未休,工作依然是他晚年生活的常态,依然是他晚年幸福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仍然在到处奔走,继续发挥光和热,继续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1989年至2009年之间的二十年,绍棠先生的离休生活基本都是这样在忙碌中渡过的。

绍棠先生在80岁之前,他的社会身份、职业身份、专业身份通过他自己的不懈努力而被逐一所认定。

图2、《先驱者》青铜  长76厘米宽30厘米高112厘米  1984  潘绍棠

作为一个著名雕塑家,绍棠先生几十年来创作了大量架上雕塑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大型展览并被收藏。如:1984年创作的《先驱者》(图2),形神兼备地再现了1922年8月中共“西湖特别会议”之后,李大钊先生和孙中山先生分别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上海会晤的历史场景。此次会晤,确立了“实现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和具体途径”,开辟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新方向,奠定了两党“求同存异”的合作基础。该作品的第二稿,参加了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和1997年《迎97北京雕塑大展》,《人民日报》在专栏发表,并被广东省历史博物馆收藏;作品《展翅》,被新加坡某地选作标志,在中国香港展出后被收藏;作品《腾飞》,获1998年《中国环境大奖赛》“槐花奖”;木雕作品《送子观音》,获1999年《中国工艺美术创作展》“世界杯”优秀奖。另外,他还应邀为社会创作了许多大型的公共雕塑作品。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2001年,为家乡唐山丰润曹雪芹祖居创作的《曹雪芹雕像》(图3),表现了曹雪芹贫贱不移的傲然风骨。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1724~1764)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祖籍唐山丰润,生于南京,是丰润曹氏铁岭支第16世孙。曹雪芹这一支,源出汉代的开国元勋、丞相曹参,源远流长,英贤才俊辈出;2003年,为新疆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孙孔旗牛录锡伯民族风情园创作的《图伯特像》(图4),彰显了图伯特的丰功伟绩。图伯特是锡伯族的民族英雄,是锡伯族的骄傲和精英。清嘉庆年间(1796~1820),图伯特带领锡伯族人民在伊犁河畔开挖察布查尔大渠,使自东北沈阳西迁至此的锡伯人从此丰衣足食,扎根边疆,安心于屯垦戍边,忠诚地守护者祖国的西部边陲,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3、《曹雪芹》青铜 长150厘米宽96厘米高158厘米  2001  唐山曹雪芹祖居  潘绍棠
图4、《图伯特像》青铜  高450厘米  2003  潘绍棠

作为一个美术教育家,绍棠先生执鞭数十年。离休之前,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哈尔滨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著名院校垂敎;离休之后,于1993年又和同仁合作创办了岭南美术专修学院,继续为国家培养和输送美术专业人才。在这一方面,绍棠先生真可谓桃李满天下。仅就河北省来说,出自他门下的学生就很多。诸如:著名画家李明久,就是他在哈尔滨艺术学院培养的学生;著名雕塑家黄兴国,则是他在广州美术学院带出来的学生。当然,还有其他人,很多很多……

作为一个艺术理论家,几十年来绍棠先生四处考察,砥砺潜行,深度思考地中国雕塑艺术的民族化问题、当代化问题,以及中国工艺美术事业当代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撰写了大量研究性文章,积极参加各种学术论坛,建树颇丰。如:1956年,他即受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委托,组织中国古代雕刻艺术考察团,任团长,率队赴西北地区考察。所撰写的考察论文《石窟艺术的宝库》被《人民日报》发表;1989年,他所主持编著、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世界雕塑全集》,不仅获得黄河流域美术读物“金牛奖”一等奖,而且被中国台湾地区以繁字体再版。此部著作,成为了当时的雕塑教科书,雕塑界和工艺美术界几乎人手一册;1998年,他撰写的艺术论文获文化部“华观杯”优秀论文奖。

绍棠先生不仅著作等身,而且也是荣誉等身,还被授予了多项殊荣,以表彰他对中国艺术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如:2006年,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授予“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2010年10月,在“第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的评审中,荣获“最佳创作奖”;2012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授予“大不列颠百科艺术家”荣誉称号……


2009年,绍棠先生迎来了80华诞。那一年的生日,他86的大哥和84岁的二哥两位老人相扶将,坐火车南下两千多公里为他过生日。当三个80岁以上高龄的同胞兄弟同台站在一起的时候,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憾了。这样的盛景,可以说旷世罕见。试问,这样的福气人世间又能有几人奢有?

80岁以后,绍棠先生虽然深居简出了,和患难与共的老伴及子女们厮守在一起,但是他却开啟了新的航程。做为一个著名雕塑家和艺术理论家、美术教育家,他的作品和学生在此之前已遍布全国各地,著作等身,桃李天下,似乎是完成了应该完成的历史使命。然而,做为陶艺家和画家的职业生涯尚刚刚开始。

图5、2017年11月12日潘绍棠先生早茶后在白云山画速写
图6、2017年11月09日潘绍棠先生在写生

每天早上,老伴侍候他用过了早餐,然后坐车到白云山散步、喝茶、画速写(图5)。大概一个小时之后,到他公子潘映雪的工厂里写生(图6)、画画、写字、做陶艺(图7)。潘映雪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既是一个优秀的陶艺家,也是一个有情怀、有担当的企业家,更是世间少有的大孝子,跨国生意做得很大,在欧美地区的圣诞礼物市场中占据相当大的市场份额。每有客人来,映雪都要带着来到画室与父亲见面、喝茶、聊天(图8)。午饭之后,接着再午休一两个小时。然后,又回到映雪的工作室继续上午的故事。这样的生活,至今已经重复了十几年。

图7、2017年11月12日潘绍棠先生在创作陶艺
图8、2017年11月潘绍棠先生与儿子潘映雪(左)和外国友人

这十几年来,绍棠先生的创作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他重新操起的老本行,入学就读本专业的陶艺作品,如作品《喜羊羊》(图9);一类是他新尝试的粉画和水墨画人体写生。重新拣起几十年前的老本行,学习尝试一些新的绘画技法,这对于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来说无疑需要很大的勇气,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然而,所有的艺术都是相通的,触类可旁通,这位老雕塑艺术家所拓展新领城的新作品,既丰富了晚年的生活,愉悦了精神,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绍棠先生这种不断探索新领域的精神,也无疑给艺术界做了一个表率。

图9、《喜羊羊》陶艺  长17厘米宽9厘米高15厘米2016  潘绍棠
图10、2017年11月09日潘绍棠先生与陈培一讲述解放前的故事

我和绍棠先生相交几十年,虽无师生之名,却有师生之谊,颇爱先生错爱与偏重,给我讲述了艺术界许许多多的奇闻轶事(图10)。绍棠先生以身作则,使我在做人、从艺、为文等诸方面都受益匪浅,终身难忘。然而,先生面对困难与挫折,坦然处之,逆来顺受,以德报怨的豁达仁厚,却是我等无论如何也学不来的。因为,几十年来我从来没有听到他说过一句埋怨别人、抱怨自己人生不平的话,没有说过一句有关人是人非的话。但是,他笃定信念,坚守原则,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处世态度,我等尚可学其一二。而他与师母的“神仙伴侣”的晚年幸福生活,既是我等艳羡的,也可能是无法跂及的。因为,绍棠先生的这种造化,非常人可比,也是常人可望而不可求的。“德艺双馨”这四个字,常常被人们所提及,也有不少人被授予“德艺双馨”的称号。其实,绍棠先生才是“德艺双馨”这四个字最好的注释,才是真正的标准版本。

作为学生和晚辈,我衷心的祝愿绍棠先生永葆生命活力,艺术之树长青。

(作者:陈培一: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城市雕塑文化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秘书长,《雕塑》杂志原副主编,《中国雕塑年鉴》原执行主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