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得志夜袭清风店开国上将杨得志的回忆中,...
杨得志夜袭清风店
开国上将杨得志的回忆中,在红军和抗日时期,由于敌强我弱,总是要面对敌人的穷追猛打,处境十分艰难被动。解放战争后期,我军逐步掌握主动权后,情况大大改善,杨得志也能领着千军万马,把敌人一路赶着跑。1947年10月的清风店一役,就是杨得志带兵猛追顽敌的精彩一战。回忆起清风店一役,杨得志用“四快”来形容:战场形势变化快、蒋军行动快、我军追歼快、战斗结束快。
1947年末,眼看我军转入反攻阶段,蒋氏开始四处调兵,只为集中兵力,保住华北地区。在其命令下,敌16军、94军分别开入涿州与雄县防守、第5师前往徐水布防;新编第2军防守保定,而在华北地区的主力、由罗立戍指挥的敌3军则镇守石家庄。如此一来,就形成了防守平津保三角地带的战略部署。
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杨得志遵照上级指示,决定采取围城打援的方式,将敌人分割包围后各个击破。按他的部署,由陈正湘、李志民领导的第2纵队负责以最快速度,对徐水的蒋军第5师发起猛攻;郑维山、曾思玉领导的第3、第4纵队负责阻击援军。此为战役的第一阶段。
10月11日,第2纵队的2个旅向徐水发起进攻。一开始,杨得志还认为徐水的敌5师被我攻击后,保定、容城的敌人会马上出城增援,而石家庄的罗历戎会据守省城,按兵不动。哪知道仗一打,其他方向的敌人尽数向徐水靠拢的同时,连石家庄的蒋军第3军都气势汹汹地扑了过来。
这其实不是罗历戎的计划,而是蒋氏“微操”带来的结果。坐镇北平督战的蒋氏认为,徐水是遭遇了我军主力的猛攻,只要集结重兵对徐水形成南北夹击态势,不仅可以解除徐水之围,还能反过来吃掉晋察冀野战军主力,扭转颓势,可谓“一举两得”。
但蒋氏万万没想到,自己这“噼啪乱响”的如意算盘,反而让我军吃到了梦寐以求“肥肉”。
本来,我军缺乏攻坚作战的经验,对重兵防守的石家庄一筹莫展。如今倒好,敌人精锐主动送上门,哪有不“吃”的份?杨得志找来地图,仔细研究后发现,“吃肉”最好的餐桌位于清风店。此处是罗历戎部增援的必经之路,他不可能不走。这样一来,能否吃上“肉”,就取决于时间了。
当时,敌第3军距清风店有40多公里的路程,而晋察冀野战军各部距此地也有75至100多公里不等的路程。原先的作战方案是向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汇报后批准的,此时如果更改作战方案,必须再向上级请示,但等到批准后再行动,必会耽误宝贵的战机。
身为前线指挥员的杨得志,与政委杨成武、参谋长耿飚紧急协商后决定,立即向各个部队下令,马上向清风店进军!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一句话用来形容当时的状况,可谓贴切。
从发现敌情出现变化,再到向全军下达进军清风店的命令,整个过程不到2小时。而晋察冀野战军所有部队,都收到了杨得志下发的作战电报,上面只有六个字:“要快!要快!要快!”
各级的战斗动员中,也体现出了“快”这一特点:战士们一边高呼“走不动也要爬、滚着追,累死也要抢在敌人前面”的口号,一边大步迈开,全力向清风店奔去。
为了缩短时间,杨得志要求全军连吃饭都不能停下。不少地方干部发动群众,在晋察冀野战军行进的路上,每隔25公里就设下数口大缸,里面装满了饭菜。战士们到后一边吃一边继续行军,不停地赶路。
杨得志领导的晋察冀野战军在狂奔,我地方武装也在狂奔。原冀晋军区政委王平接令后,马上命属下独立团、民兵武装迅速展开阻敌任务,尽一切可能拖住罗历戎部北上。他自己挥鞭跃马赶赴战场,因赶得太急,居然把坐骑活活累死在半路上。后来,还是从兄弟部队那里借了一匹,才及时赶到了前线。
10月19日,经过24小时不间断的强行军,晋察冀野战军第4纵队及友军3个旅终于赶到了清风店附近的阵地,随即对敌第3军发起了围攻。面对突然出现在眼前的解放大军,罗历戎部大惊失色,一边仓促就地组织防御,一边拼命向他的顶头上司、敌11战区司令员孙连仲发报求援。孙获悉后大怒,抓起电话破口大骂:“对方连辆汽车都没有,靠什么在20多个小时里出现在你眼前的?莫非他们是神行太保?”
从20日拂晓我晋察冀野战军发起攻击,到22日凌晨突破敌第3军最后防线,整场作战不到48小时,成功歼敌1.7万余人(包括俘敌1.1万余人)。可以说,清风店之战为扭转华北战局起了关键性作用,策应了东联的秋季攻势作战,也为我军随后解放石家庄创下了有利条件。
在祝捷大会上,聂荣臻司令员称赞:“此次作战打得好,从军长到马夫,一个敌人都没跑掉。蒋某人亲自坐镇北平,也救不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