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儿女》贾樟柯花了20年时间,终于证明了故乡三部曲不可复制
上周末有好几部电影片上映,其中最受瞩目的当然就是贾樟柯的《江湖儿女》,自《山河故人》以来三年磨一剑,影帝廖凡等多位明星演员加持,又是欧洲三大认证,还有“江湖”这个舞刀弄枪的题材,引发了观众的高度关注,都想尝尝这个高口味的犯罪爱情片是个什么味道。
结果很明鲜,在口碑上,《江湖儿女》豆瓣评分达到7.8,和《我不是药神》这样的现象级电影没法比,却足够把同档期的几部电影按在地上摩擦,而在票房方面,《江湖而女》没能打过《黄金兄弟》和《悲伤逆流成河》,4天仅仅达到5000万,不过没必要沮丧,这应该是贾导在内陆市场的票房新高了,远远的超过了《山河故人》,如果能保持后劲的话,或许能够破亿。当然,贾樟柯从来都不是一个看重票房的导演,他的电影在包括欧洲在内的世界各地都深受欢迎,版权费卖得盆满钵满。
如果只是以作品成色来论英雄的话,贾樟柯已经是华语影坛的准大师了。从《小武》开始,他一直在卑微的市场地位甚至是不见天日的处境中不屈不挠,坚持着自己的风骨和傲气,在一方水土和一些小人物的身上,抽取属于全民记忆的影像,记录了中国近二十年来的演变。
这一次《江湖儿女》真的有点让人失望了,在这部号称“江湖”的电影里基本上是没有江湖的,江湖是什么?电影里说的对: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两个人没由来的义气,也可能是一个人没终点的奔波与追逐,江湖儿女是始终想要面子却没面子、被锁在马路边的小武,是拿着假炸蛋去抢银行的小季和斌斌,也是《三峡好人》里面大喇叭手机里乍响起上海滩的小马哥,也是梅梅、巧巧、尹瑞娟、崔明亮、韩三明,贾樟柯用这些人的浮光略影,其实已经把江湖讲尽了。
那时候,贾樟柯的江湖是满满的地气,每一个情景都好像你身边的不经意的擦肩而过,似乎看见了,又似乎没看见,懂了,又似乎没懂。他的电影魅力也尽现于此,可是,《江湖儿女》把贾氏最好的余韵和断点式叙事给补齐了,确实,很多好的元素,例如《任逍遥》里面巧巧的造型,例如和《山峡好人》的通神的情景,对于熟悉贾樟柯作品的观众来说,这是一个宇宙。
也正是因为形成了一个宇宙,贾樟柯作品从前的灵气与不经意都不见了,在《江湖儿女》里面有太多的圆滑和世故,有很强的刻意和炫技,几位演员演得太好了,太酷了,好的就像一出,就好像无时无刻不在告诉观众,看,我多有情怀,我多么恢弘,我是史诗。然而,真正的史诗从来不是自己来标注的,好的作品也不会是一部精选集的形式,所有的时空跨越,扮酷卖萌都是基于不自信和心虚。
从《江湖儿女》,不难看出贾樟柯有了野心,他想把故事讲得太明白,分成几幕,有因有果,想把江湖讲得很炫,义气、爱情、野心和磨难,还用不同的器材拍摄,找来很多大明星来护驾,拍了太多很炫的情景,很多看似有劲的表演和台词,如果紧绷的状态并不是他所擅长的,那应该是吴宇森和刘伟强应该做的事,他本来擅长的是自然而然,让角色在不经意间就振动观者的共鸣,很可惜,他没有做到。
不能说重复自我是一个错误,很多有风格的大导演都在重复自我,关键在于,重复的同时要有所升所,有点提炼,很遗憾,贾樟柯没有提炼,而是变得更加繁复和苍白。从故乡三部曲时代,他就把所有才华都用尽了,他在《小武》之后的20年里,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用不断的临摹自我,来证明故乡三部曲有多好,有多么不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