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人创业历经73年,几代人传承着……
坐落在唐包线卧佛山脚下的福生庄线路工区,担负着唐包正线775公里~787公里上下行累计24公里线路的维修养护任务。从1948年成立至今,一代代福生庄人弘扬“不走样”的福生庄精神,截至2020年底,实现了安全生产72年,保持着全路干线线路工区安全生产的纪录。
20世纪90年代福生庄线路工区旧貌。
翻开福生庄线路工区的荣誉读本,迎面走来的有:拼命工作的老班长藏守孝,大力士梁培根,老黄牛石常栓,“拨道专家”孟志成,“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义明,铁人班长赵树生,“不走样”新一代工长郑云典,“徒弟随到随教”的好师傅韩永红,“脸皮薄”的工长牛帮臣……除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外,其他的称号都是本地“自产”。这些工区自选、职工认可的榜样,在不同历史时期传承着“不走样”精神,成为福生庄人心中的大英雄。
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感谢毛主席
1948年8月21日,在党的领导下,福生庄线路工区正式成立。孙丑二、张富、索进祯、张鹏飞等17名群众,结束了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苦难生活,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当家做主的快乐,光荣地成为第一代福生庄人,积极投身到“抢修铁路、恢复通车、解放绥远”的斗争中。
“是共产党让咱穷人翻身做了主人,咱就得干好工作保安全,报答党的恩情。”起初,工区管辖的这段由38kg/m钢轨和木枕构成的线路损坏严重、百废待兴,大家立下了“一个月通车”的豪迈誓言,开始了与时间较量、与困难博弈。人员不足,他们就动员周边村民参加;没有石砟,他们就上山自己采石……20多天的时间里,他们填弹坑、修桥涵、铺铁轨,在路料奇缺、粮食不足的情况下,艰苦奋斗、连续作战,不仅恢复了通车,还把行车速度由每小时15公里提高到了40公里,为加快绥远解放步伐提供了运输保障。当年被称为拼命三郎的藏守孝曾这样回忆:“吃得大多是窝头和土豆,夏天喝河水,冬天吃冰块。没有交通工具,中午就带着干粮在现场点把火烤烤。加班没有点,但大家从来不计较,工作干劲很大,就怕落在别人后头,三个人就能推动一吨半的单轨车。”
职工们利用间休时间集体学习规章。
那时候,线路清筛捣固全部是人工作业,为了保证线路质量,工区采用了清理比较彻底却极消耗体力的“大揭盖”作业方式。身材瘦小的石常栓面对繁重的体力劳动毫无畏惧:“是共产党让我当家做了主,我不能给党丢脸!”怀着对党的感恩之心,石常栓干起活来毫不惜力,站着清筛累了就跪在地上干,用铁锹扒不动了就用手指头抠,手上的血泡起了破、破了起,最后硬是磨成了厚厚的老茧。1952年,工区第一次获得了铁道部先进集体的称号,这莫大的荣誉激励着福生庄人,也使他们将“向党报恩”的朴素感情升华成了“安全为天的主人翁精神”。
1976年初夏,第一代福生庄人张富同志重病卧床,话已经说不出来了,却还对身边伺候的儿子张顺喜连连摆手。张顺喜明白,父亲这是催他出工,告诉他出工不能有违章,他哭着握住父亲的手说:“爹,我这就去,你可一定要等我呀。”可等他回来时父亲已经与世长辞。和张富一样,张鹏飞、张喜、郑福年、张顺喜、李二其等5位工区的老前辈,生前为草原铁路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故去后长眠在工区背倚的伏虎梁向阳坡上,天天看着飞驰的列车和终生眷恋的工区。在他们眼里,安全是一种责任,就像轨枕负载着钢轨一样,不能有丝毫位移。
职工进行钢轨拨接作业。
福生庄不能有违章,违章就不是福生庄
20世纪50年代初,老段长张振举常回到工作过的福生庄工区看看。一次,他来工区检查,正巧碰到弟弟张四娃巡道,便一个人蹲在小山头仔细观察。下午小结会上,张振举突然宣布:“巡道二等工张四娃,从今天起降为四等工。”众人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张四娃更是瞪大了眼睛,不明白自己的亲哥咋一回来就给自己降职?张振举眉头紧锁,缓缓说道:“你身为段长的兄弟,就敢在巡道中唱小曲、扭秧歌?福生庄容不下没规矩的人!”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种血脉依然在延续。1993年春天,时任班长田永福带领职工到义丰站进行小补修,到了现场才发现没带作业标,田永福小声念叨:“作业标没带,小补修也得干,防护员多精心点吧!”安全员王彬却不干了:“说啥?忘带作业标是一错,没有作业标上道就是错上加错!”其他职工听见了也说:“班长,你天天要求大家不走样,咋带头违反呢?”田永福自知理亏,安顿大家先干路基底下的活,自己来回步行12公里把作业标扛到了现场。当天小结会上,职工们还是不依不饶,直到田永福作出了检查、自罚当月奖金才作罢。
工区日常开展学习教育,激发职工爱岗热情。从左到右依次为杨和龙,退休职工尹四娃,赵军。
小事放大,亮疤揭丑不护短;大事做细,按章作业不走样。什么是“不走样”?就是检查不检查一个样、活多活少一个样、好干难干一个样、天气好坏一个样,从始至终一个样!为了“不走样”,福生庄人的管理几乎严到不近人情。2000年春,时任班长赵军带领6名职工进行改道作业,连日劳作让他们筋疲力尽,线路上出现了几个紧固不到位、不松螺母就涂油的螺栓。工长郑云典发现后当众狠狠地批评了赵军。赵军却伸出满是血泡的双手,委屈地说:“整整一个月了,累成这样了你还骂我们?”看着大家满脸疲惫、满手油污、满眼血丝,郑云典眼眶湿润却仍坚定地说:“累了可以不干!为啥要糊弄人?啥叫标准化?啥叫不走样?”
职工巡视线路。
养路工具哪件也有七八斤重,可干得却是绣花的活,标准精确到毫米。2016年,时任工长王明星带着职工进行线路检修作业时,发现一处轨距超出规定值1毫米,立即要求责任人小张返工。刚来工区不久的小张不满地嘀咕着:“不就差1毫米吗,有什么大不了的,明天再干呗。”王明星一听就火了:“1毫米没事?你知道咱们这两条钢轨一晚上要跑多少趟车吗?咱手下差1毫米,火车通过的风险就多一分!安全为天你知道吗?难道几十年的'不走样’,到你这儿就要破例?在福生庄差一点儿也不行!”看着工友们严肃的目光,小张感觉自己摊上大事了,涨红着脸开始了线路纠偏作业。
几代福生庄人在同违章作业的不断交锋中悟出了自己的“道”:人情再大没有规章大,干不到位就是事故!他们这种“丁是丁,卯是卯”的较真作风渐渐成了大家的共识,形成了“严守规章的求实精神”。
工区组织2010年入路职工开展思想教育,通过回顾荣誉背后的故事,激发青工爱岗敬业。
不能吃苦,就不是福生庄的人
福生庄传统教育室里那一盏破旧的煤油灯,一把磨损了棱角的木质道尺,一口长满锈斑的大铁锅……都是福生庄人艰苦岁月和奋斗历程的见证者。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职工们几乎每顿饭都是糠菜就着玉米糊糊,没过多久就饿得前胸贴后背。一个滴水成冰的寒夜,巡道工张顺喜拎着煤油灯巡道作业,走出5公里后就饿得直出虚汗,但他紧紧裤腰带,集中精力巡查线路。突然,发现一处钢轨接头比平常宽了许多,摘掉手套一摸,手指立马被粘掉一层皮,可他全然不顾,顺着钢轨往下摸,发现鱼尾板的第二孔螺栓处从上至下裂通了。不好,断轨!此时,山那边蒸汽机车的轰鸣声越来越近,张顺喜连忙按规定在断轨处前后安放好响墩,打开手中的红色信号灯朝着火车开来的方向跑去,终于在断轨处几十米前拦停了火车,这才发现被粘掉皮的手指已经和着血水跟手套冻在了一起。
1989年张义明巡查原京包下行线。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义明干巡道整整25年,从没误过一次班、没漏报过一次隐患,先后发现事故隐患400多处,防止重大事故5次。可是,母亲去世他没在身边,三个儿子出生他没在身边,1993年刚把妻儿接到身边,却不到半年就和妻子阴阳两隔。顾不上家的何止是张义明。老工长索进祯连续13个春节值班,把与亲人团聚的机会留给别人。第29任工长郑云典的父亲病重弥留之际,他正带领工友们在现场抢修。孟志成独自在家照顾刚满周岁的女儿,得到断轨通知后,情急之下用绳子把女儿捆起来留在家,起身就往工区赶……曾在福生庄当过8年养路工的孙美青说:“在福生庄,个人的事很难说出口,不是怕不应,而是每个人都有厚厚一本奉献的故事,自己那点事咬咬牙就挺过去了。”
职工认真检查线路。
职工们的奉献故事讲都讲不完,最让人难忘的是郑云典两次差点在抢险中冻死。2003年11月,汽车在抢险途中陷入冰窟窿,郑云典带头跳到冰河里把车推上了岸,到达现场做好应急处置后又在寒夜中看护了4个多小时,鞋里、裤腿里都是冰疙瘩,到换轨援兵赶过来时,他已经冻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2005年1月,又是一次抢险修复后,郑云典和另外两个工友蹲守观察线路碾压变化情况,在零下30度的寒夜中蹲守了一个小时后,他感觉自己的五官、手脚都失去了知觉,身体不停颤抖,眼皮沉得睁不开,直想趴在护坡上睡觉,突然被火车的轰鸣声唤醒,才恢复了意识。有过两次这样的经历,人们都为郑云典后怕,他却憨憨地笑:“不咋,我是铁路的儿子,身体结实着呢!”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人员在变,但几代福生庄人苦干实干的奉献精神始终没有变。2005年12月1日5时45分,正在值班的副工长赵军接到车站电话:“上行线显示红光带,快去看看!”赵军与班长丁英立即带领工友们扛起夹板、急救器冲向故障地点。在昏黄的应急灯下,十几双眼睛死死盯着两条钢轨巡视,终于在577公里450米处发现钢轨小腰垂直折断,断缝拉大25毫米,情况十分危急,应急处理后,6时20分线路恢复正常。这时大伙儿才发现韩永红不知什么时候掉进了冰窟窿,防寒鞋成了“冰靴”,而他就拖着这样一双“冰靴”,扛着20多公斤重的鱼尾板,在零下近30度的严寒中跑了2公里。
福生庄能容下没文凭的人,
但容不下不学习的人
养路工看似是力气活,其实里面包含了许多技术知识。工区成立之初,孙丑二带着大家每天出工前学1小时,收工后再学1小时,谁文化高就让谁当老师,讲文化讲技术都可以。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职工们一边嚼着糠菜渣做的窝窝头,一边坚持学文化学技术。有的职工识字不多,就拿着字典学规章,带着规章上现场。一次,被称为“老黄牛”的梁培根,由于干活卖力加上过度饥饿晕倒在现场,从他怀里掉出来一卷东西,大家打开一看是一个卷曲的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文化课笔记。就是这位没上过一天学的“老黄牛”,苦学苦练成了工区规章标准“一本通”的土专家。
2006年,时任工长赵军(手持道尺作业者)带领职工整修道岔。
后来,随着职工文化程度提高,工区里有文化的人越来越多,但他们刻苦学习、苦练硬功的主动性始终没有消减,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学习标兵。养路工尹四娃练就了“神锤手”的硬功夫,5分钟就能打完48颗道钉;巡道工张义明将全部时间和精力放在线路上,能够通过病害形状确认发生区段,被大家称为“活地图”;只有小学文化的庞元年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接头循环清筛法,提高了整治钢轨接头病害工效……
2007年,素来喜欢喝两口的“福三代”张成龙突然要戒酒。原来,全局开展“大学习、大练兵、大比武”活动,每个人都要背会1000道必知必会题。干活儿对于张成龙来说不在话下,可是要说背题就有难度了,总是背上两道忘一道。看着大家都背得滚瓜烂熟,他心想:咱也得努把力,不能垫后啊!于是,他每天早起一个小时,拿着小本本到山坡边上边转悠边背诵;晚上大家睡下了,他在背窝里打着手电还在看题。几个月后的抽考点中了张成龙,大家都为他捏一把汗,生怕他掉链子,结果他对答如流。主考官边考边点头:“不愧是福生庄出来的,就是不一样!”
福生庄工区大力推进管理规范化。
福生庄线路工区安全技术的传承源于一代又一代职工心与心的融汇、口与口的教授、手把手的传递。每一名老职工的口中常挂着一句话:“只要苗子好,不管是谁,我都传!”2012年入路的于洪彬很是疑惑:师傅韩永红趴在钢轨上似乎随意一瞄,就能瞄出这段线路的钢轨水平面高低几毫米;站在线路中间往前一看,就知道方向左偏、右偏多少度。这种“神奇”的技能吸引着他,让他如痴如醉。于洪彬按照师傅的教诲,从安放扣板、加装拉杆这些基本作业中寻找规律和诀窍。长时间跪在钢轨上看轨面,于洪彬的两个膝盖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短短半年,他的清筛、换枕等作业技能就赶上了老职工,被大家推选为线路班长。
福生庄老党员许斌为新入路职工讲解老物件历史。
现任班长刘剑从来到工区第一天起就倍感荣耀,他明白,线路设备检修没有扎实的技术,光凭一腔热血不行。他把《安规》《技规》《修规》等书籍的内容抄写整理,制作了300多张小卡片,随身携带,几个月下来,小卡片和线路作业技术书,被刘剑翻得起了毛边,学习日记写了满满十几本。靠着这样孜孜不倦的学习,刘剑很快成长为拥有“硬核”实力的技术大拿,在集团公司技术比武中拔得头筹,获得了集团公司先进生产(工作)者、全路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
福生庄工区的青年职工都像刘剑一样,平时最爱在职工图书室里看书。曾有位记者去采访,问职工王福军:“现在不少年轻人都追求时髦,你们怎么还待在大山里学习这些呢?”王福军告诉记者:“学不好技术,没有点真本事,在这里会被瞧不起。”
不怕文化低,就怕不学习。一代代福生庄人坚持安全为天的主人翁精神不走样、严守规章的求实精神不走样、苦练硬功的进取精神不走样、苦干实干的奉献精神不走样、和谐共进的团队精神不走样,汇聚成了“不走样”的福生庄精神,在“不走样”精神的引领下,工区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班组等400多项荣誉,培养出84名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
文图:刘红军
编辑:拜玉琼
审核:马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