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之全身调养(五)——体寒症

体寒容易造成血液瘀滞,新陈代谢减慢,末梢血液循环不好,抵抗力下降,易生病,气血不足等情况。表现出来为身体畏寒,怕冷,面色苍白,手脚冰凉,容易疲劳乏力,精神不佳,体型偏胖,甚至经常会出现腹泻的情况,女性在生理期还容易痛经。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而艾灸则利用了“夏治”的特色,即气温高则机体阳气充裕,可以用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使宿疾得以恢复。体寒症会引起的头痛、腹痛、眩晕等各种症状。刺激穴位可促进血液循环、加热身体。涌泉穴对足脚发寒有速效。那体寒可以艾灸身体的哪些部位呢?

志室穴

正坐或俯卧位,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3寸处取穴。一来,调理腰肌疼痛腰肌疼痛是风湿痛、扭伤的常见症状;二来,它可祛除肾脏的邪气,对受损的肾脏有修复作用。

方法: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八髎穴

位于骶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排4个、共8个穴位。此穴可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缓和体寒。

方法: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肾俞穴

俯卧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肾俞穴与肾脏相应,具有益肾助阳,强腰利水的作用。

方法:艾炷灸5~7壮;或艾条温灸10~15分钟。

胞盲穴

俯卧取穴胞肓穴位于人体的臀部骶区,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督脉旁开3寸处取穴。主治肠鸣,腹胀,便秘,腰脊强痛。

方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30分钟。

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前端与足跟连线的前处,左右脚各有一穴。功效:祛除下肢的寒气。

方法:采用温和灸,距离皮肤1.5~3厘米,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中脘穴

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中脘穴为腑会穴,同时又是胃的募穴,因此对于六腑的功能均有调节作用。主治胃痛、腹痛、腹胀等。

方法:艾炷灸5~10壮;或艾条温灸15~30分钟。

天枢穴

仰卧位,在脐中(任脉之神阙穴)旁开2寸处取穴。天枢是大肠之募穴,是阳明脉气所发,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是腹部要穴。大量实验和临床验证,针剌或艾灸天枢穴对于改善肠腑功能,消除或减轻肠道功能失常而导致的各种证候,具有显著的功效。配三阴交有疏肝理气,调经止痛的作用。

方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三阴交

在小腿内侧,正坐屈膝成直角,在踝关节内侧,四个手指并拢,沿着足内踝尖(脚内侧内踝骨最高点)向 上另一侧对应的点。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肠鸣,腹泻。

方法:用艾条悬空灸该穴位15~20分钟,以局部产生温热感为宜。

太溪穴

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太溪穴为肾经的原穴,是肾经原气经过和停留的腧穴。肾藏精,分化阴阳,因此无论肾精虚还是肾阴阳不足,都可以有太溪穴来补养。

方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温灸5~10分钟。

艾灸的排寒反应

体内寒邪重的人,在艾灸一段时间后,会感觉体表非常冷,穿多厚的衣服还是感觉冷,那么就是脏腑的寒邪再向体表移动,这个时候就是寒凉的,不要以为这样不好,有了寒凉,在逐渐艾灸的时候,你才会体会到慢慢热起来,出现这样的现象很正常,是体内寒邪在外排的一种表现。

当然这种表现人与人不同,有的人排几天就感觉渐热,而有的人寒重,会很久才感觉渐热,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定不要气馁,坚持下来,就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