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真有清朝神秘水牢吗?——独上团城湖孤岛探秘记
据北京日报客户端4月20日消息:近日,一级水源保护地团城湖周边高3米的钢管围栏上,多了几个小窗口,照相机的长焦镜头刚好可以伸进去,候鸟们在团城湖水面上自在欢愉的雀跃场景一览无余。
北京日报客户端消息配发的图片
此消息勾起我对作于2013年2月一篇老博文《探访颐和园神秘水牢》——主要是团城湖探秘实录——的深刻记忆,特再发布以飨看官。
景色绝佳又神秘莫测的颐和园团城湖
夏季的团城湖
颐和园西南湖以北、昆明湖以西隔着西堤的一大片水面就是神秘的团城湖,湖中有个秘而不宣的孤岛。团城湖是京密引水渠末端调节蓄水池,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来水抵达的终点,一级水源保护地和珍禽候鸟栖息地, 湖水比昆明湖深且洁净,清澈得可见在湖底招摇的水草。但听说不久之后团城湖就将被高3米的粗钢管以2厘米间距彻底围死,别说进去探秘了,就是往里望一眼,也得找稍宽的缝隙,贴上一只眼并闭上另一只眼……
春日傍晚的团城湖
团城湖的神秘,神在水牢的传说,秘在湖心的孤岛,无舟楫可渡,无路桥可达,隔湖望去只见岛上古木遮天蔽日……
秋天的团城湖
莺飞草长,落木萧下,无论湖中孤岛的植被和色彩怎样随四时更替,却依然望不穿那岛上林中的秘境。
2013年以前团城湖的栏杆其实是这样的
传说清王朝曾在这个湖中孤岛上建有关押钦犯的秘密水牢,“到此一游”者都是有去无回,久而久之孤岛就成了冤魂野鬼的天下,虫蛇鸟兽的乐园……。
传得越诡异就越想上去一探究竟,终年绕湖眺望,寻思唯一办法只能是在隆冬涉冰而上。问题是怎样穿越那些铁栏杆?
隆冬的团城湖
机会终于来了,为根治屡禁不止的野泳,有关部门正在对围湖铁栏进行升级改造,2013年2月3日午后,我发现因施工铁栏被打开了一些缺口。此时正值隆冬,湖面封冻扎实,这恐怕是最后的机会了。
上冰!没有丝毫犹豫,就向荒岛方向踟蹰前行。离岸越来越远了,想到这是绝少有人涉足的地方,也略感呼吸不匀。万籁俱静中偶或传来的一两声因应力作用使冰层破裂的低沉震响,仿佛来自遥远的天外。夕阳正向西山坠落,斑驳的余晖在冰面晃动,仿佛一群群穿梭的红鱼。
大陆板块漂移挤压的造山运动原理,可能同样适用于冰层板块,看这冰上也隆起了一望无涯的道道丘壑。
还有长长的错综的裂缝,冰上“地震”造就的断裂带,它们不断被重新冻牢,又不断重新产生,声声低沉的震响不时来自遥远的天外……。哦,快到了,貌似已看到了点什么。
现在的工作是要选择一个可靠的登陆点,不可以冒进。这很重要,一失足会成千古恨的。
终于登陆了,是从东面登上这座神往已久的孤岛的。穿过密林,果然有座颓圮的城堡惊现眼前,令人肃然又震撼。
试探着再走近一点,目测了一下,城堡约有三四层楼高。
又小心翼翼在周边转了转看了看。
除了有点诡异,似乎没发现什么危险。
下面该披荆斩棘爬坡上坎,找一找有没有登上城堡的路径或进入城堡的门道,看看里面究竟长什么样子的。
一直绕到南面才发现这条一线天似的石缝,后来确认这是唯一进入城堡的隘口,真严实啊,怪不得说是水牢呢。
登上去,才看见这城堡居然有两重城垣,真是“牢”啊。
再往左面看看,是对称的。
现在准备从这石缝进去,夕阳从西山反照过来,惨淡的红光洒在断壁上,射进石门里,预示着什么?不管那么多了,既然来了再怎么也得进去瞧上一眼,对吧。
原来里面就是这样滴,一座高大森严的四方形瓮城,大约有10几米高。城砖石料早已荡然无存,只余斑驳而齐整的夯土墙体巍然屹立,少说也有两三百年了吧。难为了,经年风吹日晒雨打雪压,失去城砖保护的夯土居然基本完好,毫无坍塌,这工程质量应该够得上国家质量奖了。
突然传来一声什么鸟叫,赶紧回转身看了看进来的门,还好,没有合上。冰天雪地虫蛇鸟兽倒不至于,但万一冒出个冤家路窄什么的,这可是我唯一的退路啊。
还是抓紧时间工作吧,转一圈将四面的夯土墙体都收入了镜头。
又看了一眼门,还好。
把镜头抬高些再来一圈,能不能体验到被关进水牢的恐惧绝望?以及坐井观天的寂寞孤独?
是不是真的有点诡异?还是赶紧走吧,趁天还没黑,趁那门还开着。
钻出“牢门”,啊,怪树似网残阳如血,恍若隔世重回人间,虽然还在岛上。
不可以恋栈了,原路返回,顺便把来时因紧张而忽略的城外细节再回顾一番。
找到刚才标记的登陆点了,还从这里返回。这个选点还是不错的,瞧冻得多瓷实,登岸时忘了,现在补拍一张。要知道,岸边比湖心更可怕,薄薄的冰层下尽是枯枝杂草和淤泥,很容易踩塌陷下去,不起眼的地方往往险象环生。
回去的路上踏实许多,虽渐行渐远,还不时回望刚才探访过的神秘孤岛,心中充满一种莫名的满足和纷纭的喜悦。
终于登岸了,脚踏实地,以西山夕照为背景,再拍一张。
往事越千年……拨开重重历史迷雾,水牢不过是传说,团城湖中这神秘孤岛其实叫治镜阁岛。
18世纪中叶,乾隆皇帝为母祝寿建清漪园(颐和园前身),按东海蓬莱、瀛洲、方丈三仙山的说法,在园中水面也筑起了三座岛屿,以体现皇家园林对“人间仙境”的追求,团城湖上这个岛便是其中之一。岛上曾建有高大的城堡式楼台治镜阁,治谓治理,镜谓明察,治镜阁四面环水,波光可鉴。遥想乾隆当年,或于景明春和的早晨,或于月明星稀的夜半,每当登临,正可提醒自己要以史为鉴,明察政事,治国安民,勿稍懈怠。
治镜阁珍贵的历史影像(图片来自网络)
到19世纪中叶,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治镜阁因孤悬湖心而免遭厄运。后来慈禧重修颐和园,将阁上的部分构件拆去营建园内其他建筑,治镜阁逐渐废弃。晚清至民国几十年间,两重城墙外面包砌的城砖也逐渐被附近乡民拆用殆尽,从此只剩有今天所能看到的夯土墙体了。治镜阁衰败如此,终被人们遗忘于偏僻的湖心荒岛,年深日久,狐兔出没,就被演绎成了今天所传的水牢。
那么园内另两座仙山呢?其实就是昆明湖上的南湖岛和西南湖上的藻鉴堂岛啊。
颐和园昆明湖南湖岛
昆明湖南湖岛由十七孔桥与陆地相连,是三“仙山”中唯一正式对游客开放的一座,上有广润灵雨祠(龙王庙)、涵虚堂(原为望蟾阁,与佛香阁、治镜阁并称三阁,构成园中三个制高点)等建筑。
再扯远一点,颐和园几个湖中名气最大的还数昆明湖,虽池浅水劣萍藻泛滥,却依然游人如织。但有没有问过它为什么叫昆明湖?为什么不叫杭州湖或扬州湖呢?乾隆下过江南可没下过云南啊。原来当年汉武帝兴兵南征,所向披靡,一直打到苍山洱海间,看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汉朝部队哪经得起这浩淼水势的颠簸,终为当地一个叫做昆明的部落(可能就是所谓的南诏国)所阻,失利退兵。汉武帝得到报告耿耿于怀,下令于长安开凿昆明池,操练水军,以图再战。孙冉翁在大观楼长联中所“想”的“汉习楼船”,就出典于此。可见乾隆皇帝当年改瓮山泊为昆明湖,操演水师,正是缅怀汉武帝文治武功,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励精图治,富国强兵的意思吧。
通往藻鉴堂岛的道路
西南湖上的藻鉴堂岛,筑堤通路,汽车可达,但一直没有对外开放。
隔水望去, 藻鉴堂岛上亭台隐隐,房舍依依,据说上有一池与湖相通,这样即便端坐中庭,亦可知湖中潮起潮落。又是一个没有撩开面纱的神秘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