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这首诗尽得杜甫的精髓,其中一句成为千古名句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学识渊博,一生笔耕不断,留下8000多首诗歌。其诗作既有李白的奇异豪放,又有杜甫的沉郁悲凉,故有“小李杜”之称。诗中饱含的爱国热情更是影响了上千年。

一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激励了一代代失意人士,因此成为千古名句。

一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显示了陆游拳拳的爱国之心。因此留传千古。

那么陆游又一句千古名句“小楼昨夜听风雨,明朝深巷卖杏花”又表达了什么?我们今天走进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细细品来,我们一定会被感动。

《临安春雨初霁》原诗赏析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白话译文

近年来做官的兴味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清早会听到小巷深处在一声声叫卖杏花。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着品名茶。呵,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

如果掩去作者的名字,初读这首《临安春雨初霁》,也许会以为它并不是出自“铁马金戈”、“气吞残虏”的陆放翁之手。诗中虽然有杏花般的春色,却更隐含着“世味薄似纱”的感伤之情和“闲作草”“戏分茶”的无聊之绪。这是与高唱着“为国戍轮台”而“一身报国”的陆游的雄奇悲壮的风格特征很不一致的。

这也正常,就像苏轼一样,有的诗词非常豪放,有的又非常婉约低沉,诗词是作者表达心声的,什么样的处境就会表达怎样的心声。

在写这首诗之前,陆游已经在家赋闲5年了,此时陆游已经是花甲之人了,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雄心壮志,已经如东去的流水一去不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陆游自王炎调离川陕后,也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离开蜀地,在福建、江西、浙江一带做低级官吏。“怖惧几成床上伏,艰难何啻剑头饮”的处境,和在王炎手下得以重用的情形是大不一样的。因此辞职回到了山阴老家。这5年陆游是精神上是非常孤寂的,这5年1800多天,陆游可谓度日如年。因为这一离开,不知道又要什么时候才能为国报效。

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作者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这年陆游62岁了。

陆游是非常崇拜苏轼的,处处向他学习。

首联“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可谓全诗的高潮。陆游也像苏轼一样,心里有什么想法意见,就必须表达出来,这大慨就是英雄的共同之出吧。

陆游在仕途上可谓多灾多难,一旦他提出北伐不是被贬就是被革职。一片赤诚之心换来的却是无情的打击。虽然这次朝廷又重新起用他,但是想上前线去杀敌,收复失地,这对老年的陆游来说是不大可能的。

因此陆游提笔就发出无限感叹,一叹:官场黑暗,早年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路,二叹:虽然又重新被起用,但人也垂垂老矣,身体多病。

颔联是该诗的诗眼,也是千古名句。语言清新隽永。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

春天本来是春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充满希望的季节。面对花枝招展的杏花诗人本应该是高兴的,但是想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还有人在雨中靠卖杏花为生计南,心中只有伤感之情。

这一句饱含了陆游对穷苦人民的同情之情,感人肺腑,因此成为千古名句。

接下去的颈联诗人无法改变现实,心中无比惆帐,没有赏春光的心思,为了排遣心中的苦闷之情,只有坐下来写写字,喝喝茶。

陆游也是行草大师,多数时候为了打发时间,就写字,行草最能表现人的性情了,陆游豪爽,快意恩仇,他的行草书可谓不拘一格。

尾联,由小到大。虽然羁旅风霜之苦,京城也是是非之地,诗人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而不愿在所谓“人间天堂”的江南临安久留。但是不能为了个人安慰不顾国家社稷,诗人是反其意而用之,自嘲罢了。

这首诗可以说尽得杜甫的精髓,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

结语

陆游的性格是复杂的,虽然到老刚强不屈的战士,但是有的时候也难免间有惆怅抑郁。这种抑郁惆怅与其雄奇悲壮并不矛盾。当陆游心中压抑了很久,当他再次爆发的时候就像火山一样,他的情感就更加强烈,振憾人心。

诗中一开头就道“世味薄似纱”,正是作者对残酷现实的否定,也体现出作者的刚直气节。诗末拂袖而去,也是诗人对歌舞升平的临安的不屑。因此,透过原诗的表面,依稀仍可看见陆游忧国忧民的英雄形象,这个形象才是陆游真正的一贯的自己。

英雄本色不会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这就是陆游。坚持的事情到老都不会改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