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何生卒考兼论“泉州”为何地

———————————————

(这是一首神曲,神曲啊~进前三宰相,退后万人丁!)

     ↓是早年旧文,初稿就花了一个晚上就成了,但是考证的过程却花半年以上,后来发现包何是包拯的祖上包佶的亲哥哥~兄弟俩都是大历年间的大才子,其实包拯祖上的官更大、才华更横溢些。为了这篇文章我翻了江苏的地方志、人物志,相比之下,我们福建的地方志书材料做得比江苏好太多。

  :《送李使君赴泉州》是研究唐代福建海外交通较为重要的文献资料,笔者试图通过对诗人包何生卒年考证,对诗歌创作背景、年代以及赠诗主角进行分析,结合福建地方史为福建海外交通贸易史提供一条较确切的文献资料。

关键词:大历十才子李嘉祐  泉州

中唐诗人包何的生卒年不详,其虽非中晚唐一线诗人,但其《送李使君赴泉州》一诗,因提及“泉州”,并描写了当是时的“泉州”之市井、气候、贸易等状况,“傍海皆荒服,分符重汉臣。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执玉来朝远,还珠入贡频。连年不见雪,到处即行春。”在研究福建地方史的文章中被反复引用,“被研究福建海外交通史与贸易史者所重视,频繁引用,多方解读”。

近日,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的卢美松先生发表于《福建文博》2012年第二期中的《唐代福州的对外贸易》一文,又提及该诗,并分析了《送李使君赴泉州》这首诗歌,并推断包何的时代“当在公元742至779年之间”,且认为“包何称李某所到任所为'泉州’,实指福州……而对地名称呼同样常用古称,以示典雅,故以'泉州’指代福州。”。为此,笔者本着学习的心态,结合福建地方史志的,就包何的生卒考与“泉州”为今何地进行考证,以求能为福建地方史的研究提供一条更为翔实的资料。

一、包何其人及其生卒

包何,今江苏省丹阳市人,唐“吴中四士”包融(695-764)之子,“何,字幼嗣,润州延陵人,包融之子也。与弟佶,俱以诗鸣,时称'二包’。天宝七年杨誉榜及第。曾师事孟浩然,授格法。与李嘉祐相友善。大历中,仕终起居舍人。诗传者可数,盖流离世故,率多素辞。大播芳名,亦当时望族也。”[1]《全唐诗》存其诗1卷,计19首。

包佶(727-792),包融之子,包何之弟,“佶,字幼正。天宝六年杨护榜进士。累迁秘书监。刘晏治财,奏为汴东两税使。及晏罢,以佶为诸道盐铁等使。未几,迁刑部侍郎、太常少卿,拜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居官谨确,所在有声。佶天才赡逸,气宇清深,神和大雅,诗家老斫轮也。与刘长卿、窦叔向诸公皆莫逆之爱。晚岁沾风痹之疾,辞宠乐高,不及荣利。卒封丹阳郡公。有诗集行于世。”[2]《全唐诗》存其诗38首,《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可见,包佶不仅早于其兄登科为进士,在仕途更加平坦,诗名更胜。

虽包何的生卒年不详,但因其父包融、其弟包佶的诗名高于其,且生卒年都较详,可据此大体可以推断出包何的生卒年。包佶生于公元727年,包何出生年份绝不晚于公元726年,包融生于公元695年,包何的出生便不应早于710年。包何与包佶同列位“大历诗人”,且记载其在建中初去世。唐“建中”仅四年,即公元780至783年为此,包何的卒年不应晚于公元784年,更甚者可能于公元780年就去世了。

二、李使君其人

“使君”在汉代是用于称呼太守刺史,在汉以后用作对州郡长官的尊称,再之后就为对人的尊称,通俗的理解就与现在尊称“先生”的性质一般,而绝非官职。为此,笔者认为“李使君”绝非是李刺史或者李节度使之别称。

“文人的空间聚合与分离给文化带来刺激,给文学发展带来生机。”[3]诗人们常因故人知己的空间变化而赠诗友人,形成临别赠诗这一诗歌题材,如李白的《赠汪伦》、白居易的《送鹤与裴相临别赠诗》、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千古名篇都是诗人为挚友送行而作,为此“李使君”应为包何挚友,而非寻常之人。在《唐才子传·包何传》中提到,包何“与李嘉祐相友善”。李嘉祐是何人?李嘉祐是中唐肃、代宗两朝时期的才子,李白称其为“我家小阮贤”,《唐才人传·李嘉祐传》载:“嘉祐,字从一,赵州人。天宝七年杨誉榜进士,为秘书正字。以罪谪南荒,未几何,有诏量移为鄱阳宰,又为江阴令。后迁台、袁二州刺史。善为诗,绮丽婉靡,与钱、郎别为一体,往往涉于齐、梁时风,人拟为吴均、何逊之敌。自振藻天朝,大收芳誉,中兴风流也。有集今传。”唐知贡举对文人有着明显的聚合作用,同年一直是文士交往一大重要关系,李嘉祐与包何是天宝七年即公元748年“杨誉榜”的同榜进士,为此,两人不仅是认识,且又因李嘉祐“善为诗……中兴风流也”而成为挚友,包何“与李嘉祐相友善”。

李嘉祐曾“以罪谪南荒”,说明了李嘉祐曾一度前往“南荒”之地。福建地处东南一隅,古来一直为中原人眼中的“蛮荒之地”。“南荒”恰好暗合了《送李使君赴泉州》中的“傍海皆荒服”。另,作为当时的知名诗人,李嘉祐也得到诸多诗人的赠诗,如诗僧皎然上人有《七言奉酬李员外使君嘉祐苏台屏营居春首有怀》《苏台有呈袁州李使君》,刘长卿《送台州李使君兼题国清寺》等,皆称其为“李使君”。

为此,笔者大胆推测,“李使君”指的便是“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嘉祐,而李嘉祐是在乾元年间,即758年至760年被贬,包何所制《送李使君赴泉州》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760年前后。至于“分符重汉臣”的释义,不能简单理解为“开府履职”,而应当承接上句“傍海皆荒服”,理解为:在远离京师的边远地区,在爵位授予的时候都比较看重汉族的臣子。《送李使君赴泉州》通诗表达的是对挚友被贬谪之后的安慰,虽然是“荒服”之地,也是因为重视“汉臣”,将来更有提拔的机会,并且那个地方不仅经济十分的繁荣“执玉来朝远,还珠入贡频。”同时气候还十分宜人:“连年不见雪,到处即行春。”以求通过赠诗,排解友人被贬谪的苦闷。

由于李嘉祐“以罪谪南荒,未几何,有诏量移为鄱阳宰”,所以在《八闽通志》等地方史志材料中都未见其来闽担任职务的记载。

三、“泉州”为今何地

《八闽通志》载福建之建制沿革,“隋开皇九年,改为泉州,废建安、南安二郡属焉。大业初,复为闽州。三年,改为建安郡,领闽、建安、南安、龙溪四县,治闽县。唐武德元年,改为建州。四年,移建州于建安。五年,析南安为丰州。六年,析闽县为泉州。八年,置都督府,治泉州,领泉、建、丰三州。贞观初,废丰州,并入泉州,隶岭南道。嗣圣三年,析置漳州。十六年,又置武荣州。景云二年,改泉州为闽州都督府,又改武荣州为泉州,并建、漳、潮,五州属焉。开元十三年,改为福州都督府。十九年,置泉山府兵。二十一年,置经略使。二十二年以漳、潮归岭南,领福、泉、建、汀四州。二十四年,开福、抚。天宝元年,改隶江南东道,寻改为长乐郡,复领漳、潮二州。十载,复以漳、潮归岭南。至德二载,置经略军宁海军。乾元元年,改为都防御使,兼宁海军使,复为福州都督府。上元元年,升节度使,领福、泉、建、汀、漳、潮六州。”可见,“泉州”作为今福州的曾用名仅从公元589年始至711年,且期间又多次先后易名为“闽州”“闽县”“武荣州”;而最终在唐景云二年即公元711年改称“闽州”,不再复称“泉州”,开元十三年即公元725年“改为福州都督府”,且“福州由此定名,沿用至今。”[4]而正从景云二年起,“泉州”就成为今泉州的始称。“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此后凡称“泉州”,即指今之泉州。”[5]

《送李使君赴泉州》创作之年在福州定名之后,而“泉州”之名虽源于开皇九年即589年,但距此诗创作年代仅百余年,算不得“古称”,若要“典雅”应当用上汉时古称“冶城”才妥。李嘉祐曾有诗《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而清道光《晋江县志·薛播》记:“建中(780-783年)间,坐小累贬泉州刺史。”李嘉祐与薛播为同一时期之友人,其二人联系因包何而起(笔者将另文考证),可见,此两首诗的中“泉州”指的正是今泉州。故包何诗中所指的“泉州”,即今泉州,而并非为古称。

综上所述,中唐诗人包何的《送李使君赴泉州》所描述的“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指的便是唐代泉州对外贸易繁荣的景象。据何乔远《闽书》卷七“方域”记载,唐初即有伊斯兰教创立者穆罕默德的门徒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卒葬灵山。近年发现清人蔡永蒹的《西山杂志》“池店”等条目亦载,唐开元年间(713-741)晋江东石人林銮“航海群蛮海路”,“引来蕃舟”,“蕃商之陆行各地,设立驿馆,招待往来旅客”等事,这些都是古泉州在唐代已居住着来自海外的“十洲”商人最好例证,唐代泉州在海外贸易上已经呈现出国际化发展的面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执玉来朝远,还珠入贡频”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唐代便有阿拉伯商船,以及波斯、印度、东南亚诸国的使节、商人、僧侣传教士等搭乘各种船只纷纷来到泉州港。

笔者成稿后几月,又发现今存唐人选唐诗中重要的选本之一的姚合《极玄集》,卷下谓李嘉祐“字从一,袁州人。天宝七载进士。大历中,泉州刺史。”这一记载恰好验证了笔者对包何这首诗的推测,是赠予好友李嘉佑赴泉州上任而作。

注释:

[1][2]〔元〕辛文房撰、傅璇琮先生校笺:《唐才子传》,中华书局,2002年版8月版。

[3]戴伟华:《唐代文学研究中的文学空间排序及其意义》,《扬州大学学报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4]《福州市志第一册》,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方志出版社出版,1998年12月第1版。

[5]《泉州市志》,泉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参考文献:

1、卢美松:《唐代福州的对外贸易》,《福建文博》,2012年第二期。

2、〔明〕黄仲昭,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八闽通志》,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0年5月第1版。

—————————————————————

↑↑↑关注会变聪明哦~

(0)

相关推荐

  • 「胡建」福建人说普通话这个梗,宋朝时候就有了!

    福建人的口音近年来普遍受到网友嘲笑,"胡建"这个梗似乎永远过不去了.其实,福建人口音与中原不同这个问题,古已有之. 首先,必须强调的是,我们绝对没有地域歧视的意思.而且,闽南话方言 ...

  • 百家姓-尤

    尤姓是南中国的姓氏,始自10世纪,在百家姓中排第19,台湾第八十五大姓,在大陆当代姓氏中排第124位,约占大陆汉族人口的万分之六,多生活在南中国一带. 按照目前大部分尤氏观点:尤姓原姓沈.五代之初,梁 ...

  • 彭辉 | 秦彻侯王翦王贲生卒年考略

    秦彻侯王翦王贲生卒年考略 文/彭辉 彻侯是秦代二十等军功爵位制的最高等级,从秦孝公到秦始皇,史载武将获此殊荣者,惟有王翦.王贲父子.二位彻侯是古频阳东乡(今富平美原)人,生卒年不详.笔者在<探访 ...

  • 毛天哲:周文王生卒年考

    周文王生卒年,历来是个学术难题.今人凡遇此问,学者多以生卒年不详为答.惟百度百科有写明,前1152年生,前1056卒:虽如此,然采用者不多,盖不可信也. 国学大师钱穆在其<孔子生年考>中, ...

  • 章衣萍生卒年考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章衣萍生卒年考 书  同 章衣萍写过两篇内容接近的<我的自叙传略>,一篇是收在<樱花集>里的.开头就说: "前几天,一个德国医生瞪着眼问我:'先生, ...

  • 清代才女画家马荃。马荃(生卒年不详),字...

    清代才女画家马荃.马荃(生卒年不详),字江香,江苏常熟人.清代女画家.马元驭之(1669-1722)女(一作马元驭孙女),逸妹.生活于康熙.乾隆年间,时与女画家恽冰齐名#国画#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 中国历史上的画家宋代画家(二)朱锐,生卒...

    中国历史上的画家 宋代画家(二) 朱锐,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北宋末南宋初.河北人.原为北宋宣和画院待诏,南渡后又入绍兴画院,任待诏,授迪功郎,赐金带.擅山水,工雪景,师法王维,所画多骡纲.雪猎.盘车.行 ...

  • 55年授衔的开国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名单.生卒日期.籍贯及职务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开国将帅就是在此后一段时间内被授予军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自1955年至1965年间,我国共授予或晋升10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0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

  • 开国十大将军生卒年

    十大将之首,中国最伟大的战略家之一粟裕大将 粟裕,湖南省会同县人,1907--8--10至1984--2--5.享年77岁. 为中国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徐海东大将 徐海东,湖北省大悟县人,1900--6 ...

  • 工笔山水蓝深先生作品蓝深,生卒年不详,清...

    工笔山水 蓝深先生作品 蓝深, 生卒年不详,清代画家. 字谢青,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蓝瑛之子(据陈文述<颐道堂集>记载,蓝深为蓝瑛之子, 但也有资料称蓝深为蓝瑛之孙,此处存疑 诸生. ...

  • 清·吴阐思《仿古山水册》欣赏吴阐思(生卒...

    清·吴阐思<仿古山水册>欣赏 吴阐思(生卒年不详),字道贤,江苏武进人.学士复庵孙.年弱冠,善画能诗,其画山水宗北宋.著卧云堂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