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和县钦宝营乡中学的点滴记忆

〓 第 1568 期  〓
作者|张振清  编辑|王成海

五月下旬的一天,我从兴和县城乘钦宝营班车回老家。班车驶进钦宝营村后,要送头股水村的乘客,我便下了车,在钦宝营村稍作休息,等司机从头股水返回来再将我送回老家。在休息的片刻时间,我不由得走进钦宝营中学旧址,想看看学校现在的景况。

2000年后,在撤乡并镇中,钦宝营乡被撤掉了,中学也随后撤掉了,校舍便三文不值二文卖给了村民。如今,院内有开旅店的,有加工米面的,也有几户住宅,总之,面目全非,杂乱无章,景象破败。此时,一股凉意顿时涌上心头。

我是1979年由当时的乡教委从一所生产大队办的初中抽调到钦宝营中学的,这所乡中,是我用一根粉笔站在三尺讲台教书育人30多年的典堂与圣地,从这块圣地走出的莘莘学子,无法作出精确的统计,但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都是一块块好钢,因为他们在艰苦的教学环境中,经过磨炼而后学有所成的。

钦宝营中学是一所乡所在地“戴帽子中学“,也就是在小学基础上增设的初中班。这种办学模式,是70年代农村教育特有的现象,为当时解决农村学生就近读初中起到了一定作用。那时兴和县农村有四所地区中学,从南到北分別是张皋中学、台基届中学、大库联中学、赛乌素中学。地区中学是县教育行政部门重点扶持的对象,象钦宝营中学这类戴帽子中学是不会给予人力和财力支持的,当地有条件的就办。而钦宝营中学就是在这种氛围中,依靠自身力量创办的,并且凭借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而发展的,到八、九十年代在兴和县教育界就小有名气。每年的中考成绩走在全县前列,社会声誉良好。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来此就读的这些农村孩子们,他们的父辈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种田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弟通过读书去改变世代清贫的生活现状,所以,尽管学校的客观条件极其简陋,但学生们的求知欲非常强烈。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钦宝营中学的学生似乎就在经受着孟子所说的磨炼,他们赶上那个既缺吃的又缺钱的年代,就已经经受过贫穷的磨折,上天并不是将重任降临在他们身上,可是他们的肩上担负着父辈们的殷切希望。所以,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曲折,却丝豪动摇不了他们求知若渴的信念。

课桌凳陈旧,使用寿命短,给学习带来许多不便。中学使用的课桌凳,全是本校小学替下来的旧的,桌面伤痕累累,整个桌子有点压力就左右摇摆,多数没有书柜;凳子更不结实,坐上去总会支支呀呀响个不停,学生们经常修理自己的桌凳。四条腿的凳子最后成了三条腿或者是两条腿,学生们就是这样,也仍然坚持用着,没有丝毫怨言。

晚自习,学生们是在昏暗的灯光下刻苦钻研的。教室只配备两个60瓦的灯泡,到了晚上,由于用电量大,电压不足,灯光昏暗,十分费眼力。停电是常常发生的,这时候孩子们三五个人合买一根腊烛,在微弱的烛光下,五、六个人围在一起,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一根蜡烛有时用不完,哪怕只剩一寸,他们都舍不得扔,待下次停电再用。

冬季,学生们会遭受寒冷的威胁。一间大教室只生着一个火炉。生炉子用的软柴和硬柴都是学生按校方规定交来的,硬柴少,点旺一个炉子很费时,有时满教室是烟,开门走烟,烟走完了,教室的热气也没有了。靠近炉子的是热带,讲台周围是温带,最后边是寒带,以至有的同学冻了手脚。尽管处在这样“饥寒交迫”的氛围中,但学习积极性是热火朝天。

钦宝营中学的教师,都是本乡本土的,文凭普遍不高,中师毕业的也不多,有的还是老初中毕业生。但老师们脚踏实地,甘于奉献,不讲条件,不计报酬。精心备课,耐心辅导。他们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请让我记下我们这些一块儿奋斗的老师们吧。他们是:刘继尧、郭恒、王启亮、王守仁、张汉杰、王润祥、陈寿长、张宏、张汉文(树奎)、龚月梅、李国栋、王德胜、关永清等;此外,还有赵英、田凤英、闫有录、张存歧、郭春莲,这些老师虽为代课老师,但他们对教学一丝不苟的担当精神,给学生和家长留下了美好的影响。

钦宝营中学能够生存与发展,与历届校长(教委主任)清廉正直的工作作风和深入教学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是分不开的。自有初中班,先后有王铎、李茂森、陈守祯、张巨有、潘振江、王凯、张宏等。这些校长(教委主任)在乡党委和政府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在抓好教学的同时,努力改变办学条件。在县教育局的支持下,由当地政府出面,新盖了小学,将初中和小学分开,这样便于管理;在中学先后新建和改建了校舍;原来仅有的8间土窑就是教师的家属房,到90年代未,新盖家属房24间,解决了12名教师的住房问题。

学校越办越好,生源越来越多。但改革的洪流不可阻挡,随着撤乡并镇和教育整顿,钦宝营中学被撤销,她将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说明:有些事情没有记载,时隔久远,再加上写作功底差,难免出错,特别提到的人物,可能有遗露,敬请谅解。写作此文的目的,是渴望当今的学生,珍惜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努力学习,力志成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0)

相关推荐

  • 宝瑟馀音|父女诗

    父女诗十首之一 娇女降生时,父亲逢恶运. 人前不敢言,夜半思音问. 女儿1966年6月中降生于广州,余则执教于江西星子中学.其时文革方兴,波澜渐及县城,周遭氛围凝重.余既身为"老运动员&qu ...

  • 【老师的样子40】罗惠明:我的“师”途,我的征途

    " 老师的样子 " <绿汀文萃>2020 主题征文 我的"师"途,我的征途 罗惠明 我出生于70年代中期,本想读高中考大学.因家庭贫困,加之人不&q ...

  • 原商都一中高中十四班聚会侧记

    高中14班是上世纪六六届毕业班,同届毕业的还有13班.2013年夏天,14班将要聚会的消息传到了我的耳朵里.当时,我特别欣慰.其实,有几个老学生张占山.高宽.贾巨宝.智勇.王少平已经在策划了.他们从4 ...

  • 兴和县钦宝营公社的回忆

    〓 第 1481 期  〓 文|陈利清  编辑|王成海 题记:谨以此文献给曾在兴和县工作过,而今早已长眠地下的父亲. 001 从我记事时起,就知道我的父亲在外地工作,工作单位是兴和县七大倾苗圃. 父亲 ...

  • 追忆母校——兴和县赛乌素中学

    〓 第 1520 期  〓 文|王万荣  编辑|王成海 离开母校这块圣地,已经有四十五个年头啦!每每回到故乡,就想去看看母校,可是母校如今只剩下个地址了! 母校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们所有在她那宽阔而温 ...

  • 致敬,七八十年代在钦宝营乡工作过的一线教师一一写在第37个教师节

    〓第 1632 期 〓 文|张振清   编辑|王成海 "老事旧人"网上小店,保证货物品质,需要再买,可加微信 在兴和新城, 在体育场健身, 在黄花梁漫步, 三个一伙,五个一群, 喜 ...

  • 曾经的兴和县赛乌素地区中学到底有多辉煌

    〓 第 1519 期  〓 文|张丙亮   编辑|王成海 五年半(其中含查漏补缺半年)的初高中读书生活,使我与母校结下了不解的情缘.母校的人与事,花与草至今回想起来,历历在目,永难忘却. 这所名为赛乌 ...

  • 乌盟兴和县赛乌素地区中学师生大聚会

    〓 第 1635 期  〓 文|张丙亮  编辑|王成海 "老事旧人"网上小店,保证货物品质,需要加微信再买 随着高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平台迅速搭建,乌盟兴和县赛乌素地区中学的原高二 ...

  • 从兴和县农村走出的杨老板

    〓 第 1530 期  〓 文|张丙亮  编辑|王成海 在山西大同市郊区活跃着一位人送雅号"罗钢"的小人物,在世面上混的有模有样,夫妻二人共同经营着自己辛辛苦苦创建起的生意--回收 ...

  • 【邓州故事】从6800年前走来的文化与故事---小杨营乡

    位于邓州市东南部25公里处的小杨营乡,东临新野,西.南部接构林.刘集,北连桑庄,刁河.运粮河穿乡而过,滋养着一方百姓,远古的文明在这里诞生,先知先觉的远祖们曾在这里繁衍生息,历史的长河慢慢流淌,延续了 ...

  • 细心到位 服务师生 细节把关 确保安全—坪地乡中学食堂管理经验交流

    食堂管理是寄宿制学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工作管理中特别头痛的一件事.能否让全校师生"吃的满意,吃得营养.吃得安全"是衡量一所学校食堂管理工作好坏的标准,它既关系到全体师生在校 ...

  • 兴和县白手起家的能人段云

    〓 第 1517 期 〓 文|王万荣  编辑|王成海 常言道:人有那志气,就敢上高山,飞九天. 有一位学子,也是我的弟子,他家中一贫如洗,但他不甘心贫穷落后,立志要摘掉贫困帽子.他名叫段云,他智商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