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钻研二十年:古玺研究的又一力作 ——《古玺文分域研究》出版
顾名思义,古玺就是古代的玺印。
《说文解字》:“玺,王者印也。”但这是秦以后的事情,秦以前,玺、印不分。马国权先生认为,玺字原作“尒”,上部是玺的钮或柄的侧面之形,下部是按捺后呈现出来的纹样。“玺”字有从玉、从金、从土几种偏旁的字形,说明了材质的不同。
中国的古代玺印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但目前传世最多的是战国时代的遗物。古玺是当时政治关系的凭证、经济交往的信物以及祈福避祸的配饰,是非常珍贵的一类出土文献,对我们了解和研究当时的文字、历史和艺术具有极高的价值。
分域研究是古玺研究的重要环节。学者们研究一方玺印,首先要确定其年代、地域,而古玺主要是指战国时期的玺印,因此,确定这枚古玺来自哪里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周天子的影响力越来越弱,各诸侯国发展出了各自的政治、职官、地理等制度。但战国时代的传世文献非常少,后世的记载也不够详尽,地下出土文献作为第一手的资料能够真实地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职官、行政区划设置等状况,是非常珍贵和实用的第一手历史文献。
曹锦炎先生的《古玺通论》、陈光田先生的《战国玺印分域研究》等,也曾经对古玺做过分域的尝试和研究,现在学者们在研究某一古玺时一般都会先讨论它所属的区域系统:这是一方秦印,还是楚玺,或是齐玺、燕玺、晋玺。可以说,在古玺文字的考释以及区域系统区分方面,前人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这些成果使我们对于不同区域的古玺文字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这些研究对于确定古文字的所述地域还远远不够。研究者对于不同区域系统古玺文字的区分和认识,主要是建立在文字形体的书写差异上,即将不同区域系统古玺分门别类罗列出来,让人们对不同区域古玺的形体差异产生一种直观的认识。但这种方式是直观的、零散的,不成系统,也不能回答这些不同区域系统的古玺文字在字形书写上具体有什么差异这个根本问题。
现存古玺保守估计有两万余方,进行古玺分域研究首先要占有大量的古玺文献材料,其次要有长久的锲而不舍的研究,才可能在纷繁复杂的古玺文字材料中找到规律性的特征,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肖毅教授《古玺文分域研究》以战国古玺作为特定研究对象,潜心研究二十年,搜集了大量古玺材料,其中不乏首次发表的珍贵资料,条分缕析,对不同地域的古玺字形有较为细致的分析研究,总结出一系列规律性的特征。例如,书中第二章“古玺字形”,分别从“基本笔画”、“偏旁部首”和“文字结构”三方面入手探讨了不同区域系统古玺文字的书写差异,分析笔画、偏旁、字形在不同区域系统中的写法,归纳出各自的书写特点,其讨论的辞例有上百条之多。在第五章“古玺文字分域例举”中,更是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字形写法从区域特征的角度进行了解析,如对“玺”字区域特征的分析,全面而细致,可谓经典范例。他的这些工作为今后的古玺分域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范例与依据,对今后的研究也提供了极好的思路。
此外,这些古玺文研究,不仅在文字学上十分有价值,对研究战国时代职官、地理乃至文化都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古文字书法、篆刻艺术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