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海角寺,一定不知道陈伊情

“觉”与“角”,枫桥方言读音相同,故“海觉寺”成了“海角寺”。
“海觉寺”今成地名,但古代这里却是一个禅寺,叫做“海觉禅寺”。《光绪诸暨县志·山水志》载:“(五显)桥右为枫桥西市,长半里许,俗称桥上街,街西有海觉禅寺,明里人陈伊情建,今废为园。”这是方志对海觉寺仅有的一条记载。寺虽不存,而名尚在,说明海觉寺曾在枫桥留下了较高的知名度。
其实知名度高的,还有那位名叫“陈伊情”的枫桥人,因为他是海觉寺的创建者。在古代,陈伊情是枫桥的名人,也是诸暨的名人,但时间的流水稀释了他的功德,现在的枫桥人怕是没人知道陈伊情了。
《宅埠陈氏宗谱》的修纂者,历来局限于有钱有势有文化的几个家庭,他们仗着文字记录的权利,厚此薄彼,将本该树碑立传的人物,硬是挤进了角落。陈伊情就是遭遇不公平待遇的一个典型。他的事迹远比《传赞》里的某些人物要可歌可泣得多,但他却被隐藏在《世系传》里,这是宗谱最让人诟病的地方。众所周知,“世系传”也称“行传”,是记录家族成员生卒配葬和个人经历的信息,无论贫富贵贱,人人均有记录。陈伊情的善举就淹没在后人轻易不会去查阅的“行传”里。
现在陈伊情的“行传”被发现了,我们来还原历史,对他歌功颂德。
棆五十一,讳伊情,字则有。灏二十一公三子,乡大宾。生平重然诺,好施与,排难解纷,释争息讼,不惜罄囊资、驰道路以为之;敛收务从其薄,积逋悉宥其偿。哀老怜贫,恤孤恻寡,解衣推食,尽出肫诚。晚年独建海觉寺刹,通衢烧茶汲水,舍施灯烛、草履、箬笠,广储棺木以敛穷屍,备药饵以济疾苦,岁荒赈粥,薪米之费不计浩繁,躬亲执爨。郡侯李公铎过枫,请见,温言褒美,旋邀入署,令偕邑侯两次同宴,给旌“为善最乐”“善声愈著”匾额。每岁宾兴,县令、学师必庄柬敦请,借非公之乐善实有以感人,奚能致司牧之敬礼若此哉?后更断腥茹素,持槵诵经,甘处寂寥,不归私舍,虽不髠缁,而离尘之志殷矣。生天启壬戌十二月二十四日酉时,配宣家山宣氏,娴于内则,调理得宜,公好施多费,恒自欢颜乐从。子一,炜百三十二,女适骆牧伯,牧伯早世无嗣,女以青年霜居,柏舟自矢,断荤绝旨,卓立不移,皆公之怜䘏以成其美焉。公卒康熙丁丑十月二十七日未时,与氏合葬本乡西山之阳。
陈伊情(1622.12.24—1697.10.27),字则有。乡饮大宾。宅埠陈氏第十七世,福八房后裔,陈洪绶子侄辈。他是枫桥有名的大善人。他信守诺言,他乐善好施。他是枫桥的“金牌调解员”,在排除危难、解决纠纷、化解矛盾、平息争讼上,做到在所不辞,不惜倾囊相助,四处奔波,乐此不疲。他宽厚待人,向他人收租时他尽量收得少一点,别人还不出钱时他从不去催促。他怜悯老人,同情穷人,关心孤寡,宁可将自己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宁可将自己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他的热情关怀出于内心的真诚。晚年时,他个人出资建造了海觉禅寺,旨在普渡众生。
他的善举何止这些!他还在大路上摆茶摊,供路人解渴;他施舍灯烛、草鞋、斗笠,解行人之难。他储备了大量的棺材,用于收拾无人掩埋的穷人的尸体。他准备了许多药物,用于救济穷苦的大众。遇到饥荒,他为灾民施粥,买米的开支是个不小的数目,而且他还亲历亲为,自己烧火熬粥。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无数件好事。陈伊情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他的名字不胫而走,连绍兴的知府大人李公铎都听闻了陈伊情的乐善好施。有一天,知府李公铎途经枫桥,亲自拜访民间慈善家陈伊情,他用非常温和的口气褒奖了陈伊情的美德。后来,李公铎又邀请陈伊情一起来到诸暨县衙,成为县衙宴会的座上宾。陈伊情接连两次受到邀请,也接连两次受到李公铎赠送的匾额,一块匾额上写着“为善最乐”,一块匾额上写着“善声愈著”。如此褒奖,在陈氏家族史上绝无仅有。后来陈氏家族出过另一个慈善家陈步云,也未有如此“待遇”。
每年,诸暨县衙都要搞一次“宾兴”,即设宴招待应举之士,而县令和学官必在宴请前派人送请柬到枫桥,盛情邀请陈伊情出席宴会。别以为只是一餐饭,其实这是一种待遇,更是一种荣誉。陈伊情能获此殊荣,受到知县和学官的敬重,全凭他的乐善好施,因为他是感动诸暨的慈善家。自然,他也是读书人的榜样。
海觉寺创建于陈伊情晚年,故县志说“明里人陈伊情建”便不确了。陈伊情享年76岁,假定“晚年”是60岁,那么当在1681年,此年是康熙二十年。故推测,枫桥海觉寺的创建当在康熙二十年前后。它存世约三百年时间,成为枫桥一地上除东化城寺和永枫庵之外的第三个禅寺。
海觉寺创建之后,陈伊情也归依了佛门,他断腥茹素,持珠念经,自甘寂寞,不再回家,虽不是僧人,但一心向佛的意志已十分坚定了。海觉寺一度香火旺盛,当时陈氏家族内丧偶的男人,就有在海觉寺削发为僧的。
继续查阅陈伊情其父与其子的“行传”,不难发现一脉相承的家学渊源。
父亲陈起泰,又名陈起家,字开祖,灏21。读书起家,但科考不第,人为之惋惜。为人诚恳,“所作事无不可对人言”。“善饮不乱”,九十岁仍身体强健,抱瓮灌园俨然如“汉阴丈人”。种蔬之余还莳植花卉,欣然自得。配何氏,生五子一女,陈伊情是其第三子。享年96岁,卒葬屠家坞象山。
儿子陈元觉,字仲衡,炜132,太学生。天性谦和,有乃父遗风,门庭肃雍(庄严雍容,整齐和谐),内外咸秩。教子必择名师,慎交不近坏人,处世守身人无闲言。配骆氏,生五子六女。享年96岁,卒葬西山下。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祖孙三代如此长寿也算罕见,这与心态有关,与善良有关,因为“为善最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