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青岛城市历史读本》(1891-1949)连载④
《青岛城市历史读本》(1891-1949)连载④概览篇
城市规划
青岛市是中国较早实施现代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早在侵占青岛之前,德国人就对青岛城市的选址、城市定位进行了调查研究。1897年春,佛朗裘斯在对胶州湾进行详细测量后,向德国海军部提交了胶州湾港口设施和铁路支线建设方案。1898年9月2日,德国胶澳总督府推出青岛的第一份城市规划——《青岛湾畔的新城市规划》。该规划将青岛的城市性质定为德国在远东的军事基地和港口贸易城市。从地形、气候、景观等因素考虑,将城市选址于前海湾的山岭南麓,并将青岛分为欧人区、华人区、别墅区、商业区、仓储工业区、港埠区等功能区。总督府设于观海山南麓,居民建筑群坐落于原青岛村周围,村西侧用于建设商业和官员居住区,山坡高地以东的原清兵东部兵营和炮兵兵营处为别墅区和浴场区。所有驻军营房都尽可能建在山坡高地的西南角。在胶州湾内规划港口,女儿礁附近沿岸一带建设港埠区。由于此处缺乏阻挡冬季来自东北和西北寒风的屏障,夏季又缺少来自南方和东南方的清凉海风,这里只兴建港口及配套设施。按照规划,火车站建在商业区和青岛湾海岸附近。铁路线从车站开始,充分利用低洼地形,穿过规划中的工业区和仓储区,然后沿胶州湾东海岸北行,港口则有铁路支线与之衔接。1899年,由于原有规划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德国胶澳总督府对该规划进行了调整。1901年前后,又规划建设台东镇和台西镇两个劳工居住区。1905年重新编制了地处大鲍岛和大港之间的港口规划。
青岛的第一份城市规划图《青岛湾畔的新城规划图》1898年 1910年,德国胶澳总督府又出台新的城市规划。在原有规划基础上,将规划范围比原来扩大4倍,约为80平方公里。商业区和港埠区为规划的重点。城市布局仍以港口和铁路为依托,沿着胶州湾东岸、胶济铁路两侧自南向北呈带状扩展。以大港为中心规划为港口、仓储和货物集散枢纽区。市街规划向西和北两个方向扩展:北至海泊河口,在大港东南、贮水山的西北一带,即今天的热河路、辽宁路、泰山路交会地带规划了一处规模较大的商业区,南接胶州路、中山路一带,东南与台东镇遥接,规划为青岛的大商业中心;向西则与台西镇连成一体。城市南部沿海为行政、居住、游览用地。
第一次日占时期日本在青岛的市街扩张计划图 1914年11月日本侵占青岛后,立即宣布青岛对日本本土居民开放,日本侨民人数激增。为满足城市迅速扩容的需要,日本当局除沿用德国城市规划外,1915年制定《青岛市街扩张计划》。城市拓展计划分为3期:第一期在今市场一、二、三路和聊城路、临清路一带辟商业中心区,称“新市街”;第二期建设台东镇工商业市街和台西镇住宅区,在若鹤山(今贮水山)以北,沿台东镇街道一带设立工场地;第三期填埋大港防波堤内侧浅滩,作为将来市街扩张用地。
《大青岛市发展计划图》(1935年)
青岛市政府于1933年开始制定新城市规划,1935年完成《青岛施行都市计划方案初稿》。这是第一份由中国人制定的带有城市规划性质的青岛都市计划。该计划把青岛城市性质定为“中国五大经济区之一黄河区的出海口,工商、居住、游览城市”。规划的范围向北扩至沧口、李村,向东展至辛家庄、麦岛。崂山风景区、塔埠头港及工业地、红石崖附属港作为专项规划。全市划分为行政区、住宅区、商业区、港埠区、工业区等功能区。规划市政府北移至芙蓉山5号炮台山腰上,各机关集合一处,形成新的行政中心区域(1936年调整设于小村庄小南山之南坡)。中心商业区转移至台东镇西工厂地,该地的工业用地改为商业建筑用地。小港、大港及其背后填海地规划为港埠区。四方东部及向北沿胶济铁路线至沧口一带规划为工业区,保留四方与沧口之间的孤山山脉,作为区域内生态隔离带。辟湛山、浮山所、荣成路东、齐东路、莱芜路、台西镇高地、四方东部、小村庄、沙岭庄南、文昌阁、莹子村东一带为住宅区。对外交通规划以港口、铁路为核心,以公路和轮渡为辅助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6条直通中国西部和长江三角洲一带的铁路,加大铁路线路密度。根据青岛与腹地的陆路交通发展趋势,规划将青岛总火车站转移至大港附近,并在胶州城东平原塔埠头及背后地一带规划综合车站,预设调车场和堆货场,设立工业地。青岛飞机场转移至胶州塔埠头东南海滩一带。
《青岛母市计划图》(1941年)
1939年6月起,日本青岛兴亚院都市计划事务所结合实施所谓的“华北产业开发计划”,进行青岛城市规划基本调查。1940年兴亚院青岛都市计划事务所编制完成《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和《青岛特别市母市计划》。青岛城市性质确定为华北的门户、水陆交通要冲、军事上和开发华北的重要基地、工业及少数游览胜地,青岛母市(主城)建成政治、港湾、工业和观光性质的城市。在《地方计划》中,将胶州、即墨纳入区域规划。规划在青岛北部、黄岛和胶州设立3个集中工业区,用铁路连接,并在黄岛建设新港。母市即主城区北推至白沙河以南,东扩至枣园村、李村、午山一线以西。本次规划将德占时期城市单核心结构发展为多核心组团式布局结构,组团之间互有分工、互不干扰。按照功能规划的4个组团,中间用大片山林绿地隔开。按照城市用地功能,划分为居住、商业、工业、混合、绿地5种。行政中心北移至海泊河右岸(今抚顺路与鞍山路交界处),商业中心移至台东镇西北高地一带,海泊河以南的市街地逐步发展成与港口业务有关的商业、文化、旅游观光及居住区。沧口及其以北至白沙河填海地及平坦地为集中工业区。港埠区设在工业区内。全市新的中央火车站设在海泊河南方约500米处,白沙河工业区新设货车调车场和新火车站,客货线分开进入市区。规划新设城阳机场(今流亭机场)。
《青岛城市历史读本》(1891-1949)
青岛市档案馆⊙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