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我家孤独症孩子被学校劝退的这一年|经验分享
思思今年四岁半,3 岁上幼儿园的时候,他不听指令,也不能安坐, 老师找我们谈话说“除非有一个人专门管理他,否则很难继续让他在学校待下去。”
在老师的建议下,我们去了两家三甲医院, 当地的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省医院都没有相应儿童行为学的科室, 只是通过量表诊断为发育迟缓 6 个月, 孤独症待排除。
作者 / 思思妈妈
编辑 / 嗨脑仁
由于在影视作品中看到孤独症一般都是比较安静, 不爱说话, 而思思的情况恰恰相反:他语言发育的时间和正常孩子几乎一样,性格活泼,记忆力好, 学习英语、 诗词等很快就能记住,还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会泛化, 虽然平时比较调皮、 喜欢恶作剧,但是他眼神中明显透着“聪明”。
生活与我开了个“玩笑”
其实现在回忆起来, 他当时有很多异常的情况,如:
❶ 呼名反应和眼神对视不好;
❷ 不听指令且反抗( 给他穿衣服、刷牙、吃饭要反抗几个回合);
❸ 不能安坐( 去餐厅等公共场所总是一会要上桌子, 一会乱动东西弄得大几个人精疲力竭);
❹ 出门就跑不找大人( 原来带他出去玩真的是对体力的考验);
❺ 有情绪问题;
❻ 规则意识不好( 喜欢抢其他小朋友东西,或者把小朋友正在玩的玩具弄乱了就跑掉,或把家里收拾整齐的物品扔得到处都是)。
刚开始我们觉得他还小, 可能是带养方面的问题, 不至于到那一步, 就没有过多理会, 只是加强了对他日常行为的管理,再后来便转到私立幼儿园。2019年8月, 园长找我深入谈了思思的情况,说他亟需干预和治疗。
带孩子去医院检查的时候,教授给了我关于孤独症的宣传单,封面写着“星星的孩子,不同的色彩一样美丽”。看着这几个字,我真的很懵, 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孩子天真可爱的样子和稚嫩的声音浮现在我眼前和耳畔, 我在心里反复默念,“孩子这么可爱, 我不要他是不同的色彩!”
最终,孩子被诊断为高度疑似( 行为问题严重, 不听指令, 不能安坐,喜欢恶作剧,弄乱物品,社交不好,融入集体生活困难),教授给我介绍对于孩子的各种训练名称的时候( 结构化、ABA、感统、 大肌肉、小肌肉、 社交、 认知等) ,我感觉这些陌生的词汇像一个个大石头砸向我, 把我砸的一头包。
半年,被迫换了4家机构
开始时,由于缺乏对 ASD 的了解,信心满满, 觉得孩子的程度不是很重, 密集干预 2 年就可能治愈了。
可是随着干预的展开,过程中的种种不顺利和对 ASD 的深入了解, 才逐渐明白, 这是需要一个长期坚持的艰难历程, 而且还有很多症状( 如:社交、情绪、多动问题)是伴随他一生的。
最开始我们去了我们当地权威的机构,上团体结构化课, 可是第三天老师就给我打电话了,说孩子不听指令、不能安坐, 虽然从检查量表上看孩子的情况比较轻,但是行为问题严重, 需要转到一对一课堂;一对一干预进展得也不是很顺利, 代课老师不喜欢思思, 师生相处下来都很痛苦, 于是被迫放弃训练。
训练进行到这一步,我和孩子都有些身心俱疲了。
听了一个患儿家属的建议,我们在幼儿园找了一个一对一老师,但效果也不理想;又去了一家私人机构干预 20 天,孩子有了一些进步;这时候儿童医院排上了, 进行了一个多月的系统干预, 因为东北的冬天十分寒冷,孩子们感冒互相传染,孩子病了,加上快过年了, 就停止了训练。
在前期训练过程中,我们一直依赖于机构干预,以及课程结束后老师讲了孩子的情况下和干预要点,自己并没有系统的学习相关知识。 所以停课后的这段时间,我心里非常没底,像无头苍蝇到处乱撞,总感觉耽误了孩子的时间。
家庭干预的正式起航
疫情爆发后, 通过一个群里一篇文章了解到了“ 北医儿童发展中心” 和“ 北医教研院”两个公众号 , 我觉得从加入这两个公众号起,我才真正的走上了正确的康复之路。
从依赖康复机构训练到主动开展家庭训练;从刚接触ABA 应用行为分析法的懵懂,到主动深入的去学习,一些方法和理念有了深刻的理解,灵活运用以及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创新……
回顾近一年来走过的历程, 我觉得无论是思思还是我,都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转变, 跟随北大医疗脑健康社群进行学习的 4 个月时间里, 思思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出门不再乱跑了,叫他回来能够听从指令;在安坐、听懂指令、 目光对视、注意力、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等等,就像换了一个人。
尽管在他身上还存在一些缺点, 但是他一直在不断的进步之中, 我们也感到十分欣慰和喜悦, 近 300 天的历程中, 汗水、泪水、爱心加上智慧推动者孩子的每一次进步。
对于孤独症儿童而言, 家人恰到好处的照顾, 能够让他们重获新生。前几期分享的家长讲得非常精彩, 今天我想拿出我认为最有效的几条干预方法与大家分享。
1. 做好行为的ABC记录
无论是 ABA 的原理学习还是实操演练,都可以用 ABC (行为的“前事- 行为- 后果”)进行分析, 平时我们关注到的都是 B,而经常忽略( 或抓不住) A 和 C,从而导致遇到孩子的行为问题常常束手无策, 无法控制, 甚至让孩子牵着走。
所以,有效记录孩子行为的 ABC, 是控制行为“趋势” 的关键。
比方说曾经在思思身上发生的一件我看来以为是一件 “ 不起眼” 的小事:在家里在带领孩子上网课的时候, 他为了逃避上课, 总是把身边的物品用手推到地上。
起初,为了不耽误上课,在孩子扔东西后,我会主动快速地把东西捡起来, 而没有对孩子进行任何干预, 可是长此以往, 就强化了孩子这种不好的行为, 以至于孩子这种行为次数越来越多, 甚至还泛化到其他事情上, 形成了不好控制的趋势。
2、巧用“拆解”、“辅助” 和“带动”
首先,做任务过程中,“拆解”欲达成的目标,不能完成时给予恰当的辅助, 使训练过程连续, 逐渐增加做任务的时间和难度, 完成任务立即给予强化和表扬。
其次,用孩子“喜欢的项目”带动”枯燥的项目”,用孩子的“ 强项” 带动孩子的“ 弱项” , 使整个训练过程更加连贯。
✎ 注意:
❶ 一定要用清晰、简短的指令,如:“转身,抛球,向前爬”;
❷ 纠正孩子的时候,说:我们“要”如何做,而不是“不要” , 并且避免反问句;
❸ 眼神沟通时家长蹲下与孩子视线在同一水平面上,学会运用倾听的技巧;
❹ 每天训练之后要对每项训练做出概括性的记录,尽量简单扼要,关键节点用红笔标出,否则量太大,日后不好寻找。
3. 社交
场景利用:超市购物、餐厅就餐、气球外交、绘本阅读等。
干预训练和孩子的日常生活并不是“ 井水不犯河水” , 只有一遍一遍的在生活中行动起来, 将桌面知识在生活中泛化与应用,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才能参与生活, 提高独立生活技能。
我从四月份开始,就坚持每天带孩子外出进行上午和下午个 1 个半小时的社交实操。
多希望这是一场梦
孤独症的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找不到出来的方向, 我们只能用爱心、耐心和坚定的钢铁之心陪伴、守护他们,哪怕用尽这一生。
其实, 现在的我也还处在慢慢接受这件事情的道路上。我多么希望这只是一场梦, 等我醒来, 一切又都归于平静。经常会为孩子微小的进步高兴好几天, 也会为孩子的异常行为感到焦虑和不安……
每当孩子出现和正常孩子一样的行为,我就会幻想, 在未来的某一天孩子对我说,“ 妈妈,我是和你开玩笑的, 我是正常孩子!”
是的,孩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进步, 虽然我们很艰辛,但是我们心中充满了信心,因为我们知道, 有了 ABA 原理和技术做武器, 有了北大医疗脑健康的强大技术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关爱,再大的困难我们都会理智的分析, 系统的去克服, 相信我们所有的孩子都会越来越好!
“除非有一个人专门管理他,否则很难继续让他在学校待下去。”不仅是思思妈妈,想必很多星宝爸妈都亲身经历过——无数次尝试,无数次被“劝退”。
融合,几乎成了所有孤独症家庭努力的目标,但要想实现它,还需要面对太多的挑战。
8月2日,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北京市特殊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与北大医疗脑健康就“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建设与实践创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一同着手融合教育课程体系的研发、融合教育家长支持和随班就读陪读教师试点培养等工作。
现在,诚邀您参加北京适龄儿童调查,根据调查情况,我们将为北京适龄家长提供融合教育公益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