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民间常有人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话虽然绝对了些,但并不无道理,每个人到生命尽头都会回想起自己一生的经历,壮志未酬的人会慨然叹息,心愿未了的人会谆谆叮嘱,即使唐朝最著名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也不例外,他在临终前曾经写下了一首绝笔诗。
绝笔诗在历史上并不少见,我们最熟悉的应该就是陆游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是宋朝人,李白是唐朝人,两人的经历与性格都不相同,李白的这首诗读来简单,却成为盛唐千古绝唱,至今无人能超越。
诗名非常简单,就叫《临终歌》。诗的内容也看似简单,但细读的话就能从中发现李白不少心理痕迹:“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如果不明白李白用了哪些典故,可能很难理解诗的深意。
开篇讲的就是大鹏,大鹏展翅高飞,远振八方,不料力量不济,半途摧折。很显然,这是李白的自喻,因为他一生未能施展抱负,而李白深受道家庄老之学影响,常常将大鹏视作自己的精神化身,早年曾经写下过“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经典名句。
“中天”是哪里?就是李白年轻时全心向往,却在追求道路上屡屡受挫、直到公元742年才得以供奉翰林的长安城。但他在长安的经历,就像一只大鹏被折断了翅膀,不受重视、常遭排挤,最后被“赐金放还”,那种落寞沧桑的无奈心情,没经历过的人恐怕很难感同身受!
其实,李白这首诗某些方面很像西楚霸王项羽的《垓下歌》,两者风格同样悲凉激昂。第二句“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想象力十分丰富,李白认为,大鹏是一种身体虽然死去,精神却能永远激励后人的存在,它就像人的理想、品格、风骨一般,永世长存。
“扶桑”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树,也是一个地名,据说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游扶桑”,是李白暗指自己曾经到了皇帝身边,并且被挂在了那树枝上;其实扶桑树高达千丈,一般人根本不可能到达它身侧,更不可能让衣服挂住,这体现了李白作诗一贯想象力丰富的特点。
最后一句“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更有深意,因为李白将孔子(即仲尼)也加进了自己的临终诗。孔子一生推崇“仁”,见仁兽“麒麟”身死,忍不住感叹自己命数走到了尽头,为麒麟哀哀哭泣。李白想到自己死后,有谁能像“孔子泣麟”一样为自己悲哭?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李白对自己身后事的猜想,和杜甫总结的一模一样,他一面慨叹当世眼前没有自己的知音,一面又相信后世人能够理解自己,这首诗是属于李白的“长歌当哭”,他临终前对人生无限惋惜,自悼、自伤、也自信,读来令人感慨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