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学习:61条-63条

伤寒论学习小组讨论记录

主持人:林利城老师

参与者:林佳明老师、高一萍老师、林利城老师、梁天、符英、刘敏、陈小芳、丁国才及诸位同仁(不一一列举)

讨论伤寒条文:61-63条

时间:2017年07月25日20:00-21:00
地点:中医临证经方论坛群

钦州林利城:各位老师、同仁们好,《伤寒论》是一部经典,几千年来塑造了几多名医,书中的每一个条文、每一个方子都意义深远,深入地理解它,都能指导我们临床实践,让我们在临床中能够如鱼得水,为了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造福百姓这一共同目标,我们今晚是再次聚在一起,共同探讨书中的每一个条文,以期获得仲师的真传。我们逐条讨论,先讨论61条,请大家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陈小芳:61条,下之后又发汗,津能载气,气随津脱,出现了太阳变证,属少阴了。为何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

是否下后汗后心阳虚衰,昼日欲奋起抗邪而烦,夜入阴分而暂安?

不呕,排除少阳证;不渴、身无大热,排除太阴、阳明证;脉沉微,入少阴,身无大热亦可辨别无里热症候,可用附子辈。

林佳明: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刘敏:对61条理解:本条论述肾阳虚证用干姜附子汤的证治。因始有太阳阳明合病,治疗失序(先下后汗,应先汗后下),致表里俱虚,出现烦躁、失眠,夜间却安静(若烦躁为阳证,夜间应亦烦躁)。

不呕说明没有少阳证,不渴说明没有阳明证,无表证说明没有太阳证,据此可以排除三阳证,考虑阴证。因用‘’下法‘’后用‘’汗法‘’致阳气暴虚,阴气偏胜。

日间阳气旺,虚阳得助与阴邪抗之,故烦躁、失眠。夜间阴气盛,无阳气相助,虚阳无力,故安静(与烦躁相对而言,神疲)。

身无大热提示体表无热。(参照麻杏石甘汤证‘’无大热‘’,但其里有热,故用石膏。大指体表,大热为体表之热,无里热。)

少阴病提纲:脉微细,但欲寐也。

本条文,脉沉微(体表无热),夜而安静,实为夜间精神衰惫,欲寐。故考虑为少阴病。

本条条文的‘’烦躁‘’为虚烦,非实烦,结合后文所提到的无三阳症状可看出。

引述大塚治节论述的眼目:
干姜附子汤与四逆汤的区别,干姜附子汤证原本是平素体质强壮之人因一时之误治,致使精气虚脱而陷于少阴病的场合,所以急予干姜附子汤顿服,以救一时之急。如果烦躁无休止之时,或呕吐、或有表证,或脉洪大、实数,或身有大热等,则非该汤主治之症候。

但是在四逆汤类,则时有时阴极似阳,虚极似实,因此出现或渴、或呕、或呈现假性表证,体表可见假热,或脉洪大等情况。干姜附子汤则无上述症状,虽仅甘草一味之有无,其证却迥然不同。

林佳明:@钦州—陈小芳 阳虚烦躁,白天天地阳气盛,两阳相挣,白天烦躁,夜而安静,与茯苓四逆汤相护看看,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干姜附子汤没有甘草,也是直接去甘草之甘缓取干姜,附子的温热之性急于回阳。

符英,61条,病机为阳虚阴盛,虚阳外浮,用干姜附子急救回阳。

高一萍:先下后汗,阳气骤然锐脱,虚阳欲脱。

林佳明:我觉得刘敏的认识对这条理解得很到位。

林利城:太阳病,先下后汗,治疗失当,必定损伤正气,可伤阴亦可伤阳。少阳病喜呕,阳明病多渴,“不呕,不渴,无表证”,则排除三阳病,脉沉微,提示病在少阴,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考虑少阴病阳气亏虚,虚阳本无力与阴邪相争,但天人相应,昼日阳旺,虚阳得天阳之助,能与阴争,故昼日烦躁不得眠。至于“无大热”,乃有小热之谓,说明是虚阳外浮致热。

林佳明:@广西钦州–林利城(学委) 虚阳外浮,需要急于回阳救逆。

符英:身无大热,说是无大热,因为虚阳外浮,还是身有热的,只是不是实热。

林佳明:这个写法很有意思,反复告诉我们这个辩证。

丁国才:伤寒论61条文理解:“清躁狂热,皆属于火”。说明烦躁每见于火热。本文的烦躁不得眠,无呕吐,说明病位不在少阳,不渴,说明无里热,津液未伤,病位也不在阳明,无表证。脉沉微,说明虚寒内盛。病位在里,病性属虚,故治疗应予附子干姜,辛温,补火助阳。

林佳明:大家对这条的认识应该是比较一致的,这条也提示了详细的辩证方法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我们进入第62条,这条出现了身疼痛,与麻黄汤的身疼痛,一个是太阳伤寒,不通则痛,这条,是发汗后阴阳两虚的不荣则痛。

陈小芳:62条,太阳病发汗后仍有肢体疼痛,说明仍有伤寒余邪,脉应浮,今反沉迟,是否是虚人伤寒?

或是发汗太过,耗及津液,阳气亦亏,脉道鼓动无力故沉迟?方中加人参,《日华子本草》中:(人参)调中治气。和中益元气。

总的是补气为用;芍药加量,为的是“起阴气,祛阴邪”,驱除伤寒之余邪。

刘敏:对62条理解:此为发汗后气营不足、身痛的证治。身疼痛为太阳常见症状,风寒束表所致,经发汗疼痛应减轻。但本条条文发汗后,仍有身疼痛,并出现脉沉迟(气血不足、营阴耗伤)。

故考虑身疼痛为气血不足、经脉失养所致。不同于表证的麻黄汤之身疼痛,此时具有将要离开太阳的位置,欲陷于少阴的倾向。

所以用该方滋养润血、增阴、援助阳气使达于表,以此而治疗疼痛,防止陷于少阴病。芍药、人参作为滋润剂以滋养润阴,生姜具有促进阳气循行的功效。本条应着重看"发汗后",区别表证之身痛,还有"脉沉迟",反映在里气营亏虚。

引述大塚治节的思考

不拘泥于是否发汗后,对于主诉身疼痛而脉沉迟,且无少阴病症者可使用该方,因表邪盛而身疼痛者,脉当浮紧。如类似麻黄汤证者,应发汗以治之。

林佳明:@钦州—陈小芳 是的,小芳总结的好,@曼珠沙华 这条我觉得有太阳太阴的桂枝人参汤证意思,不过重用芍。

高一萍:身疼痛与脉沉迟并见,迟则涩意,主血虚,汗伤营血,阴虚血少则身疼痛。

符英:62条,脉沉迟,而不是浮脉,推测不是单纯的表证了,以方测症,病人已是里虚,气阴两伤了。

林佳明:对的,血虚营伤,不能濡养,治疗身痛疼的时候我们需要详细分析及辩证,治疗一个狼疮病人,身疼痛,关节疼,又合并有失眠,我当时就是用了这首方治疗好的。
人参
《神农本草经》:【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丁国才,62条,伤寒50条文曰“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若发汗太过,耗伤营阴,血虚不能濡养经脉,不荣着痛。

林佳明:芍药

《神农本草经》:【芍药】味苦。平。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这里用到的芍是有止痛作用。在读读芍药作用。

高一萍:@钦州—林佳明 重用人参补五脏、益气阴以复营血。

63、发汗后,喘家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梁天,伤寒论第61条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分析:下法后,再施以发汗,出现了“烦燥”,我们知道太阳病有不汗出而烦躁或反烦不解,阳明病有大烦渴不解,少阳病有心烦喜呕。

但是他条文中点出了不呕,那就排除了少阳,不渴就排除了阳明,无表证,则无太阳,所以这里说的燥烦应该是三阴病中的燥烦,此为纯阴之病,幸得还身无大热,提示还有微阳在,当以干姜附子汤,因干姜走而不守,急温中焦,附子走而不守,助阳达表,愈也。

伤寒论第62条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分析:发汗过后,身还疼痛,证明表证仍在,故可知加桂枝汤,但见脉沉迟,在第50条里提到,“假令尺中迟者,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故知这里沉迟可能是汗法过后血脉虚,加大了芍药了用量,芍药苦平,具有补益阴血,收敛汗液,缓急止痛、治血痹的功效,生姜则为宣达脾胃之气,人参补中益气,诸药而成。

伤寒论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分析:这条条文,如果仅仅看汗出而喘,那就是之前第18条的“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但是这里出现了个无大热,无大热,意味着,还是有小热,这里的热是本身的热,还是使用桂枝汤辛温解肌发汗后引起?有热,有喘,又有汗出,应该是属肺热而喘,此汗应为热汗出,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清肺热,止咳平喘。

刘敏:63条,《伤寒论》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今汗出而喘,仍有表不解,且邪进病进,桂枝汤发汗力度已不够,需与麻黄汤,这与43条的“微喘予桂枝汤”不同,但为何无大热还加石膏?是否应是“身热”才合理?

曹丽君:麻黄陪石膏清肺中郁热而定喘。

林佳明:@钦州—陈小芳 这个身无热,很有意思,仲景这样写是有深意的,强调了里热肺壅热盛的辩证,身热,用这首方,大家知道,身无热,能不能用?意思呢,不要单独盯着身热与否一个症状。

林利城:汗之不当,导致表热入里,内陷于肺。热邪迫肺,肺气不利,逆而作喘;肺热蒸腾,迫津外泄,故而汗出。肺热喘证,治当清热宣肺平喘,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初诊 (十一月初三日) 伤寒七日,发热无汗,微恶寒,一身尽疼,咯痰不畅,肺气闭塞使然也。痰色黄,中已化热,宜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浮萍。
【按】据史惠甫师兄言,钟姓少妇先因外出探望其父疾,心滋优戚,归途白雪纷飞,到家即病。曾经中西医师杂治未痊,又因身怀六甲,家人忧俱万分。耳师名,叩请出诊,惠甫兄随侍焉。初诊时,病者面赤气喘,频频呼痛,腹部尤甚,按脉浮紧。师谓此证易治,不足忧,径疏本方。
  

二诊 (十一月初四日) 昨进麻杏甘石汤加浮萍,汗泄而热稍除,惟咳嗽咯痰不畅,引胸腹而俱痛,脉仍浮紧,仍宜前法以泄之。
  

净麻黄(三钱五分) 生甘草(二钱) 生石膏(六钱) 薄荷末(一钱同打) 光杏仁(四钱) 苦桔梗(五钱) 生薏仁(一两) 中川朴(二钱) 苏叶(五钱)
  

【按】据史惠甫兄言,二诊时病者已能与师对语,神情爽适,不若初诊时之但呼痛矣。稔知服药后,微汗出,一身尽疼者悉除。惟于咳嗽时,胸腹部尚觉牵痛耳。师谓本可一剂全愈,适值天时阴雨,故稍缠绵,乃加苡仁、厚朴、苏叶等与之。自服第二方后,又出微汗,身热全除,但胸背腹部尚有微痛,游移不居。又越一日,病乃全瘥,起床如常人。

高一萍:汗出而喘并见,持续汗出,热随汗泄,虽可见发热,但不会是太阳表证之发热。

前年三月间,朱锡基家一女婢病发热,请诊洽。予轻剂透发,次日热更甚,未见疹点。续与透发,三日病加剧,群指谓猩红热,当急送传染病医院受治。锡基之房东尤恐惧,怂恿最力。锡基不能决,请予毅然用方。予允之。细察病者痧已发而不畅,咽喉肿痛,有白腐意,喘声大作,呼吸困难不堪,咯痰不出,身热胸闷,目不能张视,烦躁不得眠,此实烂喉痧之危候,当与:
  

净麻黄(钱半) 生石膏(五钱) 光杏仁(四钱) 生草(一钱)
  

略加芦根竹茹蝉衣蚤休等,透发清热化痰之品。服后,即得安睡,痧齐发而明,喉痛渐除。续与调理,三日全愈。事后婢女叩谢曰,前我病剧之时,服药(指本方)之后,凉爽万分,不知如何快适云。
  

【按】夫麻疹以透净为吉,内伏为凶,尽人所知也。而透之之法却有辨别。盖痧毒内伏,须随汗液乃能外出。而汗液寄汗腺之内,须随身热乃能外泌。故痧前之身热乃应有之现象。惟此种身热亦有一定之标准,过低固不可,过高亦不佳。事实上过高者少,过低者多。故用药宜偏于温,万不可滥用凉剂以遏之。及痧毒正发之时,小儿身热往往过度,与未发前成反比。不知身热过重又妨痧毒之外透。此时热迫肺部则喘急,热蒸汗腺则汗出,热灼心君则神昏,热熏痰浊则干咳,此为麻杏甘石之的证,重剂投之,百发百中,又岂平淡之药所能及哉?

本汤条文曰:“发汗后(又曰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云云。而或者欲易之为无汗而喘,大热者。不知麻黄汤证,由或未发热进为发热,其证势为由郁而发。麻杏甘石汤证,由身大热转为身无大热,其证势为由表入里。惟其逐渐由表入里,由寒化热,故无汗渐转为汗出。独其喘则必不除。然后知“热喘”二字实为本汤之主证。得此一隅,庶几三反。而经文何必涂改之耶!

林佳明:热,喘,为本方辩证眼目,现在大家多用在肺炎,不要局限于肺炎的使用。

高一萍:虽是身怀六甲的人,只要有是证便可用是方。@钦州-林佳明(学委) 谢谢分享曹老医案。

初诊 恶寒发热,咳嗽连声,欲呕,脉缓,舌薄白边尖而干,渴引饮一啜五六杯。
  

麻黄3克,生石膏18克,杏仁9克,炙紫菀9克,苏子9克,草果仁4.5克,炒谷麦芽各9克,炙甘草3克,云苓9克。
  

二诊 今晨热退色好,口渴亦大减,昨夜间咳仍频,苔渐正色,再治咳。
  

麻黄3克,石膏15克,杏仁9克,沙参9克,干姜3克,五味子3克,炙兜铃9克,象贝母9克,炙甘草3克。
  

【按】本病患者恶寒、发热、咳嗽而大渴引饮,可见上焦肺热之甚,欲呕也是内有痰饮的表现,总括病机为风热犯肺,内有痰饮。陆氏用麻杏甘石汤加紫菀、苏子、云苓化痰;草果、谷麦芽、云苓健脾。二诊可见,诸药合作很快热退、口渴亦大减,但咳嗽尚有,所以加干姜、五味子取法小青龙温化止咳,再加马兜铃、沙参、象贝母化痰止咳,用药方向转到以止咳为主

宝宝

  

初诊 疹点虽出,热甚,气喘。两目眵黏。脉滑疾之甚,唇舌干。此当是支气管炎。
  

生石膏30克(打,)杏仁6克,象贝9克,生麻黄1.5克,桑皮9克,扁衣3克,建曲9克,生草3克,鲜茅根15克。
  

【按】该患儿麻疹刚出未透,主症热甚、气喘均符合风热犯肺、肺热内盛的麻杏甘石汤证。其他兼症如目眵较多、唇舌干、脉滑数均显示患儿上焦热毒内盛。陆渊雷先生用麻杏甘石汤为主方,合象贝、桑皮、鲜茅根,清热化痰;再加扁衣、建曲祛暑利湿健脾。诸药合用正中病机,对于本案麻疹合并支气管炎、肺炎确有很好的疗效。

钱先生
  

初诊 自幼有支气管哮喘病。近日曾发寒热。汗出,咳喘大作。几于不耐行动。脉极迟。病在肺尖,防成结核。
  

生麻黄2.1克(连根节用),杏仁9克,生石膏21克(打,先煎),黑附块9克,炙草3克,苏子9克(炒),没食子4.5克(打)。
  

二诊 喘瘥减。自云得寒辄增,向有胃病。脉变为数弱,心脏仍不健。
  

生麻黄2.1克(连根节用),五味子3克,炒苏子9克,谷麦芽各9克,生石膏24克(打,先煎),太子参9克,杏仁12克,炙草3克,黑附块9克,没食子6克,陈皮6克。

三诊 喘咳悉平,今可调补除后患。赢人脉迟弱,舌润,食量本浅,大便却通。
  

制首乌12克,生苡仁12克,熟附块6克,枳实4.5克,谷麦芽各9克,仙灵脾6克,川象贝各6克,干姜3克,陈皮6克,北沙参9克,炒白术9克,生芪9克,炙草3克。
  

【按】本案患者自小有哮喘病,近日有感外邪,故发热,汗出,咳喘大作,神疲不耐劳作,脉极迟。当是素体心肺阳气亏虚,加之外邪导致的肺热壅盛,故初诊陆氏用麻杏甘石汤加黑附块温阳解表。另没食子苦温,固气敛肺,用在这里是因患者旧有支气管哮喘,肺气本虚,刻又汗出,喘咳大作,恐肺气进一步耗损,故在清热宣肺的同时用没食子固敛。用苏子意在降气平喘化痰止咳。诸药共奏平喘清热之功,并兼补阳气。
  

本病生麻黄连根节用,与海派名医陈苏生治疗哮喘,炙麻黄、麻黄根,二麻合用有异曲同工之妙。陈苏生认为:“麻黄根与麻黄作用相反,不但能固表止汗,并且还能扩张血管,使血压下降,呼吸幅度增大。所以二者合用,一开一合,开合相济,既调整肺气,又不致使肺气开泄太过,既能加强肺的活动功能,又无升高血压、助长兴奋之流弊。”
  

二诊咳喘大为减轻,但素有心肺阳气亏虚,又有胃病的宿疾,所以处方逐渐转为以补气温阳为主,兼以清肺平喘和健脾利湿化痰。二诊中由于外邪病证的缓解,主次问题已经发生变化了。至三诊咳喘悉平,陆氏则用补气、温阳、养阴、健脾、消食、化痰等各类药物,以调补为主。

王宝宝

 

初诊 感冒发热四五日,初时面色如常,昨忽带青色,气急微咳,喉中痰声,唇鼻燥。脉滑数,有支气管性肺炎之倾向。
  

生麻黄2.1克,杏仁9克,钩尖12克(后下),生石膏24克(打),象贝9克,炙草2.4克,炒莱菔子9克,苏子9克(炒)。
  

二诊 服药两剂,病势颇减,咳势减,傍晚忽然咬牙面青,或是心理上怒恼所致。
  

紫菀6克(炙),桔梗3克,赤白芍各4.5克,北沙参9克,川象贝各4.5克,葶苈4.5克(炒),钩尖12克(后下),神曲9克,杏仁9克,苏子6克(炒),炙草2.4克。
  

案评:病孩未服第一方时,神识时明时昧,服第一方病势大挫,神识清,畏药苦,不肯饮咽,强灌之,乃咬牙面青,以第二方调之而安。通过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患病的小孩没有用药前,神识已经出现异常,而用药后神识转清,再经过第二方的调理最终病愈

【按】本案患儿感冒发热四五日后,肺热壅盛情况仍有,但是又添惊风之迹象。气急微咳,喉中有痰,唇鼻燥是肺热的表现。而面色转青及后来的咬牙,还有编者按中提到的神识改变,都是惊风的前兆。故陆氏在用麻杏甘石汤的同时,加钩尖息风定惊。钩尖乃是钧藤的尖芽,对于感冒夹惊效果最佳。方中用钩藤意在平肝,“昨忽带青色”为其着眼点,青为肝色,面色如常,忽带青色,示意有厥气风动之兆,恐成惊风,故用钩藤尖平潜之。另加象贝、莱菔子、苏子等化痰降气,也有防痰气上逆的作用。二诊咳嗽减,故去麻黄、石膏,加紫菀、北沙参、葶苈等,也转为定惊化痰为主。神曲一药既能去积消食又可祛风解表化痰,因其功效颇多而性味平和是中医儿科常用药。

麻杏甘石汤方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方用于治疗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入里化热,“汗出而喘”者。《伤寒  麻杏甘石汤方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方用于治疗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入里化热,“汗出喘”者。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后世用于风寒化热,或风热犯肺,以及内热外寒,但见肺中热盛,身热喘咳,口渴脉数,无论有汗、无汗,便以本方加减治疗,都能获效。对于麻疹已透或未透而出现身热烦渴,咳嗽气粗而喘,属疹毒内陷,肺热炽盛者,亦可加味鱼腥草、黄芩、瓜蒌、贝母、鲜茅根等擅长于清热化痰的药物治之。
  

选取的四则病案在都使用麻杏甘石汤的基础上有各有特色,第一则属于麻疹未透合病肺炎、支气管炎,用麻杏甘石汤清肺热并透发内在的麻毒,生石膏一药辛凉解表,近代名医张锡纯认为其有很好的透表达邪的效果。

第二则是病患原有哮喘,心肺阳气亏虚,再加新感风热外邪,患者有阳气外脱之象,“脉极迟”说明虚寒甚,所以陆氏使用黑附块温阳固脱。在清肺热的同时温阳,而且连根麻黄的使用也是颇具玩味。

还需指出第二案用附子也值得细考,文中有“近日曾发寒热”,说明现已无寒热。“自云得寒辄增”,“心脏仍不健”,说明陆氏用附子自有其指标,是胆大心细。第三案,则在肺热的同时兼夹惊风之变,故钩尖一药被委以重任。第四案,则是在共有肺热的情况下,内有痰饮,故肺热清后,咳嗽并未立止,而加用温化痰饮的药物下,最终功成咳止。
  

陆渊雷在《伤寒论今释》中对麻杏甘石汤的看法是:“麻杏甘石汤之主证,为烦渴喘咳,凡支气管炎、支气管喘息、百日咳、白喉等,有烦渴喘咳之证者,悉主之。”上述几个病案也可以看出这个观点很好地运用在临床。

本方现代治“身热喘咳”,陆氏则治“烦渴喘咳”,其间区别不小。原因是对于《伤寒论》原文“无大热”的理解,当是汗后体表无热,并非本无大热。而陆氏则说就是“无大热”,但是有“烦渴”,就说明有里热,丹波元坚即认为是“饮热相薄”。现代临床治肺炎高热,有良好的退热作用也是明证。而陆氏则认为石膏不合知母、麻黄、桂枝,就不治里热,仅治烦渴喘咳。以上四案均为咳喘,反映了陆氏的观点。

陆的医案我也很喜欢,分享这首方使用给大家。

今天就学习到这里了,欢迎各位同道老师们分享自己医案,能够让大家一起学习,众人拾材火焰高。

(0)

相关推荐

  • 伤寒辨误之一——表证是什么?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兼有鼻塞.流涕.咳嗽.喷嚏.咽喉痒痛等证. [理候分析]由于六淫邪气客于肌表,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郁而发热.卫气受遏,失去温养肌表的功能.肌表得不到正 ...

  • 《吴述重订伤寒杂病论》49

    欢迎**一路健康APP 注册就有伤寒研究音频版**听! 今天开始分享吴雄志老师整理的伤寒论. 吴雄志老师是中医世家,西医博士.伤寒论都是文言文,看起来非常晦涩难懂,通过吴老师讲的伤寒论,就可以思维清晰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四二)

    麻黄汤里用到了杏仁,我们在第六节里讲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中讲到了杏仁,杏仁有润肺止咳除痰,润肠通便的作用,杏仁在麻黄汤里的作用就是润肺的,因为麻黄遇到桂枝就会发表,麻黄会把肺里津液发散掉,所以,加上杏仁就 ...

  •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63条)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63条)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

  • 晨雨老师讲伤寒论61,62条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病人 ...

  • 《伤寒论》学习笔记:第二条太阳中风

    <伤寒论>第001条 第2条:大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笔记: 总论之后,就分而论之.观,太阳病篇目,合178条目.少阴病44条,表病占了222条.而<伤寒论&g ...

  • 伤寒论学习:347条-350条

    钦中医经方学社讨论记录 精彩发言 各位老师.同仁们好,<伤寒论>是一部经典,几千年来塑造了几多名医,书中的每一个条文.每一个方子都意义深远,深入地理解它,都能指导我们临床实践,让我们在临床 ...

  • 伤寒论学习:343条-346条

    钦中医经方学社讨论记录 精彩发言 各位老师.同仁们好,<伤寒论>是一部经典,几千年来塑造了几多名医,书中的每一个条文.每一个方子都意义深远,深入地理解它,都能指导我们临床实践,让我们在临床 ...

  • 伤寒论学习:339条-342条

    钦中医经方学社讨论记录 讨论内容 时间: 2018年11月20日20:00-21:00 参与者: 林佳明老师.高一萍老师.林利城老师.刘敏.陈小芳.陈青.许永芳.覃秋玲.曹丽君及诸位同仁(不一一列举) ...

  • 伤寒论学习:335条-338条

    钦中医经方学社讨论记录 讨论内容 时间: 2018年11月13日20:00-21:00 参与者: 林佳明老师.高一萍老师.林利城老师.刘敏.陈小芳.陈青.许永芳.覃秋玲.曹丽君及诸位同仁(不一一列举) ...

  • 伤寒论学习:331条-334条

    钦中医经方学社讨论记录 讨论内容 时间: 2018年11月7日20:00-21:00 参与者: 林佳明老师.高一萍老师.林利城老师.刘敏.陈小芳.陈青.许永芳.覃秋玲.曹丽君及诸位同仁(不一一列举) ...

  • 伤寒论学习:323条-326条

    钦中医经方学社讨论记录 讨论内容 时间: 2018年10月24日20:00-21:00 参与者: 林佳明老师.高一萍老师.林利城老师.刘敏.陈小芳.陈青.许永芳.覃秋玲.曹丽君及诸位同仁(不一一列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