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西方大学的“天使投资人”丨退潮才发现自己没穿裤子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信条可靠吗?

一开始老子就说过:大象无形。意思是,越宏大的气势景象,就越看不出它的形状。
现代社会也是如此,万象纷繁,近乎毫无头绪。
一如留学生们出国前,选择世界性大学去深造一样:林林总总的大学那么多,选哪一个更适合我,哪一个大学的综合实力与排名最好?
世界大学此刻在留学生眼中是一团迷雾。因为看不到它的全貌,不清楚它的本来缘由。于是,听闻学院教授推介、师哥师姐介绍之外,也开始求助于某些公认的、公开的标准。
比如“四大权威”大学排名榜:QS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ARWU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这些权威性排行榜,都是要来翻查一下的。
至于学院教授的推介、师哥师姐的介绍、大学排行榜是否可信,很多时候并不在信息索取者的考量范围内——对于信息源头,原本就不了解,当然是听人说,看人“近似权威”的排名整理来得更合理吧?大家不都是这么做的吗?
事实也证明,排名是真的,去过的人回来都说好。
直到有人在详实调查的基础上,告诉世人:世界大学排名就是一个幌子,其可靠性,完全比不上天天给你上课的教授们的亲口诉说。
为什么世界性大学排名可靠性值得被怀疑呢?
因为,除了少数大学是实打实的强之外,其他在排行榜上的世界性大学,其打榜背后,均有商业机构的筹谋和运作。目的就是提升排名,扩大招生面,从而汲取高额学费。
所以,外观所见的排名,背后是以特殊目的为指标的能力运转。看起来没什么不对。
大学也要生存,参加一下排名,获取经费,提高大学本身的基础设施环境,学生们也能拥有更好的学习环境,这个逻辑没错。
只是大学校园环境好,跟师资力量、科研是否领先、是否能够起到学历镀金的效果,却不好说。因为,这些纯粹而真实的,对提升人培养人才起直接效果的硬核干货,靠商业运作提升排名的方式,是办不到的。
再来说说学费。
读大学,尤其是排行榜上居高位的名校,学费自然不菲。大学的学费用在什么地方?员工工资福利、学校运转、校园基础设施营运,以及最为重要的,大学自己也最为看重的科研经费。
科研成果是一所大学获得生命力、吸引力的硬实力,所以,在坚持“再穷不能穷科研经费”的底线认知基础上,除了从政府手中得到补贴和拨款外,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就成为了大学们逐渐倚重和重点开挖的“经费源头”。
世界各地的大学生那么多,你猜谁最有钱,学校最应该吸引哪些学生来就读?
当然是中国留学生。
随着我国出国潮、留学低龄化等风潮的兴起,大量的中国学生奔向世界各地的大学。这些中国学生背后的家庭,是富甲一方的地方富豪,也有权倾一时的官员,更有顶流社会前往国外镀金的企业二代们,被他们选中的学校,自然大有进益。

通常而言,顶级知名学术性大学如普林斯顿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大学,以一般富二代的智慧水准,是考不进去的。
所以,能进入其中的,不仅需要巨额美元砸出一个坑,还得由毕业于该校的社会知名人士进行引荐,亲手写推介信,才能进入其中,从而成为权贵富豪家族云集的学校一员。
而其他没有这些顶层社会财富人脉资源的普通家庭,则退而求其次地选择“四大权威排名”排行榜上的世界性大学。
相较于顶级权贵云集的那些大学来说,这些大学的申请和通过率就高得多,虽然捐赠金额也不会少于顶级权贵大学。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富裕起来的家庭一波波地把孩子往国外送,伴随着这股留学潮的,还有源源不断流向国外的人民币。
学费、生活费、在外的社交费等,都给世界性大学所在地或城市,带去了源源不断的收入,有的甚至因为留学生父母经常前往探望,深感居住不便,更在当地买房置业,直接导致当地房价飙升,生活水平提高,当地民众一时怨声载道。
但这些民怨政府和大学机构会选择性地听不见,看不到。
因为最终,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以及他们身后庞大的家庭消费能力,直接为当地政府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甚至刺激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活力。
而对于大学来说,既有学费收入,又能保证科研经费源源不绝,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留学生实在是最佳“生源”。
逐渐地,这种框架体系开始形成,这些大学对政府拨款的倚重也开始降低,也更倾向于以商业运作的手段,持续不断提升世界排名,以吸引更多不明真相的学生前来就读。
学校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提升自身学术和科研水平,一句话:大家都有赚。看起来,这种互有所得的循环,十分相得益彰。
一直这样下去,就是我们此前所知所闻的社会,学术界,大学圈子等社会现象。我们习以为常,并以此为真相。

黑天鹅来袭

然而,一场疫情打破了所有均衡。也直接撕裂了全球一体化之下各种早已形成的链接。
中国留学生大幅度减少,澳大利亚、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的一些大学生源锐减,在政府拨款无法持续之际,大学的各项短缺逐一显现出来,也直接导致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的排名一落千丈。
退潮之际,才知道谁没穿裤子。
一些英语国家长期依靠中国留学生“金主”带来巨额收入,进而“供应”科研经费的方式,被突发的疫情所斩断。而长期过度依赖国际学生,则给这些大学埋下了深重的隐患。
仅仅一场疫情,导致留学生规模的缩小,就让大学深陷财政危机、运转失灵。科研资金告急、高校教职岗位流失、政府补助迟迟申请不到……
有鉴于此,伦敦帝国学院校长加斯特愤然指出,当政府把支持学术工作的责任,悉数转移给了国际留学生时,高校的抗风险能力就开始变得不堪一击。而且,更为致命的是,当国际学生的学费变为高校科研资金的基础时,一个国家自己的学术的前途,就变得风雨飘零。
一个朴实的现状是,我们张嘴就能说话,说话就是对事对人进行判断与解读。
但是,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听和说的时候,很少去判断和思考过:我们的所说所指,究竟是不是真相?我们所说的,是否经得起事实的验证?我们所听闻的,又有几分真实可信?
不质疑而自信,已经成为所有人的常态,逐渐成为社会常态。
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常态之中。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1]Prochaska, J.O., DiClemente, C.C., & Norcross, J.C. (1992). In search of how people change: Applications to the addictive behavior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7, 1102-1114.
[2]Mu-Hsuan Huang, Opening the black box of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Research Evaluation, Volume 21, Issue 1, March 2012, Pages 71–78, Opening the black box of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