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学十四讲
书 名: 生死学十四讲
作 者: 余德慧 石佳仪 著 ; 陈冠秀 整理
书 号: 978-7-5107-0344-7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书 价: RMB 29.00
本书简介
生死事大,死亡是生命的目的地。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面对这道难关。近观死亡,跳出心智的束缚,透视生命的全貌,你会发现生命更加宽广的存在。
余德慧教授探讨“生死学”领域二十年,开创了华人世界第一门“生死学”课程。本书是作者在多年对重症病人的临终陪护经验中,关于“生死学”的心悟。书中强调,我们不能用常理来判断重症病危的人们,必须跳出常理来理解生与死的本质。并借此深入分析到,我们在正常的生活状况下如何看待生命,如何找回灵性的力量。
本书不仅是临终陪护人员难得的意见参考,更是每个人启悟生命真相的修行之书。
有关作者
余德慧 -- 二十年前在台湾大学心理系,开设了华人世界第一门“生死学”课程。当时,每一堂课都是听者云集。
后来,余德慧离开台北,来到花莲的东华大学,并持续在花莲慈济医院的心莲病房担任义工,解除临终病人,亲证生死,既深刻体会到身体一步步毁败对人们心理的撞击,同时也见证到人们身上的灵性之光,如何在世俗事物的剥落之后,幽然显现。几年前,余德慧自己也曾遭逢重病,对于死亡有切身的观照,因而导引出更宽阔的对生死之学的体悟。
2000年起,余德慧于慈济大学重开“生死学”课程,本书是2002年的上课记录。作者学养与体验交织,融合了临终照顾实务,研究累积的学术理论及自身体验,文声如清水潺潺,提供人们一条“通往彻念的摆渡”之路。
目录
Part I 生死学的鸟瞰
第 一讲 生死学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第 二讲 看见存在的遮蔽
Part II 生死学的进路
第 三讲 抵达无蔽的领会之前
第 四讲 生寄死归
Part III 了解临终过程
第 五讲 进入愿有决断
第 六 讲 关键的重病现象
第 七 讲 重病之后的生命时光
第 八 讲 “脱离世间”的本质
第 九 讲 病沉期咫尺的亲近
第 十 讲 背离世间,灵性呈显
第十一讲 拟像与观,临终最后的存在意识
Part IV 底线地活着
第十二讲 濒临之心得修行路
第十三讲 清净无住,游戏任自然
第十四讲 终极的归返原初
附录一 余德慧近年研究与著作(1998-2002)
附录二 延伸阅读
文摘
生死学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
生死学有双重目的:生死学的第一重目的就是让我们了解自身的活着是如何被分析,被观看,被了解,我们用什么方式活着;第二个目的是使徒引导我们了解另外一种活着的方式,而使得生命获得更大的观念,让“我的死亡”变成一种“存在”。也就是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我的存在”,使得人能够包含于一个跟更大的存在体里,此时“存在”本身并不限制在个人的自我上。
愿有缔念
不要把自己卡太紧,卡太紧的意思是,将手上的事情看得过度认真,若事情没有这样做,心理就感到挫败;有人说这是“完美性格”,但人若要产生缔念,通常会有另外一种“游戏性格”。佛教谈“游戏三昧”,三昧就是三摩地,三摩地是梵文,它意指内心的专注、沉静、沉稳,但是此种专注并没有严肃的意涵。“游戏三昧”谈的是游戏之间要有“三昧性”,也就是游戏中要有点专注性。
长出灵性
“灵性”是什么?“灵性”跟“心理”不太一样,日本人把“心理”叫做“精神”,而“灵性”在传统称为“灵魂”。我们有没有可能破掉一些东西,让须根长出来?长出来的东西就叫“灵性”,如果不长出来,则为“心理”。好比你现在是或在花盆里,活在自我封存的状态中,你要建立自我、要勇敢地把自我表现出来、要走出你的一片天地,但当你了悟某些事情很可能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样时,才有可能长出灵性。我们隐隐约约感觉到,灵性是属于不太世俗的那些东西。
在那儿,充满精灵
灵魂是“不在世”的思乡者。奥地利诗人特拉克尔(Georg Trakl)的《灵魂之春》说:灵魂,大地上的异乡者。“异乡”的意思是:转往别处去,去某地的途中,与土生土长的东西背道而驰;灵魂并不是毫无目的的漫游,他在寻找一个安居所,因为灵魂遭遇某种与之扞格不入的东西,他在大地找不到安居之所,也就是在世间找不到安居之所。因此,你们不要在世间找灵魂,不要在社会界找灵魂。只有在破裂之处才能觅得灵魂。灵魂在安宁和沉默中落下,落入黑暗;在那儿,充满精灵。蓝光朦胧,笼罩在莽莽丛林上,绿色的夏天是如此轻柔,异乡人的足音响彻银色夜空。“在森林的边缘,有一只黑暗的兽悄无声息地出现,晚风在山丘上款款伫息;山鸟的悲秋归于沉寂,温柔的秋笛,也在苇管中沉默,月般的声音在精灵之夜回响…” (海德格尔:《诗语思》) 在此,我特意用一些比较诗意的语言谈“灵魂”。
细读完本书之后,惊喜的发现,老师的理论架构叠然有序,清楚明晰,但绝不失其实用性与生活性。铿锵有力的字句间,隐然流露老师悲天悯人的胸怀和情感。不知死,焉知生。了解死亡,期待死亡,拥抱死亡,不但能够让我们活得更好,也让我们扩大自己的视角,对人生有一番不一样的领悟。
-- 著名身心灵作家 张德芬
余德慧是台湾少数真正杰出的哲思者,他的这本《生死学十四讲》 , 主要是在阐述人如何从渴望福报恩宠的常态,自然地转入生命更深刻的底限,一种“默存”或“缔念”的状态。而人越是接近肉体的死亡,越能贴近“默存”境界。此刻的小余正在用他残存的肉体,证入他所宣讲的生死学真谛—生命的完整全貌。
-- 灵性导师 胡因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