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仓——丰图义仓
P01
丰图义仓位于大荔县朝邑镇,由时任清朝东阁大学士的阎敬铭倡议修建。始建于1882年,1885年建成,慈禧太后朱批为 “天下第一仓”,是目前全国唯一保存完好且仍在储粮的清代粮仓,2006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中央储备粮5000吨。
丰图义仓建于黄河西岸的一处台塬上,地势高兀,通风向阳,仓基土层干燥,利于粮食储存。该仓是一座仓城合一的城堡式建筑,分外城和内城,兼具防御和储粮双重功能。外城夯土筑城,三面绝壁,城正门面西,东面有后门。
内城为城中城,坐北向南,砖砌周垣,东西长133米,南北宽83米,高约8米,占地11039平方米,南壁洞开东仓门和西仓门。内城依仓墙环列窑仓58孔,总仓容5220吨。每孔窑仓为独立的砖窑结构,进深8-12米不等,宽约3.9米,可储粮约90吨.窑仓底部由松木板铺成,距地面40厘米,木板下为通风道(也叫猫洞),可通风、排潮和防鼠;顶部还有小气窗自然通风。
窑仓设两道门,里层为插板式,可依据天气情况打开除湿。窑仓外有砖瓦结构的廊房环绕,具有防雨、防潮及临时储粮功能。
仓院中央是晾晒粮食的晒场;中轴线以南有四合院和东、西厦房各一座,旧时供守仓人办公及生活所用。
仓顶青砖铺面,糯米汁、白石灰、灰土和浆粘结嵌缝,结实坚固且防雨水渗漏。仓顶分十二段排水,每段中间低四周高,比降25度,可将雨水汇集中间,由铸铁U型水道排出,巧妙地解决了仓顶排水问题。支撑U型水道的导水墙伸出仓外5米,兼具防火墙的功能。仓顶四面环通,半人高的女儿墙护卫四周,具有防御作用。该仓仓墙、仓顶均为厚实的砖体结构,且防潮、通风效果良好,使窑仓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一年四季处于约20 的恒温状态和低温、低湿、低氧的“三低”状态,粮食储存5年以上仍能保持原来品质。
P02
P02
P03
丰图义仓建筑格局为城中城,分内城和外城。
P04
P05
P06
P07
P08
P09
P10
P11
仓城巍然独立于黄河西岸老崖上,地势险要。
P12
丰图义仓创建者阎敬铭的巨幅雕塑矗立在广场中央。
P13
P14
内城以仓墙合一的建筑形式构筑,兼具防御和仓储双重功能。
P16
仓城坐北向南,东西长133米,南北宽83米,墙宽4米,墙上砌垛口,守卫人员可以在城墙上巡逻。仓城开二门,名东仓门、西仓门。东西仓门前各有一对石狮,仓门正上方嵌楷书"丰图义仓"石刻大字。
P17
P18
苏式仓
P19
慈禧太后曾御封丰图义仓为“天下第一仓”,并在仓顶赐“虎”、“龙”二字。
原国内贸易部副部长、国家粮食储备局局长白美清先生题写的“天下第一仓”。
P20
P21
丰图义仓是全国唯一还在使用的兼具文物和实用价值的城堡式古粮仓。
P22
P23
仓房为砖窑式,对粮仓的防火、防盗、防入侵等都有独特作用。每仓进深11米、宽4米、储粮90余吨,全仓共可储粮5220吨。仓房地面由松木板铺成,离地下40厘米,木板下墙体四周有4个排气孔,利于空气流通和潮气排出。这种仓形因小而独立,便于将稻、麦、豆、谷等粮食按种类、干湿分门别类储存管理。
P24
P25
P26
这条道是唯一一条通往仓顶的路,这也显示了粮仓的安全性,唯一性。登上仓顶,顿时豁然开朗,也感到仓顶地势不平,这就是丰图义仓独特的设计理念,
P27
防雨防潮是粮仓设计构筑的关键环节,丰图义仓的设计构造简单而科学,设计理念值得现代建筑工程借鉴。它的墙顶平面由青砖铺成,采取分段四周高、中间低的结构,巧妙的将雨水汇于中间部位,再下落水槽向院内排去,避免雨水四散造成积水、渗水或渗蚀墙体。仓院场地也是四周高、中间低,水可以很快集中排出墙外。每至雨天,从仓墙到院内,排水通顺流畅,雨停墙院即干。
P29
P30
P31
P33
P34
P35
远望岱祠岑楼。也叫东岳行宫。
P36
粮食历史文化展。粮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内涵深厚。这里有古代系列仓储器具,有从新石器时代后期到夏、商、周、秦、汉的炊事用具,有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票证、证件实物,有56种粮食实物标本。
P37
P38
仓储饮食器具展室,古代粮食可分为史前粮仓、皇家粮仓和民仓三大类型。展示陈列的仓储器具有东周、秦、汉时期的陶仓,炊饮器具,包括从新石器时代后期到夏、商、周、秦、汉的鬲、甑等
P39
P40
P41
P42
票证展室:粮食问题是历代治国安邦的第一要务。历史上曾出台过不少促进粮食生产,保障军需民食的重要粮食政策,与政策相关的布告、通告、票证等,是这些政策的重要历史见证。
P43
P44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