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实的刘伯温:人生底色决定悲剧命运

在明朝的开国功臣中,刘伯温是名气最大的一个。在民间野史中,刘伯温与诸葛亮相媲美,民间谚语:“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世军师诸葛亮,后世军师刘伯温。”

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第一谋臣,刘伯温是朱元璋手下的第一谋臣,料事如神,文韬武略;诸葛亮帮助刘备三分天下,刘伯温帮朱元璋打了江山,还帮朱棣建了北京城,还是十三陵、山海关、天津的修建者。传说中,二人都通阴阳,懂得运用超自然力量。 传说中的刘伯温一生与朱元璋有关,实际上二人相遇时,刘伯温已年近百半。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评神化诸葛亮的《三国演义》时说,孔明先生被描写得不大像一个正常人了,“多智而近妖”,而刘伯温也被后世的许多传说扭曲得厉害,即使不“近妖”,也是“多智而近怪”。

但与诸葛亮五伐中原,为蜀汉鞠躬尽瘁不同,刘伯温心向大明却无用武之地。

刘基,字伯温。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生,他的家乡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今属浙江文成),按元朝当时的行政区划,属于江浙行省的处州路。

父亲刘爚,字如晦,曾官遂昌县学教谕。像许多士人一样,刘基知道科举是他通往成功的惟一途径,因此,他认真学习儒家经典,尤其精通《春秋》。十四岁时,刘基成为处州路学的一名学生,迈出了漫长科举路的第一步。他的聪明很快在学习中得到展现。据说,人们很少见他执经诵读,而“默识无遗”,“习举业,为文有奇气”。

据《明史》记载,刘伯温“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衅龠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明史》还记载,“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

一个人儿时的命运往往能决定其日后的人生轨迹,刘伯温即如此。

虽然和诸葛亮一样,刘伯温摇着鹅毛扇的谋士形象压倒了儒者形象,但儒家传统的教育才是刘伯温的人生底色,他和普通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

自然,刘伯温也走上了科举之路。

至顺四年(1333年),23岁的刘伯温参加元王朝的科举考试,考中进士。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元朝的制度,年满25岁的成年男子才能应考,据当代学者杨讷考证,刘伯温虚报年龄为26岁,终于蒙混过关。不过,只要是凭真才实学,在旧时,这倒是读书人的一段佳话。

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已中进士的刘伯温正式踏入仕途,到江西瑞州路的高安县任县丞。所谓县丞,就是县令的属官,官阶还不够“七品芝麻官”,属于正八品,略相当于今日之副县长。

如果不是在元朝,刘伯温会有着一个明朗的前途。作为一个马背上得天下的政权,元朝在建立几十年后依然迷信武力,不尚文治,加上元朝对汉民族的猜忌,因此始终没有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

再加上此时已经是元朝末年,元王朝的统治机器更加迟钝和衰朽,具备乱世所拥有的一切弊端。因此,刘伯温在江西做了5年官,虽“政严而有惠爱,小民自以为得慈父”,但“豪右数欲陷之”,只能辞官而去。

辞官后,刘基返回青田,至正三年,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因其论御史失职之罪,被台臣所阻,他两次上奏弹劾,后弃官还乡。

据《明史》记载,至正十六年(1357年)时,方国珍起兵海上,抢劫郡县,相关部门无法控制,行省复任刘伯温为元帅府都事。刘伯温建议修筑庆元诸城威逼方国珍,方国珍为之气沮。等到左丞帖里帖木儿招降方国珍时,刘伯温说方氏兄弟首先作乱,不杀他们无以惩后。

方国珍心里害怕,重贿刘伯温,刘伯温拒不接受。方国珍便派人从海路行船至京,贿赂掌权者。于是朝廷下诏招抚方国珍,授予他官职,而责怪刘伯温滥用权力,擅作主张,并让刘基离京去管理绍兴,方氏于是更加骄横。

不久,山寇蜂拥而起,行省又召刘伯温前去剿捕,与行院判石抹宜孙一起驻守处州。经略使李国凤将其功劳上奏,主持政事者因方氏之故压制刘伯温,授他为总管府判,却不让他掌握兵权。刘伯温于是弃官归隐青田,在他47至50岁时著《郁离子》一书以明志。当时躲避方氏的人都纷纷投靠刘伯温,刘伯温稍做部署,贼寇便不敢来犯。

从以上信息可以发现,这是一条很普通的儒者从为官到归隐之路,即不神秘,也荒诞离奇。

转折在元至正十九年。是年十一月,朱元璋的部队攻占了浙江处州(今浙江丽水),因为在故乡的声望,便以钱财征召刘伯温以及另外三个当地著名知识分子—叶琛、宋濂、章溢。 知识分子一向是淡泊以明志,自然是不愿出山。总制孙炎两次写信坚决邀请,4人才一起被送到应天(今南京)去见朱元璋。

《明史》记载了这四人与朱元璋见面的场景:“太祖劳基等曰:'我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纷纷,何时定乎?’”章溢回答说:“天道无常,惟德是辅,惟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耳。”刘伯温陈时务十八策。

朱元璋大喜,马上命人建造礼贤馆让他们居住,宠信备至。 接下来就是刘伯温的谋士岁月,也是被神化的岁月。他在明朝建立中到底应占有多少功绩,世人一直争论不休。朱元璋称帝后,有一次在给刘基的诏书中说:“攻皖城,拔九江,抚饶郡,降洪都,取武昌,平处州,尔多力焉。”这些功绩,看来是朱元璋也认定的。

在明朝建立后,刘伯温又重新进入了儒家知识分子的角色,背负起“以天下为己任”的重任。 陈进玉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称,刘伯温说:“以道事君者,忠之大也。”这里所说的道,主要是指治国理政应当遵循的理念和原则,也包括社会正常运行必须服从的真理和规律。在皇权高于一切的封建专制下,刘伯温在看待君臣关系上能提出“以道事君”的理念,需要莫大的政治勇气。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凤阳建都、平定王保保和选任宰相等重大问题上,刘伯温都敢于在朱元璋面前直言,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和主张。当时,明初定都何处,有争议。朱元璋提出除金陵(今江苏南京)之外,在临濠(今安徽凤阳)建中都,实际上是想把首都迁至老家去,衣锦还乡。

刘伯温犯颜直谏说“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王保保未可轻也”。其理由有三:一是营建中都工程十分浩大,而天下初定,百姓需要休养生息。二是金陵与临濠相距并不遥远,营造中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三是元代著名统帅王保保仍握有重兵,对新生的明政权威胁甚大,需集中力量认真对付。

朱元璋对此建议置之不理,于洪武二年(1369年)命令开工在临濠营建城池宫阙,前后六年,耗费极大。加上朱元璋在同王保保的战争中又吃了败仗,死伤无数。在这种形势下,洪武八年四月,恰好在刘伯温去世之时,朱元璋最终不得不亲自撰写罪己文告,到中都祭告天地,罢建中都。

文章称,刘伯温的逆耳忠言终被验证,也彰显了这位开国功臣“以道事君”的高尚人格。

文章称,刘伯温的逆耳忠言终被验证,也彰显了这位开国功臣“以道事君”的高尚人格。 刘伯温是魏征一样的谏臣,可惜朱元璋不是唐太宗。朱元璋并不需要这种拥有高尚人格的臣子,他更信任同为淮西人的嫡系,如李善长与胡惟庸。

在与李善长有过几次公开的争论后,刘伯温以丧妻之名请求告辞还乡。这本来是可以求得善终之事,然而刘伯温虽然被朱元璋比作自己的张良,比起明哲保身的张良,还是相差甚远。 张良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

据《资治通鉴》记载:自从刘邦定都长安后,张良开始不吃五谷,足不出户,并执意求去:“追随赤松子并探求长生不老药。” 嘉靖时的知识分子廖道南批评刘伯温不能及时功成身退,大抵是与张良比较。 在辞官3个月后,朱元璋召刘伯温回京,刘伯温欣然从之。然而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刘基仅被封为诚意伯。

刘伯温此时已知道自己处境堪忧,在洪武四年朱元璋赐其还家之后,竭力洗尽铅华,表现得像一个不识字的老农,也不和地方官吏来往。

《明史》中详细的描述了他的微小谨慎:“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基。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茅舍,炊黍饭令。令告曰:'某青田知县也。’基惊起,称民谢去,终不复见。”

然而心系天下的刘伯温托其子建议在青田设立谈洋巡检司(谈洋是浙、闽地界的小地方,走私盐贩往往聚集在此,多出乱民),遭到以左丞相的身份主管中书省胡惟庸的诬陷。胡惟庸对朱元璋说:“谈洋这个地方有王气,刘基想占来作自己的墓地,百姓不同意,他便请求设立巡检司来驱赶百姓。”

朱元璋虽然没有加罪于刘伯温,但颇为这些言论所打动,因而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刘伯温心中害怕,入朝谢罪,不敢返乡。 洪武八年,此时的刘伯温已不良于行,但仍和京官参加元旦的早朝,随后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岁早朝》。正月下旬,刘伯温偶感风寒,朱元璋让胡惟庸派医生来给他治病。《国朝献征录》记载:“胡丞相以医来视疾,饮其药二服,有物积腹中,如卷石。公遂白于上,上亦未之省也,自是疾遂笃。”

三月下旬,刘伯温病情恶化,朱元璋亲自撰文赐给他,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到家后,刘病情加重,据《明史》记载,刘伯温死前仍在教授次子刘璟为官之道,“夫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宜与京师声势连络。我欲为遗表,惟庸在,无益也。惟庸败后,上必思我,有所问,以是密奏之。”

四月十六日,刘伯温卒于故里,享年六十四岁。他生前恐怕不会想到后人会将他的一生异化为传奇,而遮掩了一个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真正形象。

来自: HNYZL > 《10.历史之闻》

(0)

相关推荐

  • 天下大旱,朱元璋让刘伯温想办法,刘伯温答道:杀了此人就会下雨

    如果春雨指关注2021-02-27 19:16天下大旱,朱元璋让刘伯温想办法,刘伯温答道:杀了此人就会下雨.诸葛亮与刘伯温,被人们统称为"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也就是说 ...

  • 清代抄本《刘伯温选择要论》

    `清代抄本,<刘伯温选择要论> 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 ...

  • 朱元璋:我还能活多久?道士:比我多1天,朱元璋:推出去砍了他!

    现在有些人会相信星座,在古代也是有专门的占卜师根据星星的位置判断国家的运势,而一般都是国师担任这个职位,因为可以预测到未来,所以这种人的身份很是受人尊敬.当明朝没有建立的时候,朱元璋和张士诚.陈友谅等 ...

  • 诸葛武侯千金诀是不是诸葛亮所写?

    转载请说明出处 商业合作请扫描文后二维码 每周坚持两篇原创 致力于跨界读书 用不同的经度突破思想的维度 古人是如何借名人夹带私货的! 1/3 诸葛武侯千金诀的内容 <诸葛武侯千金诀>一般都 ...

  • 静看人生,静品命运,静听生命

    这个世界有两难:一是改变别人,二是改变自己.往往成功是优点的发挥,失败是缺点的累积.走对路的原因只有一种,走错路的原因有很多.不是街上东西贵,而是口袋没有钱:不是口袋里没有钱,而是没有找到挣钱机会:不 ...

  • 属羊的人生在哪日命运最好

    属羊人出生日的命运 初一日生属羊人--属羊人出生日的命运: 意志坚定,有上进心,不屈不挠,善用智慧,知难而进 初一,逢生此日,坎坷多见,波澜多招,但意志坚定,上进心高,不屈不挠,善用智慧,知难而进. ...

  • 读懂红楼心意难平-----尤二姐之悲剧命运

    花为肠肚雪为肌肤的尤二姐 被王熙凤略施小计 成功赚入荣国府 她以为 靠她自以为痴心的倾心吐胆服侍凤姐就可以换得一席之地 豪门的险恶 又岂是她这样的幼稚单纯的女孩儿所能应付得了的 请看王熙凤继续施展斗二 ...

  • 人生的三大悲剧:美人会老、爱情会冷、婚姻会旧

    男人和女人,恋爱和婚姻,老婆和小三,这些永远是围绕着人们生活的话题,<粉红女郎>中陈好扮演的"万人迷"用她的思维把这些话题融成了"恋爱宝典",你能够 ...

  • 读书点亮人生,知识改变命运

    读书点燃了我的文学梦 读书点亮人生,知识改变命运.当我在键盘里敲下这几行字时,已是八月底的一个夜晚,望着书架上那些摆放有序的书籍时,我突然发现已经许久没去翻阅了,与此同时,却不由得怀想起最初的那段阅读 ...

  • 无为易学丨周易是如何剧透人生这部戏「命运篇」

    本文 运用 易 经 的原理 解读 "一命二运三风水 -- "这一古语中蕴含的 人生 智慧 . 一 易 有何用 " <易经>是世界上一切学问的顶点. " ...

  • 1、人生最大的悲剧是娶了青梅竹马,婚后没...

    1、人生最大的悲剧是娶了青梅竹马,婚后没...

  • 如何逆转老舍笔下牛天赐的悲剧命运?

    看了老舍先生原著改编的话剧<牛天赐>,大麦评分高达9.0分!欢笑中带着感动,新颖的表现手法,以及演员们精彩的表演,呈现的是一场舞台上的视觉盛宴,只有身临现场才能感受到的精彩.这一场是年轻演 ...

  • 人过50才明白,失去了这两个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剧

    古语有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木心说:"我从五十岁以后,才知道了做人的味道." 青年时人太浮躁,中年时人太忙碌,50岁以后才慢慢琢磨出了做人的一点滋味,开始活得通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