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词在“乌台诗案”前后的变化
苏东坡一生青年得志,中年因为政治原因多次被贬。他的诗文也随着他跌宕起伏的人生而不断改变。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对于自己厌恶的事直言不讳,语言犀利,因此得罪了许多人。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苏轼反对变法,因为他看到了变法执行过程中的诸多弊端。他写文章讽刺变法。以他在文坛上的地位,追随者一大批人,影响甚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变法运动。苏轼遭到了变法派的报复,再者,皇上支持变法,就有了后面的“乌台诗案”。苏东坡被下了大狱,在狱中他一天三惊,连给弟弟苏辙的遗书都写好了。虽然最后免于死罪,贬谪黄州,苏轼的身心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乌台诗案”之前,加上自任杭州通判以来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发政治豪情。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最具有代表性。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个阶段苏轼任密州太守,虽然也遭到变法派的排挤,但仍然一身豪气,满怀报国热情,诗里充满自信与狂妄。
“乌台诗案”后,苏轼利刃碰钝,棱角磨平,心境不甘中带着凄凉。初到贬谪地黄州,苏轼写了一首冷彻心骨的诗: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 宋 ]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无比孤寂的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为刚到黄州时的词作,可以看出作者心内的紊乱。另外还有一首诗也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情: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 宋 ]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乌台诗案”,作者死里逃生,以前的雄心大志,狂放不羁和桀骜不驯的性格自然收敛,多了一份对人生的感伤与无助。苏轼毕竟是苏轼,他不会一味地沉浸在伤感的情绪中,而是不断调整心态,沉淀心灵,寄情自然,感怀历史,很快形成了自己新的人生哲学。他后来写的《赤壁怀古》、《赤壁赋》等篇章,才真实反映了作者后半生对人生的达观冷静的态度。
念奴娇·赤壁怀古
[ 宋 ]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苏轼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最著名的诗有:
《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文如其人,人变了,文章自然不一样了。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在经历了人生起伏后,人生观都会有所变化。苏轼变得淡泊旷达。他从心底发出最真实的慨叹“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历经沧桑后能做到“也无风雨也无晴”,内心平静如水,确实不易。唯有经历了又完全放下了的人才能修炼至此。其实人生就是一场修炼,能做到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能与众生和谐相处就已经算超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