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 不道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衿,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注释:
佐:辅佐。
人主:君主
其事好还:这样的事情总是会返还回来的。
师:军队。
善者:善于用兵的人,比喻善于从道的人。
果:结果,引申为达到目的。
已:停止。
早:早早的,尽快的。
本章按文字翻译过来大意是说:
一个以道辅佐君主的人,不会以兵力争霸天下,以兵力争霸天下者,最终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军队所到之处,田地荒芜没有人耕种。战争之后必然发生粮荒、疾疫等大的灾难。
一个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目的就会立即收兵,而不敢逞强黩武。也不会因为取得了胜利而自大,自夸,自傲。
用兵打仗是出于不得已,而不敢因此而肆意妄为。
万物皆会由盛极而走向衰亡,所以逞强黩武是不合于道的,正因为不合于道,所以逞强黩武是持续不了多久的,很快就会被迫停止的。
本章老子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无为。告诉我们什么是无为,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无为。
无为不是说不能制造最先进的武器,不是说不能打造最现代化的军队,这些都可以有,也必须有,因为落后就会挨打,清朝末年惨痛的历史教训我们不能忘记。因此加强国力、军力的建设并不代表是“有为”,清朝末年的落后挨打也并不代表是“无为”。
那么什么是“无为”,什么是“有为”呢?
老子说的“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衿,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强”就是“无为”,反之则是“有为”。
比如我国建国以后的国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近年来更是明确提出“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这个就叫做“无为”。以百姓安居乐业为目的,以国强民富为目标,无论拥有多么强大的实力都不“以兵强天下”,所有的应对进退都是不得已。
例如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印度一直在我们的边境骚扰,为了获得至少10年的边境安宁,我们迫不得已向印度开战,在达到既定目的后,又果断撤兵,也并没有因为取得胜利而骄傲自大、自吹自擂。真正做到了“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衿,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强”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有为与无为讲的不是外面的行为,而是讲的内在的事,内在存的是什么心,是为了自身利益的心?还是一颗利他的心?不要以为这是唱高调,这不是高调,因为如果是为了自身利益,也就是有我相,我们内心必然有感应,这个感应必然产生感受,这个感受必然让我们去追逐,追逐感受产生的行为必然不会合于道,不合于道的事情就必然不会长久,也必然会给我们的身心带来伤害,所以老子才会说“其事好还”。
如果我们内心存着一颗为他人好的心,内心的感受必然是开阔的,廓然大公的,是自由的,那么为人做事必然没有私欲的捆绑,没有捆绑必然会依循事理的大小先后来处理,这样的作为就是“无为”。
老子为什么在上一章说“或行或随,或呴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也就是要我们在面对内心的各种感受时学会不抵抗、不追逐、不执着,与感受和平共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无为”。
因此本章虽然讲的是如何用兵的事,但老子其实是要告诉我们无论是治国平天下,还是修身齐家,都要以“无为”为主轴,而人为造作的背后必然是一种内在贪求在主导,而以贪求为主导的“有为”必然导致我们本心本性受到伤害。因此惟有“无为”,方可“无不为”。由于关于修行中的“有为”,张讲师已经讲得非常详细了,我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好了,本期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您的阅读!我们下期再见。(张讲师的讲解请见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