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羌活、桂枝,有什么特殊的用法吗?
导读:今天学习徐小圃先生临床运用麻黄、羌活、桂枝的经验。相信一定对你的临床有所裨益。
麻黄:辛、苦,温。入肺、膀胱经。功能发汗,平喘,利水。
先父对麻黄的应用,以肺经见证为主,认为麻黄之发汗解表,实赖桂枝行血和营之力。故凡喘咳之属实者,麻黄在所必用,虽无表热,亦不例外。
反之,风寒表实如发热、恶寒、头痛、肢楚、舌白,而无喘咳者,往往用羌活祛风解邪,而并不尽用麻黄。
其具体用法,无汗者用生,微汗则用水炙,但咳喘则用蜜炙。
有一病儿,发热三日,表已解,咳呛痰多,舌白,脉滑。乃由风邪恋肺所致,治以宣肺达邪。
药用:蜜炙麻黄、杏仁、姜半夏、陈皮、炙紫菀、白芥子、制南星、生姜汁。
三剂后咳呛除,惟喉间痰声辘辘,投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三剂而愈。
又有一病儿,遍体浮肿,咳呛痰鸣,气急,便黏溺少,舌无苔,口不,脉濡数,辨证属风湿相搏,水邪泛滥,治予辛开淡渗之剂。
药用:生麻黄、川桂木、葶苈子、带皮苓、橘皮核、大腹皮、五加皮、姜皮、冬瓜皮、上安桂、陈葫芦。
羌活:辛、苦,温。入膀胱、肾经。功能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
先父每用本品治疗风寒表实,症见发热恶寒、头痛、身疼、苔白等。他还独创地以羌活配桂枝,来治疗风寒侵及太阳经所致的发热恶寒、头痛体楚,有相辅相成之效。
如有一病儿,风寒夹滞,身热三日,无汗不解,微咳,腹胀,便溏,舌苔白腻,脉濡浮数,治予疏化为法。
药用:川羌活、藿梗、厚朴、炒茅术、姜半夏、木香、大腹皮、炙鸡金、炮姜炭、六曲、防风根炭。
又有一病儿,感受流行时邪,身热五日,无汗不解,头疼神倦,咳呛不甚,舌白,不多饮,脉浮数,治以疏解。
药用:川羌活、川桂枝、白杏仁、炙僵蚕、紫菀、郁金、蔓荆子、姜半夏、橘红、炙鸡金、生姜。
桂枝:辛、甘,温。入膀胱、心、肺经。功能发汗解肌,温通经脉,通阳化气。
先父用桂枝悉宗仲景法。
解肌透表每伍生姜;表虚有汗则伍芍药;表实无汗而咳喘者伍麻黄;项强伍葛根;
太少合病合柴胡;表寒里热,心火上炎,舌白尖红者佐黄连;胃火燔热者佐石膏;清肠热可合黄芩;里实腹痛可合大黄;
阳虚者则与附子同用以温阳;气虚者可与参、芪同用以助气;伍甘草、红枣以扶心阳;配饴糖以建中气;
与苓、术同用以治水;与五味子同用以纳气;与龙、牡同用以镇惊;与当归、桃仁相伍,则行血有卓效。
此外,他还独创以桂枝配银柴胡、青蒿等来治湿温后期,正虚邪恋,汗出、舌润,身热缠绵者。
如一患儿,痧稀未透,身热有汗,咳呛,便清,舌白,脉弦数,恐其下陷。
药用:川桂枝、粉葛根、水炙升麻、白杏仁、桔梗、郁金、薤白头、姜半夏、橘红、煨益智仁、破故纸、天浆壳。
又如一患儿,疟疾复作,已来三度,寒少热多,舌白,脉濡缓,营卫不调,治以疏和。
药用:川桂枝、白芍、炒柴胡、炒淡芩、厚朴、苍术、陈皮、砂仁、蔻壳、妙当归、半贝丸、甘草、生姜。
再如一患儿,湿温两旬,白㾦密布,身热有汗,起伏不解,神倦,纳少,龈肿,舌白,脉濡数。治以疏和,防其变迁。
药用:川桂枝、白芍、银柴胡、青蒿梗、白蔻、活磁石、仙半夏、茯神、橘络、竹茹。
总之,先父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小儿外感诚如陈复正所论以风寒居多,因此广泛应用麻黄、羌活、桂枝之类辛温解表药,治疗小儿外感风寒等病证。
明清以来,儿科医家中不乏畏麻、桂者,认为麻,桂性温力猛,易于化热助火,亡阴劫液。先父则认为药不在寒温,要在审证明确,运用得当,不然,即桑、菊、荆,防,亦足僨事。
其所以有化热助火、亡阴劫液之变者,罪不在麻、桂,而在用之当与不当。盖阳热偏胜者固不宜温,营气不足,误下里虚者,亦不宜汗。
正如前贤所谓“有是病而用是药,则病受之,无是病而用是药,则元气受之”。
如确系风寒表证,因其邪势嚣张,故肌表均热,当用麻、桂而不用,反予轻清透表或寒凉抑热,难免贻误病情。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徐小圃医案医论集》,陆鸿元、徐蓉娟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10.2。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