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总感觉身体疲劳,乏力倦怠?都是脾胃惹的祸!1个方子,帮你搞定

近年来,由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高压的工作以及饮食不节等各种因素,现代社会,出现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也随之增多。据调查显示,这些亚健康问题主要以疲劳,睡眠紊乱,躯体疼痛,抑郁寡欢或焦躁不安、急躁易怒等最为常见。

其中,疲劳,越发成为当代社会的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有资料表明,普通人群约有5%~20%的人有持续疲劳的现象,初级医疗中,疲劳是最普通的症状之一,有5%~20%的患者主诉为疲劳,另有5%~20%的患者将疲劳作为他们一个最主要的伴随症状。

通常来说,这些持续性疲劳,多为病理性的疲劳,若不及时调理,不仅会影响日常的工作和生活,长此以往,甚至会引发各种器质性病变,正如俗话所说“积劳成疾”。

近期有朋友问到,经常感觉身体疲劳,倦怠乏力,休息后也得不到缓解,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又应该如何有效摆脱疲劳?

持续性疲劳,可能是脾虚湿困!

疲劳,通常是很多人的主观上的感受,主要表现为感觉身体倦怠,乏力或者精神疲惫,注意力不集中,又或者行为上或者脑力活动的下降。

这一病症在中医里常用倦怠、乏力、懈怠、困倦、神疲等术语进行描述,属于“虚劳”、“虚损”等范畴。临床上,持续性的疲劳,休息也未有缓解,很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征兆。

《素问》曰:“四肢懈惰,此脾精之不行也。”《东恒十书·四肢不收》也有记载:“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认为脾虚为疲劳的重要病因。《脾胃论》亦言:“少气,不足以息,倦怠无力,默默不语,食不知味,动则烦扰。”认为气不足,则倦怠无力。正如清代医著《读医随笔·证治类》所说:“疲劳汗出,则气伤津耗,气不足以运血,津不足以载血矣”。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与胃相互协作运化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气血津液等物质,以濡养身体各大脏腑,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运化无力,气血生化乏源,身体各脏腑得不到充足的气血濡养,故发为本病。

另外,脾亦主运化水湿,若脾失健运,则易内生湿浊,湿困中焦,也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导致身体疲劳、倦怠乏力等病证。

有学者曾抽取部分疲劳性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进行中医证候资料收集分析,结果也发现,脾虚湿困最为多见,约占31.9%。

张绍才龙南中医团队亦指出,气者,人之根本也,而湿邪性本黏滞,脾虚运化无力,湿困于内,故可见神疲乏力。现代社会,人们的饮食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不少人常面临来自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易肝气不舒,而肝与脾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肝气郁滞,可横逆犯脾土,致脾胃损伤,加之现代人多数嗜食肥甘厚味、辛辣、生冷之品,饮食不节首先伤脾,而脾胃所伤,则运化失司,易内生湿浊。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所以,这一类疲劳,通常很难通过休息得到有效的缓解,若脾不健运,内湿不祛,则难以从根本上摆脱疲劳的困扰。

中医健脾祛湿方,帮你消疲怡神!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治病求本。《杂病源流犀烛》云:“然五脏虽分,而五脏所藏,无非精气。其所以致损者有四:曰气虚、曰血虚、曰阳虚、曰阴虚。”《素问·三部九候论篇》也记载:“虚则补之”。

故此,对于脾胃气虚,湿浊阻滞所导致的疲劳,多以补中益气,健脾渗湿,调理气机为治则。可选用补中益气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方剂随证加减治疗。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为治疗脾胃气虚,清阳不举的经方,以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陈皮理气,当归养血,升麻、柴胡升举下陷清阳,全方配伍既补气健脾,又升举下陷清阳,共奏浊降清升,则脾胃和调,水谷精气生化有源。参苓白术散以四君平补脾胃之气,配以薏苡仁、白术、山药、茯苓等健脾化湿之品。香砂六君子汤以四君平补脾胃之气,配以陈皮、半夏、木香、砂仁和胃理气化湿。故此,可在上述三方的基础化裁使用治疗慢性疲劳;若有腹胀纳呆者,可加鸡内金、山楂,头晕头重者可加石菖蒲,关节酸痛者可加木瓜、独活等。

当然,在实际的治疗中,应该结合患者的自身情况随证用药。不可拘泥于一方一药。临床研究也发现,很多慢性疲劳的患者,其病因病机也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有所变化。研究发现,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往往并非单纯一证,初期多以水湿困脾、肝气郁结为主,治疗应注重健脾除湿、疏肝解郁;中期患者多表现为气血亏虚,应补益气血,若气血瘀滞则活血化瘀;后期患者多有元气大伤的表现,治疗重在填精益肾,并且补肾同时需要健脾。

因此,我们也建议,如果出现持续性的疲劳、乏力、倦怠等症状,应予以重视,及时调理,以免病情日久,累及五脏,导致身体器官受到实质性损害。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源流》所言:“虚者,气血之虚。损者,脏腑之损。虚久致损,五脏皆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