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明明好好的, 突然就会抑郁?

点击加载图片

来到心理咨询室的很多家长想不明白,为什么孩子抑郁了?

爸爸妈妈是不是常常说一些类似的话:

我不逼他的呀,我们真的对他没有要求呀,我们家里很民主的,都是和孩子商量的,我们都是征求孩子意见的,都是他自己选择的啊……

既然如此,为什么孩子会崩溃大哭,会不想去学校,会觉得活着那么累、那么辛苦呢?

这些孩子内心世界中,他们多半觉得自己无比糟糕,父母对自己没有要求,自己竟然还那么难受,太没用了;他们对自己没有要求,但是自己无论做什么,好像他们都不满意,自己总是令他们失望,看到他们焦虑地皱着眉,自己很想努力让他们开心,但是真的无力完成,他们越是让自己别完成了,自己越是感到很内疚很抱歉

一个孩子表现出自我评价低,自责,无力,因为做什么都无用,做什么都做不好,以至于也没有兴趣没有动力再去做的时候,他们的确会陷入抑郁中。

这些是如何发生的呢?不管你是焦虑的爸爸妈妈,还是抑郁的孩子,也许你们都会对如下的场景感到很熟悉。

场景

孩子:我今天不去健身了,有点累。

家长:怎么又不去了啊,办了健身卡就是为了让你增强体质,你身体素质太差了,多锻炼锻炼才会好啊。

孩子:可是我今天没力气啊……

家长:动了才有力气啊,你看XX家的XXX,每天都去的,身体多好。

孩子:他是他,我是我啊!

家长:所以你要锻炼身体,像他一样啊。再说年卡不去多浪费啊,当初不是问过你的吗,你说会去我才为你办的啊。

孩子:我没说要天天去啊,你怎么不自己去啊……

家长:你不去我去有什么意思啊,就是为你办的啊!

孩子:我又没要你为我办卡,你自己办的卡你去!

家长:那我烧的饭也我吃,你也别吃了!

面对比自己更像孩子一样撒气的家长,孩子语塞,无力地一声叹息,没办法再说下去。

这声叹息,在家长眼里又会被解读成对自己的不屑。一转身,一方家长向另一方家长诉苦:

孩子脾气差,没良心,不知感恩,不知父母付出心血都是为自己好,以后这种态度,到社会上怎么跟人相处,哪个单位会要他……

只有在家里才由着他想干嘛干嘛,这样做事没有恒心,办了健身卡也没去几次,这种习惯带到学习和工作上,怎么可能做的好事情……

另一方则叹气摇头,此路不通,再寻一条路,总要找个办法让孩子身体健康、性格好一点,做事有毅力一点,这些方面是基本的吧,做的效果不强求。于是爸爸和妈妈一个天天横眉冷对,一个天天愁眉苦脸。

点击加载图片

这些话,孩子在背后都听得到,孩子也在自责:是啊,父母是没逼自己锻炼,也由着自己了,但是心里感受很糟糕,自己也真的认为自己做错了,将来也做不好事情,也辜负了父母,他们年纪也渐渐大了,放弃自己的工作事业,为了照顾自己也牺牲了很多,身体也变差了……孩子也在担心父母。

分析

在这个家庭中,孩子表达了休息的需要,他说自己很累。

但是爸爸妈妈似乎并不认真对待他的需要,他们虽然没有坚持要求孩子去运动,但是他们非常坚持的表达了,运动是应该的,不运动是不好的

当父母的期待被如此坚定的表达出来时,那么不管最终这个期待有没有实施,这都是对孩子的要求。

而生活中类似的期待无所不在:要不要吃蔬菜,是不是要准时睡觉,什么时候要洗澡,什么时候可以看电视或者打游戏?

每当孩子有自己的需求时,父母总是会以一些过来人的经验,提供一些无比“正确”的解决办法,期待孩子执行,这些事情往往还会和未来的某个发展需求挂钩、

这样的期待太多,几乎24小时包围着孩子,他做的每一件事情,几乎都有一个爸爸妈妈认为应该的解决方案,他自己的方案,总是会被爸爸妈妈看成不妥当的。

孩子一开始总是非常善意又体谅父母的,当学业压力不那么重的时候,他们愿意为了实现父母的期待,去努力完成一些事情,哪怕有时候违背自己的需求,只要能让父母高兴,又可以避免争执,有时候按照他们说的去做,反而简单些

点击加载图片

是的,有时候所谓的“民主”征求意见,不过是父母提供了选项a和选项b,请孩子选择一个

但孩子自己提出的选项c,基本上不会进入父母视野范围。

要和父母去争取选项c的权利,太累,争了还要被他们说,算了算了,还是在不喜欢的a和b中选一个简单些,哪怕不开心,起码避免了麻烦。

这些令自己不开心但可以令父母开心的事情,在有力气的时候做了也就做了,但是当孩子的学业压力变得繁重,当他们已经在学校里累了一天,当他们的确没剩下多少力气的时候,就变得很难。

这时候有些父母又会认为孩子偷懒了,为什么以前你可以做到的,现在做不到了?你现在的态度怎么和以前不一样了?

我所见到的,坐咨询室里的大部分孩子,真的都是非常非常善良的,如果不是因为他们如此善良,为了照顾满足父母的期待,硬撑着继续去做一些自己其实早就已经不想做的事情,他们可能不至于抑郁到来求助。

硬撑,真的非常非常消耗,所以他们止不住的想哭,崩溃,甚至开始自问,人为什么要活着呢,或者有什么意义呢,这就不奇怪了。当他们整天像被控制的提线木偶一样,表演着父母心中的剧本时,他们是没有生命力的。

点击加载图片

更雪上加霜的是,有一些家长,看到孩子抑郁的时候,也没有能力觉察到自己的问题。

他们也被自己的紧张焦虑所困住,感到更加烦躁,对孩子的脾气也会变差,甚至误会孩子是无病呻吟、是在装,他们无法理解,自己每天好吃好喝供着孩子,对他学习成绩也没有要求,他有什么可抑郁的。

点击加载图片

孩子的自救

这些描述看起来很夸张,但在很多家庭里,这样的剧本天天上演,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会抑郁,有一些抗打击能力强的孩子,他们抗下来了,但他们付出的代价是很昂贵和沉重的。

生命有求生的本能,为了让自己可以硬撑下去,他们会发展出一些功能来保护自己,比如,有一个功能叫做“隔离”。

这个功能可以让孩子把辛苦的体验隔绝到自己的意识范围之外,好像察觉不到,这样,他就可以变成一台没有感受的机器,这样就可以运作得比较有效率,而且这样的孩子很可能在他们的学业和成年早期的事业表现上都比较出色。

也有一些孩子,他们可能隔离的狠一点,他们把自己关起来了,好像一个蜷缩起来的茧,外面包着厚厚的壳,为了让你没有办法再伤害到他。所以,你看到的他,缩在那里不动,好像“死”了一样。

点击加载图片

隔离的代价是令人心酸的。

时间越久,父母可能越会觉得,孩子怎么和自己不亲,孩子也不愿意来看望自己,孩子很冷漠,不太关心自己。

是的,因为这个功能没有那么灵活,隔离不仅仅隔绝掉了一些辛苦的体验,也同时会隔绝掉一些爱和亲密的体验

很多这样长大的孩子,在成年以后不愿意回家,想到回家就很累,家对他们来说好像不是一个可以停靠和休息的港湾,而是一个负担,他们可能惧怕面对老父老母那操心的目光,小心翼翼的问候,因为惧怕,所以回避。

当有一天他们想发展自己的亲密关系的时候,他们也会发现自己无法走近别人,或者无法让别人走近自己。

因为他们小时候可能就不太会处理和父母的冲突,他们应对的方式要么是忍耐勉强自己,要么是回避走掉,所以这也给他们长期的职业发展带来一些麻烦,因为他们也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常常觉得自己很委屈很累。

点击加载图片

如果你在文章里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作为父母,请让孩子自主的去选择,作为孩子,如果不能自救,就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吧,高质量的生活会让你更快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