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古典学术探索散记

1、回想一下写作的风格,从最初的小心翼翼,到中途的坦诚表达,再到现在学术的学习,期间的经历还是值得回味的。当我觉得表达没有障碍的时候,那种想要去打开的心不那么强了,该打开的时候就自然打开了。原来写生活与工作,身边的人和事,写自己内心的世界。写得很顺畅,源于对于自己于这个世界坦诚相待的乐趣。那个时候多少还是带着一些刻意的,现在呢,不刻意了,到是很少写日常的生活了,真是个悖论呀!

2、这就涉及到写作的定位问题。最开始的一个阶段就是生活与自我的探索,探索一遍后,就到了一个瓶颈。我发现我缺少的是积累。就是在古典的海洋里自学默化,而我的写作,更像是一种读书笔记。然而古典学术多涉及圣贤之道,很多地方下笔太难了。书看得多了,自觉自己的渺小,自己所知之有限。

3、你看,我现在的写作,有些时候自己看起来也是有些费劲的。因为这是我的学习过程,学到的东西,自己理解的也是七七八八,不是很透彻,所以在表达的时候,也比较难做到流畅、简洁与平实。不过,这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4、在橘子树做了两年多的全职,逐渐地写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想在古典学术上,多一些探究。这些离我们的日常生活,看起来还是有些远的。而实际上,学习这些东西,就是需要和日常生活放在一起,在生活里实践,一个人的实际体验贴切之。对于古典学术,自学默化,博采众长,不断地回到自己、回到日常生活是非常有必要的。

5、明超老师讲国学经典的境界很高,也很圆融。不能多听,多听就会失去那份原初的触动。需要化,怎么化呢?就是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在古典学术的探究中。我认为这是两条腿走路,都是不可或缺的。

6、日常生活中,我现在做的就是把生活和工作融为一体了。工作、做饭、打扫卫生、带娃、看书写作、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等等,都融合在一起。其实不管融合不融合,都是在一起的,人为的分开也只是表面的。

7、至于古典学术探究,我因为去年申请做同济古典书院的学员,接触到这里的老师,像是柯老师,张文江老师。他们的古典学术研究是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最近也在看两位老师的书两位老师的学术资料,网上都有公开的分享,在此也看出两个老师的心量。两位老师都是科班出生,有不同于印象中的科班教授。他们算是学术界的特立独行之人。

8、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对于古典的学习,不限于中国的古典,还要有西方的,印度的等古典的学术。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实对于西方的古典文化,从我的文本阅读经历中,我是有很大的障碍的。不喜欢读,读起来很费劲,读不下去。这是我需要克服的。

9、这算是一篇散记。很零散的想法,就像是我现在在探究这条古典学术之路,还没有找到自己的路。在学与悟,古与今,东与西,学术与日常,深入与浅出之间,会通圆融起来,是一个大的方向吧。司马迁的史记自序中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需要好好去参究的。

10、这里需要警惕的是,这些研究,在佛学里算是外道的范畴吧。其实这些学习的指向是明确的,于己就是了生死,与他者,就是让他者过得内心圆满幸福。这是很大的话,且留存。现在的我,还是在人事物各种关系中,找到一个中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