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心理学之363:对孩子断喝式的教育模式,易造成孩子心理精神异常,家长必须尽快纠正。/研究效度

外部效度的条件

多重因素的干扰:当被试多重接受实验处理或同时参加多个实验时,就会取得实验经验,产生敏感效应,影响随后研究的效率和结果的普遍性。

特异性效应:由于采用了新异的方法、特殊的材料和情境,或使被试已习惯的活动、工作方式和环境,产生暂时的新异接触性反应,会影响研究的外部效度。

实验者效应:实验者的个性、动机、情绪或其他细微而无意的行为会影响被试,把实验目的、对结果的期望等,在无意中传递给被试,限制结果的外部效度。

建议运用标准化的指导语和实验程序,并采取双盲实验,以提高外部效度。

研究与实际情境的相似性:相似性越高,研究的可应用性越高。研究中所用变量的强度和范围,要尽可能接近研究结果所要应用的实际情况,可提高外部效度。

被试选择和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被试的各种特征会使实验处理的效果具有特定的含义。影响实验和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如志愿性、年龄与成熟性、实验处理或测定的时机等。这些因素易造成被试选择和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降低外部效度。

今日精选案例分析

人们常说,溺爱出逆子,一味迁就和满足孩子的需求,可能会将孩子引向歧途。但很多人会忽略,对孩子过于严厉的教育,尤其是断喝式教育,很容易给孩子造成伤害,严重者可导致心理和精神异常,应引起高度重视。

小亮6岁时,由于性格顽皮,经常以哭闹等方式博得父母的关注。作为军人出身的父亲,平时对孩子管教非常严格。

一天,一家三口到桥上散步,孩子因故哭闹不止,母亲耐心安抚没有效果,反而越闹越厉害。军人出身的父亲怒火中烧,就大声怒吼:闭住嘴、不准哭、再哭就把你扔到河里等各种恐吓。父亲歇斯底里的发作,孩子顿时止住了哭声。

孩子委屈和恐惧交织在一起,吓得大气都不敢出,小脸憋的通红。母亲呆了很长时间,过去又对孩子说教一番。从此孩子变得少言寡语,很少与人交流。

父母发现此招对于曾经叛逆的孩子很有效,就经常在孩子哭闹时,采用断喝式的训斥教育。终于有一天,在父母轮番教育时,突然由于一口气没上来,晕倒在地。

父母这时才慌了神,大声呼喊,又是掐人中,捶胸拍背,孩子终于醒了过来。但孩子从此喜怒无常,经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经住院治疗后缓解,一直需要维持治疗。

有些父母在孩子哭闹时,采用长时间无视的方式,任由孩子哭闹,不管不问,逼迫孩子停止。等孩子哭够闹足,自己停下来,再讨论解决问题。这种强势对强势的育儿方法,对孩子来说,实质上是一种软暴力 ,并不可取。

无论是断喝式,还是无视型教育方式,长此以往都会给孩子,造成难以弥补的心理伤害。严重时会导致心理和精神异常,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孩子的哭闹,本质上是在向成人表达诉求和求救的信号,是人的一种本能体现。如果采用断喝式或无视型教育方式,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怨恨心理,影响亲子关系和社会化的顺利发展。

研究表明,缺少关爱的孩子,叛逆期更严重,易使孩子心理发生扭曲。童年的无助状态,成年后会形成孤独性人格,影响人际交往与和谐。

父母应该正确对待孩子的哭闹,强硬和忽视均会造成心理异常,都不是恰当的应对方法。

缺乏科学性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孩子误入歧途或犯罪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科学而充满温馨和爱的教育方式。

教育孩子既不能一味地纵容迁就,更不能生硬霸道,要宽严相济,奖惩结合,才能使孩子的心理、精神和身体健康成长。

其实,教育孩子的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一个家长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很难说好与坏。只要不是走向极端,在孩子能够接受和承受的范围内,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年龄、承受能力等综合考量,随时随地加以调整,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一般孩子不会无休止的哭闹,当哭到一定程度,孩子哭的声音、音高、音调和频率等都会发生变化,当孩子的哭声由耍赖转变为求助时,就要及时给予适当回应,适当予以关心、询问和说教。

当孩子情绪稳定后,可告诉孩子,使其明白哭闹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要把需求好好说出来,父母才会给予合理的满足和解决。

教育孩子,既不能采取断喝或无视方式,对待孩子的哭闹,也不能一哭就哄,迁就放任,要在适当的时候,及时结束双方的对峙状态,恢复亲情互动状态,才能既达到教育目的,又警示孩子今后不能用哭闹解决问题的原则,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