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糁粥

冬天的晚上,无事可做,所以,我经常走家串户打发时间。
农村的人家晚上往往还有不少事需要处理,比如说,磨玉米糁、搓草绳、编草帘、结网等等。假如没有这些事,那么,他们会早早上床睡觉,省些灯油。我去得比较多的是紧挨着我知青小屋的冒松贵家,也不仅因为挨得近,还因为他们姐弟几个跟年龄与我相当接近;因为在马路边修自行车的冒松贵的父亲,会带来外面的一些信息。其次就是我知青小屋南边的金友圣家了。金友圣是生产队里公认的聪明人,做过生产队会计,但似乎因为经济问题而下了台——俗称“下台干部”。
假如天气太冷或者人家都已经关门落灯,那么,我也会早早上床:那一段时间,很少有书可读,除去一本《农村知识青年使用手册》之外,我手头没有第二本书。
这是一本类似于“百科全书”式的实用性书籍,书中固然有跟农业生产常识相关的知识,比如说播种的季节、农作物的生长期、治虫的方法,还有如何识别和利用中草药,甚至于还有各类应用文的写作。比如说,那时候非常时兴的小评论,如何结构之类,那上面也有介绍。并且有一篇例文到现在我的印象还非常深刻:《筷子头上有枪声》。其主要观点是:阶级敌人通过请客吃饭一类的方式腐蚀和拉拢年轻人,这等同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因此,年轻人应该在这样的诱惑面前保持应有的警惕。这一新鲜而生动的文章标题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我在30多年后曾经对其进行化用。我那篇文章的题目是《筷子头上有道德》——是我读《明代笔记小说大观》后写下的一则随笔,大意是说,封建朝代,皇帝或者官宦之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而普通百姓之人,却有可树皮草根。前者的不道德可想而知。此文发表在北京一家文革前刊发“三家村”的毒草文章的刊物《前线》上。只不过,40年后昔日“燕山夜话”的栏目名称被更改为“燕山新话”了。
我固然经常去生产队的人家串门,那些人家也有经常往我这知青小屋跑的。跑得最多的是冒松贵和他的弟弟冒松友。记得有的时候吃饭,冒松贵会端着饭碗过来。而冒松友那时还小,读小学1、2年级,挺可爱的。我因此给他画过一幅素描。同队的张来哥甚至还向我借宿过:有一天晚上,张来哥晃荡着高大的个子过来了,说是他姐姐回娘家,他晚上没地儿睡,看能不能在我这里睡一个晚上。他的身上散发出强烈的酸臭味,我有些不适应,可最终却没好意思开口拒绝他。他倒是一着床就睡着了,而我几乎一夜都没睡着。记得他还带了一只老窖饼给我,有些酸,又有些甜。
有大姐照应的那一阵,我没有为吃的事操过心,但我曾经对她竟然购买死猪肉的做法表示过强烈不满。从那块猪肉可以看出,这应该是只小猪,煮熟之后,散发出一股相当特别的气味。同生产队有人闻到这气味之后,说是这猪肉有股“高傲的气味”,这让我脸上很有些挂不住。
不过,随着我大姐返城——在1977年我哥哥插队之后,我们家就属于有三个知青的特殊家庭了;按照政策,这样的家庭可以照顾一人进城,因此,大姐结束了她4年多的知青生活。当我独自一人生活的时候,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心思就来了。1977年的年底,因为没钱、断粮,又不好意思向生产队借粮,所以,有一天我只喝了一碗玉米粥,并且在接下来的一天里早饭、中饭两顿没吃,只喝了一点开水,直饿得头昏眼花,天昏地暗。那一刻,我恹恹地躺在床上,死的心都有了。我也想到了父母,想到了他们是不是知道我现在的处境。当然,他们直到现在也未必知道我曾经经历的那一段,因为我从没有告诉他们。
万幸的是,这天晚上,冒松贵家姐姐出嫁宴客,也请了我。我那时对于“人情”之类一窍不通——事实上就是通,我也身无分文,无法表情达意。在冒松贵姐姐的喜宴上,那肥得冒油的扣肉,非常香,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万幸的是,第二天生产队分粮了,一场危机因此得到缓解。
在我大姐返城之后,我也不是没有吃饱过肚子。同年下半年有一阵时兴“三年早知道”——也就是那些队长、会计队长们关起门来,根据自己的想象,对未来三年的生产情况进行预测,并煞有其事地将它通过宣传栏等形式公之于众。而我毛笔字不错,也学过一阵美术字,所以,出宣传栏之类,对我来说乃小菜一碟。因此,应一些生产队之邀,我给它们出过不少宣传栏。也因此逮着了“白吃”的机会:出报栏期间,队长和会计们会将我安排到社员家吃饭。那饭虽然没有山珍海味,但鸡蛋、青菜、麻虾之类还是有的,大米饭还是有的。而这些,在当年就是山珍与海味。
在我为下面的这些生产队搞“三年早知道”的时候,我不由联想起秀水港北巷口,王三龙家门堂北侧的一幅壁画,那壁画画的是划着花生壳过长江——它应该是大跃进时代的产物。而我有一点十分清楚:大一些的花生是有的,但可以坐人的花生壳还没有;或者说,坐上花生壳过长江这样的想法,富有“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非常的夸张,但现实世界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并且那个年代的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你千千万万当不得真的,而只能当它是“天花胡话”。
(0)

相关推荐

  • 拾花生落

    2021年09月28日 □刘明礼 时入仲秋,家乡的农作物到了收获的季节,表弟从老家给我捎来一些自家种的新花生.洗干净煮到锅里,随着氤氲的香气,我的思绪不由循着时光隧道,又回到那个遥远的村庄,回到四十多 ...

  • 柴米河边记事||陈亚明

    作者:陈亚明 记事,记录了40年前在江苏清江市柴米大队知青生产队的往事:一群高中刚毕业的十几岁的少年男女,响应当时的国家号召,离开了父母和温暖的家,来到了农村广阔天地,虽然家就在不算太远的地方,但这里 ...

  • 何敏:见了你们格外亲

    作者近照 作者和乡亲们亲切交谈 见了你们格外亲 作者:何  敏 2017年11月初,我与43年前一同插队落户的女知青潘本惠,双双回到我们的第二故乡--四川省南江县正直区正直公社(现更名为正直镇)一大队 ...

  • 王力坚:知青时代的“瞒产私分”往事

    本号原创文章超过三百篇,欢迎开白转载,更欢迎投稿,尤其欢迎历史.文学.杂文.及文学评论类原创文章,若有打赏归原创作者,投稿邮箱:2713023142@qq.com,文后请附微信联系方式和作者简介. 王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回家》第二集

    回家(二) 生产队一般社员的家庭扣完口粮款后,余款基本就所剩无几! 社员家里劳动力多的,扣除口粮款后,还能有一些结余钱款. 劳动力少人口多的家庭就惨了.社员分到的粮食越多,所挣的工分钱就越不够交口粮款 ...

  • 南洋十二年(四)

    5.不是想象中的那样   公社,大队,生产队想得周到!   当我们七位知青到达新乡三队场头的时候,老队长李祝明在场头等待多时.他老人家热情地同大家一一握手,表示欢迎知青来三队插队,场上劳作的社员放下手 ...

  • 药膳食疗 一碗药膳粥让你年轻无极限

    每天仅吃一碗粥便可让你越活越年轻,这句话你信吗?如果不信也没关系,看完这篇文章,你会对中医药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药食同源的药材就应该这样用!既轻松操作又方便,而且使用过后,保证你是越活越年轻,皮肤越来越 ...

  • 朱元璋批奏折到半夜,宫女送来一碗热粥,朱元璋:粥可留,人斩

    "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水如火发: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逐退月."赵匡胤在观赏日出时写出如此气势磅礴的诗句,确实有一番帝王专属的王者之气.但他在功成名就之时,却用一顿酒席外加威逼 ...

  • 这碗素粥,可扶正健脾,又可利湿消肿,还能除心烦

    白茯苓是生活常见的一味药材,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现代营养学则认为白茯苓含氨基酸.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茯苓粥.茯苓饼也深受大家喜爱. 土茯苓和白茯苓的区别 茯苓有赤白之分,选用白茯苓,意在 ...

  • 98岁大国医朱良春的长寿经一碗长寿粥吃了60多年,比什么药都好

    国医大师朱良春,男,生于1917年8月,江苏镇江市人,从医已逾70载.2009年被国家评为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曾说:长寿而不健康,活受罪:健康而长寿,是真快乐.先生用践行实现了健康长寿的真快乐 ...

  • 清晨吃它胜任何补药,一碗“神仙粥”!

    教你识中草药,中草药知识大全. 世人个个学长年, 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 只将食粥致神仙. 这粥是什么样的吃了就能变神仙呢?神仙粥存在吗? 确实存在!它就是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 ...

  • 睡不着?那就来碗安神粥吧

    随着年龄渐长,失眠的朋友越来越多.有的人,因为工作忙碌压力大,晚上焦虑难以入睡:有的人,被压在家庭和生活的重担下难以喘息:有的人,则是在升学的压力下辗转难眠. 失眠会导致睡后精神无法恢复,白天疲惫乏力 ...

  • 养生粥食谱:8碗药粥,利消化吸收,助春阳升发!

    ▲为生活注入更多美好能量 春天是百病多发季节,如果不注意保养,一些慢性病也容易复发或病情加重.所以我们特别推出简便易做.有效的8碗药粥,既利消化吸收,又助春阳升发,是理想的春日养生食品.  荠菜粥  ...

  • 一千年前,一碗行气粥横空问世!行心气、胃气、肝气,福泽后世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属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现代中药基础研究与临床>.<中华药海>.<中药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 ...

  • 又一名人因肝癌离世!一杯护肝茶,一碗养肝粥,清肝热、祛除脾湿,远离肝癌~

    养肝护肝 他是周星驰.刘德华等巨星身边的黄金配角,也是一代代影迷心中制造欢笑的喜剧主角:他入行40多年,塑造了上百个也许叫不出名字但一定"脸熟"的小人物:他演了一辈子喜剧,却拖着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