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考前教材基础知识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史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一、先秦时期(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东周)
原始社会极为漫长。
夏朝:奴隶社会的开始,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王位世袭制产生
商朝:奴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内外服制度;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青铜铸造;甲骨文出现。疆域的进一步拓展。
西周: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分封制;宗法制;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井田制;千耦其耘(大规模集体耕作);工商食官;学在官府;礼乐制。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由分裂向统一的转变
①生产力:石器锄耕逐渐衰落,铁犁牛耕兴起。
②生产关系: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形成。
③农业经营方式:千耦其耘的大规模集体耕作衰落,小农经济兴起。
④工商业经营形式:工商食官政策被打破,私营工商业兴起。
⑤阶级结构:奴隶主贵族衰落,封建地主阶级崛起;奴隶大逃亡,农民阶级兴起。
⑥税制变化:贡赋制衰落,封建的赋税制和地租制形成。
⑦政治制度:周王室衰落,分封制,宗法制与贵族政治被破坏,中央集权制和官僚政治逐渐确立。
⑧思想文化:学在官府的状态被打破,私学兴起,学术下移,知识分子阶层崛起(“士”阶层),百家争鸣
⑨经济政策: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⑩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春秋中叶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末期,战国时期,礼乐征伐自卿大夫出
二、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1、政治:国家实现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和巩固,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经济: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
3、思想文化: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从多元走向统一;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佛教传入,道教产生;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4、民族关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基时期(多元一体格局),汉民族形成。
5、对外关系:中外交流开始,陆上丝路和海上丝路的开辟。
三、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
(220—589年)
1、政治:封建国家长期分裂,政权更替频繁,政局动荡不安,南北对峙,战争不断。
2、经济:中原发展相对缓慢,江南经济得到一定开发。
3、民族:民族冲突激烈,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原人口大量南迁。
4、思想文化:佛教,道教盛行,儒学陷入困境。艺术大放光彩(书法、绘画等)。科技领先世界。
四、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581年——907年)
1、政治: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日趋完善
2、经济: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思想文化:兼收并蓄,热情奔放,全面繁荣,世界领先。
4、民族关系: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5、对外关系:统治者实行较为开放的外交政策,中华文化圈日益形成。
五、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907年—1368年)
1、政治:(1)宋朝完成局部统一,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并立;元朝统一全国,疆域空前辽阔。(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
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和活跃。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海外贸易发展
3、思想文化: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科学技术有了突出发展(划时代发展),三大文明的外传,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加强;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并立
5、对外关系: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古代中西文化交流频繁
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明、清(鸦片战争前)
(1368年—1840年)
中国社会自身开始孕育着向近代文明转型的微弱特征,但由于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中国社会自身并未成功实现社会转型,中国逐渐脱离了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1、政治:国家统一,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并达到顶峰,严重阻碍了社会转型。
2、经济:传统的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并达到顶峰,同时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一种崭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但由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传统的封建小农经济不断得到强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异常缓慢,始终未能成长起来。中国逐渐脱离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大趋势。
3、思想:文化专制主义登峰造极。明代的八股取士使科举制度失去了原有的积极意义,清代的文字狱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传统文化进入总结阶段,但没有质的突破;出现了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具有启蒙色彩的进步思想;由于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中国的科技始终未能转换为近代科技,中国的进步思想也未能发展成为启蒙运动。
4、民族关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一方面: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尤其是和边疆地区的关系空前加强;二是我国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各民族之间形成不可分离的关系
5、对外关系:传统性的对外关系达到鼎盛(郑和下西洋);国际环境逐渐恶化,外来侵略增多,取得了反对外来侵略的胜利;中国对外政策发生变化,由对外开放政策转向了海禁政策和闭关政策,给中国带来了消极的影响;西方传教士来华,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出现。
中国近代史
一、1840年——19世纪60年代:半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
1、政治:①西方国家从鸦片战争开始侵略中国,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半封建社会。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③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变化。④太平天国运动揭开民主革命序幕。
2、经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倾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农副产品,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思想文化: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二、19世纪6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半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1、政治: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半化程度加深。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西方国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获得大量侵略权益满足了其侵略野心,同时列强在国内忙于政治经济改革,因此19世纪60年代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外暂时“和好”。19世纪70年代起,西方列强侵略中国边疆地区:俄国入侵新疆,英国侵略西藏,日本进犯台湾,中国边疆危机严重。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方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先后爆发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20世纪初《辛丑条约》签订后,两大社会矛盾开始汇流,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反对列强瓜分中国的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非主流)
经济: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地主阶级开展了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列强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
3、思想文化:地主阶级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思想,在19世纪末促成了思想解放。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宣传革命和民主共和思想。
三、20世纪初——1919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和发展
政治:民主革命成为20世纪初的进步潮流,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中国开始出现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
3、思想文化: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与实业救国思想并存。北洋军阀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掀起了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新文化运动后期传入中国。
四、1919——1927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国民大革命
政治:五四运动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4年与国民党合作,国民大革命开始,但蒋介石、汪精卫等人背叛革命,大革命失败。南京国民政府逐渐取代北洋军阀政府。
2、经济:帝国主义国家一战后卷土重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重新受到压制。
2、思想: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符合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中共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纲领,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国民大革命期间,毛泽东思想发端。
五、1927——1937年;国共的十年对峙
1、政治:国民党新军阀统治开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建立根据地与国民政府对峙。围剿与反围剿是国共双方的主要军事斗争形式。反围剿失利后,红军长征,到达抗日前线。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经济:国民政府推进经济改革,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取得较快发展。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开始出现。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进行土地革命运动,农民分得土地,农村经济有所发展,出现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成分。
3、思想文化: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由不被中共中央认可,到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六、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
(注意:1931年——1937年日本的局部侵华和中国的局部抗战)
1、政治:日本全面侵华,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进行抗日。经过了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日益壮大起来。
经济:战乱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遭受劫难,大批企业内迁。日本在沦陷区进行疯狂经济掠夺。官僚资本日益膨胀。
3、思想文化:日本在沦陷区进行奴化教育,消磨中国人的反抗意识。毛泽东思想逐渐成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七、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
1、政治:抗日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而努力,政治斗争是国共斗争的主要形式。1946年内战爆发后,经过了防御、反攻、决战三个阶段,国民政府的统治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经济:美国扩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使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处于独占地位。官僚资本压制民族资本主义,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破产。国民经济凋敝。
3、思想文化: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在人民民主专政》中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1949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和发展的历史。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发展的历史。
中国现代史的分期:
(1)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新中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实现(过渡时期)
(2)1956年——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
(3)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
(4)1978年——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中国现代史的基本线索:(1)政治建设(2)经济建设(3)思想文化建设(4)外交事业的发展(5)国家统一和民族关系
一、新中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实现
1.1949年10月——1952年底: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
(1)政治:建立政权,巩固政权
①成立新中国(人民成为国家主人)
②追歼残敌(1950年夏,除西藏外祖国大陆基本解放)
③和平解放西藏(1951年成立自治区)
④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53年夏)
⑤进行土地改革(50年夏——52年底):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生产力,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⑥政协制度的初步形成(1949.9新政协召开)
(2)经济:国民经济的恢复
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公有制经济开始得到建立)
②取缔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没收一切财产
③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人民政府赢得了人民的信任,计划经济萌生)
④合理调整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⑤土地改革
影响:国民经济到1952年底得到恢复;国家财政得到根本好转;工农业生产总值超越 了历史最高水平;为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一五计划)准备了条件。
(3)外交: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外交方针:①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
③一边倒
外交成就: ①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②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4)思想文化:
成功的完成半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型;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2.1953——1956年底
(1)政治:三大基本制度确立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同纲领》已规定,54宪法确立
②政协制度: 49年初步形成、54结束代行职能,56确立八字方针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9年规定民族区域自治;54作为基本政治制度确立
(2)经济:一五计划实施
①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1953开始, 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②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生产资料公有制。 影响: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
③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形成
(3)外交:
①接受苏联援助,借鉴苏联模式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外交政策的成熟—原因:超越了意识形态,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③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五大国),解决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问题(中国主张印度支那各国独立)
④1955年亚非万隆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4)思想文化:1956.4双百方针的提出
【拓展】
1.新民主主义社会:
(1)概念:1949.10——1956底中国的社会形态;是中国由半殖半封社会转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准备阶段。抗战时《新民主主义论》首次提出,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 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2)突出特征:
政治:多个阶级并存,工人阶级为领导,各民主阶级联合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依然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
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私营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主要矛盾:49年——52年底是广大人民群众(工、农、小资、民族)同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残余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49年——52年底,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53年——56年底,解决无产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3)结束:
1953年党和政府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这实际上说明党已经放弃了新民主主义路线,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新民主主义社会结束。
建国后土改与以往的土改有何不同?
范围更广:解放区、革命根据地——全中国(包括少数民族地区))
目的不同:赢得革命战争胜利——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道路
对冨农政策有所变化:限制打击富农——在经济上保存富农,在政治上中立富 农
影响更为深远:这次土改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为新中 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建国后初期土改已成功,为何还要在1953年后进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土改虽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但并不能完全满足工业化的原料、市场、资金、劳动力等需求,土改后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大规模的工业化需求
四、中国的政党制度
(1)1949~1954:各民主阶级的联合执政
(2)1954年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各党派参政议政。
五、新中国外交政策五个基本点(至今不变)
(1)独立自主是基本立场;
(2)维护我国的独立与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基本目标;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4)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中国家/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外交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5)加强国际交往,是基本国策。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阶段特征】
总括:1956~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在探索过程中,既有正确的探索,也有失误。总体看,取得巨大成就。
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史实:中共八大关于政治建设的探索;《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阶级斗争不断扩大化)
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史实:《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经济建设的探索;大跃进;人民公社;三年经济困难;八字方针等)
思想文化: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史实:毛泽东思想发展;双百方针及指导下的文艺作品,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1964年原子弹;1965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外交:外交方针不断调整
(史实:中美继续敌对;中苏关系逐渐恶化;第三世界崛起;方针:“两个拳头打人”,“一大片”发展与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重难点】
1.全面认识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
探索:国内形势;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如何认识:是有益探索、良好开端,但没有得到坚持和贯彻。
2.深刻认识大跃进如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①工农业比例失调;②重工业内部各部门比例失调;
③重工业与轻工业比例失调;④供求比例失调;
⑤积累和消费比例失调;⑥财政收支不平衡。
3.系统分析八字方针的原因、表现、影响。
(1)背景:①大跃进、人民公社、“左倾”错误;
②三年自然灾害和国民经济困难;
③中苏关系恶化
(2)如何调整:①调整农村有关政策,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②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缩短重工业战线,充实轻工业;
③减少城镇人口,精简职工;
④调整失调的国民经济比例。
(3)结果: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1965年,国民经济基本恢复,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4.50年代末及整个60年代中苏关系的走向、原因、影响
(1)趋势:从分歧到恶化;从两党到两国;从意识形态之争到国家利益冲突;不断升级。
(2)原因:苏联大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中国捍卫国家主权斗争的需要;中苏意识形态之争。
(3)影响:对中国:①破除了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更加注意总结本国建设的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③三年经济困难原因之一;④毛泽东从反对修正主义、防止修正主义角度出发,不断扩大阶级斗争,“左”倾错误不断升级,最终导致“文革”。⑤毛泽东对战争的估计日益严重,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三线建设,严重影响了经济建设;⑥促使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走向正常化;中国更加重视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
对苏联:①影响社会主义国家形象;②加剧社会主义阵营动荡与分裂。
对美国:力图缓和中美关系,对抗苏联,在亚洲采取战略收缩的尼克松主义。
对世界:冲击着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多极化的产生与发展。
5.综合认识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1)政治: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了三大基本制度,构成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2)经济: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五年计划,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3)科学教育文化: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成为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等科技成就,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4)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20世纪70年代外交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如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缓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为中国外交形势的改善奠定了基础。
三、“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阶段特征:
总括:“文革”是毛泽东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建国以后最严重挫折和损失的运动。
政治:长期动乱,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被践踏,国家基本政治制度被破坏,如:人大制度遭到严重破坏,政协制度遭到摧残,革命委员会的建立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经济:给中国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破坏,中国因此丧失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由于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的努力和广大干部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经济还是取得一定成绩。
思想:①文艺: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戏曲电影样板戏一枝独秀。
②教育: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196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教育革命”在全国展开,1970年废止高考,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文化断层、人才断层局面。
③科技:科技事业受到冲击,但还是取得一定成就。1967年氢弹;1970年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
外交:70年代外交实现重大突破和发展
①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②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正式建交);
④整个70年代中国基本上同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⑤毛泽东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逐渐形成“三个世界划分”的估计(三个世界:明确提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在外交上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与合作)
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至今)
阶段特征:
总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新时期含义:经济上,改革开放的开端;政治上,国家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理论上,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此时期又可分为两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及以后)
(一)20世纪80年代
1.80年代的政治建设:
(1)法制建设走向健全: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有法可依”十六字方针;
②平反冤假错案;
③1982年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宪法;
④其他法律法规。
(2)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①80年代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②恢复改进人大制度;
③恢复完善政协制度(1982年十六字方针);
④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
⑤1989年《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
2.80年代的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开始
(1)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发展:
①农村:a.由人民公社体制改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由单一农业向非农产业、乡镇企业转变。
②城市: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a.由单一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转变;b.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向宏观调控、间接管理转变;c.所有权、经营权统一向两权分离转变,如厂长承包责任制。
③流通:由计划经济向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相结合转变。
(2)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①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
②1984年,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
③1985年以后,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开放区;
④1988年,海南省经济特区。
3.80年代的思想文化建设
(1)思想: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1978年伟大起点;1982年十二大提出“中国特色”;1987年十三大提出“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2)文化:1979年“二为”方向;
(3)教育:①1977年恢复高考;
②1983年“三个面向”;
③1989年“希望工程”、教育立法
(4)科技:①1985年《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②1986年“863计划”;
③1988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火炬计划”
④1984年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
⑤1980年远程运载火箭;
⑥1983年“银河一号”。
4.80年代的国家统一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1981年“叶九条”;80年代初,邓小平阐述“一国两制”;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方针;1984年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7年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87年台湾海峡长达38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
5.80年代的对外关系
(1)1985年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2)80年代开始不结盟政策;
(3)对外开放。
(二)20世纪90年代及以后
1.政治建设进一步发展;
(1)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方略
①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
②1999年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
③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④民主政治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2)民主政治:
①基层民主自治制度:1998年《村委会组织法》;
②2002年十六大提出,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2. 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1)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1992年春南巡谈话;1992年十四大;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1997年中共十五大;改革开放30年,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城市:国企改革深化突破,现代企业制度实行(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
③农村:废除农业税;农村社会福利制度建立。
(2)对外开放深入发展:
①1990年开放浦东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②1992年十七个省会内陆开放城市
③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④2001加入WTO
3. 思想文化
(1)思想:① 邓小平理论(1992、1997) ② “三个代表”(2000、2002)
(①②共同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2)文化:莫言2012获诺贝尔文学奖
(3)教育:“211工程”、“985工程”、 2008年免费义务教育
(4)科技:①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 ②2003年神五载人航天
③2008神七中国人太空漫步 ④2007探月卫星“嫦娥一号”
4. 国家统一
(1)1997年恢复行使香港主权 (2)1999年恢复行使澳门主权
(3)台湾问题:九二共识;2008年12月“三通”变为现实
5.90年代及以后外交关系获得新的发展
(1)外交目标:继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双边外交:①继续不结盟,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②继续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③继续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3)积极开展多边外交:①联合国维和行动 ②2001年底加WTO
(4)推动新型区域合作:①1991年加入APEC
②1996年上海五国机制;2001上海合作组织
世界古代史
一、阶段特征
政:古代雅典逐渐形成民主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
古罗马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法律制度,是近现代法治的源头。
经:奴隶制工商业发达;农耕经济发达
思:西方人文精神起源: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斯多亚学派.
二、重点问题
1.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
(1)文明之初,实行君主制。
(2)公元前8C-7C,实行贵族集体领导制,为以后的民主政治创造了条件。
(3)公元前7C末(中国春秋中叶),平民与贵族矛盾激化;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将雅典引上民主道路。
(4)公元前509年(中国春秋末期),克里斯提尼改革,民主制在雅典最终确立。
(5)公元前443-公元前429(中国战国时期),伯里克利任首席将军,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6)伯里克利后,雅典民主政治迅速衰落;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征服希腊,成立马其顿帝国,民主政治结束。
2.古罗马的发展简史
(1)王政时期:公元前8C-公元前509年
(2)共和时期: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
(3)帝国时期:公元前27年进入帝国;
公元395年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公元1453东罗马帝国灭亡。
3.古希腊、古罗马的经济基础
(1)一种观点认为工商业发达,工商业是民主政治和法治的基础。
(2)一种观点认为农耕经济发达,农耕经济是民主政治和法治的基础。
(3)一种认为以农为主,工商业为辅的共生经济。(古罗马以小农经济为主)
4.古雅典创制出哪些民主运作方式,对人类文明影响深远?
(1)选举制:①抽签选举制(机会均等)
②差额选举制
③比例代表制(基层)
④举手选举制(十将军候选人由公民大会举手通过)
(2)有限任期制
(3)议会制的雏形(公民大会)
(4)分权制的雏形
(5)表决制:①公开表决(举手表决)
②秘密表决(投票选举),如:陶片放逐法
(6)监督制
(7)国家政治原则:主权在民,“人人”平等,集体管理,少数服从多数。
5.雅典有无完善的法制(两种观点)
(1)具有鲜明的法治色彩,如:陪审法庭
(2)缺乏法治精神,民主政治未能法制化
依据:①无成文法典
②民众法庭未能达到专业化、职业化水准,是大众集会式法庭
③审判不重事实,而重评论,不以法律为准绳,而实行票决制。
实质上是对司法的忽视,法律并未获得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法律之上还有更高人的权威:多数人的意志。
6.罗马法的分类
(1)按调整的不同对象可分为公法和私法(私法:所有权、人权、婚姻家庭、继承等方面的规范)
(2)按法律表现形式分为成文法和习惯法。
(3)按适用范围分为公民法和万民法。
(4)按权力主体、客体和私权保护的内容分为人法、物法、诉讼法。
7.罗马法不断丰富的原因
(1)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2)罗马的扩张以及对被征服地区的管理,促进了罗马法的多元化发展
(3)商品经济的繁荣
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各种民事纠纷的发生,社会关系的复杂化为立法提供 了广阔的空间;其次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法律多样化和复杂化,会使法律适用产生困难,这就为职业法学家的产生提供了契机。再次,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促进了体现当事人权利平等、自治等观念的流行,这为自然法思想在罗马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并推动了罗马法理和私法的迅速发展。
(4)法律教育的兴起
法律教育的兴起培养了一大批职业法学家,为罗马法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5)统治阶级的重视
8. 罗马法对后世法律的影响
(1)罗马的私法体系被西欧大陆、资产阶级、民事立法成功借鉴。
(2)罗马法中的许多原则、制度、法律观念为近代法制所采用。
(3)罗马法所使用的概念、术语对近现代法律影响深远。
9. 为什么罗马法对后世立法产生深远影响?
(1)内容详实:罗马法是建立在简单商品经济基础上最完备的法律体系。
(2)原则理念先进:它推崇的理性原则、平等观念适应了近代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3)罗马统治者强力推行,当地居民自愿接受。
10.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区别
(1)拓展方式不同:希腊通过殖民建立新的城邦;
罗马通过兼并战争扩大疆域。
(2)国家形式不同:希腊自始至终是分散的城邦制;
罗马是统一的集权制,采取行省制度。
(3)政体不同:希腊经历了君主个人统治到贵族集体统治,再到全体公民集体统治;罗马在摆脱君主制后建立了共和国,但是一开始权力就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共和国并没有进一步演化为民主制,而是一种贵族共和国,后来共和国转化为帝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4)突出贡献不同:希腊最主要的是民主制;罗马最主要的是法制。
11.希腊民主与近现代西方民主的区别
(1)前直接民主;后代议制民主。
(2)前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后更具普遍性。
(3)前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后以个人主义为价值取向。
(4)前建立在简单商品经济的基础上;后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物。
(5)前奴隶主的统治工具;后资产阶级。
世界近代部分
概念: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时间范围:约1500-1900年
基本线索
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组织形式、经济政策、世界市场、世界经济格局等)
2.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资产阶级代议制)
3.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发展史(人文精神的成长、壮大;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
4.社会主义运动
5.民族解放运动
6.国际关系史(全球联系、东西方关系、西方内部列强关系)
分期
1.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早期:14——16C
2.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进一步发展:17、18C
3.工业革命/蒸汽时代:1765年——19世纪70年代
4.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19世纪70年代——19世纪20世纪初
一、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早期——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出现(14——16世纪)
(一)阶段特征:
基本特征:欧洲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兴起,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社会转型)
1、经济: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6世纪迅速发展,其基本组成形式是手工工场;封建君主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了条件。
2、政治:封建君主和新兴的资产阶级形成暂时的联盟,此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主要是反对封建天主教会(神学世界观)。
3、文化:文艺复兴提出人文主义;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4、科技:近代自然科学兴起(15、16世纪)
5、国际关系:
①新航路开辟,使各大洲间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全球)
②东方开始落后于西方(东西方)
③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称霸海上。(西方内部)
从整个世界历史的角度看:
16世纪前后的世界历史,明显呈现出两个趋势:第一,世界逐渐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特别是欧洲);第二,世界各地区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主要指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这两个趋势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正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殖民者的扩张;而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又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重点问题
1、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活动,是由西班牙、葡萄牙两个封建王国进行的,文艺复兴开始于意大利,以上三件事虽然发生在封建国家,但从根本上说都是西欧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和要求,都反映了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从活动效果看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都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活动。欧洲人开辟新航路,与中国郑和下西洋已有了本质的不同。
2、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在意大利出现,但是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却是葡萄牙和西班牙。这是因为:葡萄牙、西班牙最早完成中央集权,有强大的王权作后盾,使其大规模的航海活动有了政权的保证;而当时西欧各国还未形成强大的王权,意大利更是四分五裂,发展很不平衡。
3、早期殖民掠夺给带来的只是贫穷和灾难,并没有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西班牙、葡萄牙两国掠夺的财富,并未在本国转化为资本,而是被封建主挥霍了,转手流入荷、英、法后才转化为资本,促进了这些国家的发展。
4、意大利虽然没有力量去开辟新航路,但由于其资本主义萌芽最早,资产阶级必然要求在意识形态上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建立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因此文艺复兴最早在意大利出现。
5、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新航路开辟的关系:
①都是资本主义兴起的产物,都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文艺复兴推动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又促进文艺复兴的扩张;文艺复兴推动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发展了人文主义。
6、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的殖民扩张有何明显特征?
⑴葡萄牙:垄断了绕非到亚的新航路,占领沿线据点,进行欺诈性贸易。
⑵西班牙:广占中南美洲的土地,建立封建的农业大庄园,掠夺金银
⑶荷兰:把持商业通道,为许多国家转运商品,垄断世界航运业。
7、英如何成为世界殖民帝国?
16世纪打败西班牙→17世纪打败荷兰→18世纪打败法国→18世纪中后期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二、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进一步发展(17、18世纪)
(一)阶段特征:
17、18世纪,世界历史继承前一时期的巨大转折和变化,向着更为深广的方面发展。欧美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亚洲的历史发展进程明显落后于西方。
1、经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进一步发展,继续重商主义,世界市场初具规模。
2、政治: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欧、北美等少数国家确立。
与古希腊直接民主制不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般实行代议制。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
①1640——1688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光荣革命;1689年《权利法案》,英国初步确立君主立宪制;18世纪中期英国形成责任内阁制。
②1775——1781北美独立战争;1776《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1787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③1789——1794法国大革命;1789《人权宣言》,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
3、文化:启蒙运动为未来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整套基本原则和政治构想(与文艺复兴最大不同)
4、国际关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具规模;东方落后于西方;17世纪荷兰“海上马车夫”;18世纪后期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5、殖民扩张:英、法、荷早期殖民扩张,资本原始积累。
6、近代自然科学技术:近代自然科学形成,1687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7、东方世界:中国所谓的“康乾盛世”时期。(康熙在位:1661——1722;乾隆在位:1735——1795)
(二)重难点
1、英国如何走上代议制道路并不断完善的?
⑴发动革命,废立国王,不断探索,为君主立宪制设政治前提。
⑵1689《权利法案》初步确立君主立宪。
⑶18世纪中期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⑷议会改革,扩大选举权,实现了普遍选举制(1832,1867,1884,1911)
2、《1787宪法》确立了哪些制度和原则?有何影响?
⑴国家结构:联邦制。
⑵国家政治原则:三权分立。
⑶行政体制/权力中心:总统制。
⑷政体:民主共和制。
影响:防止专制独裁,维护资产阶级民主,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美国的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
3、西方殖民扩张简史
⑴14——17、18世纪:早期殖民扩张
①根本目的:原始资本积累
②方式:烧杀抢掠,欺诈性贸易,奴隶贸易等。
⑵19世纪初——1870年:
①目的:商品输出为主
②方式: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刀枪火炮
⑶1870——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①目的:资本输出为主。
②方式:投资设厂,开矿修路,兴办银行等。
4、现代英国国王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⑴总:国王:“统而不治”,“临朝而不理政”
⑵事实上:世袭国家元首,对外交往代表英国,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象征,英联邦首脑,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
⑶法律上/形式上:联合王国全部武装部队总司令,英国国教领袖,英联邦元首,拥有任命首相和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各属地总督,召集、停止、解散议会,批准法律,宣战议和等大权。
5、启蒙思想的思想渊源
⑴17世纪的自然神论和古典主义
⑵儒家思想(中华文明)
6.英国启蒙思想是否指导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观点一:没有指导,英国启蒙思想只是对英国革命的总结。
观点二:指导了英国革命尤其是后期革命的发展,同时也是对革命的总结。
三、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18世纪后半期—19世纪70年代)
阶段特征:
总: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的到来;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1.经济;工业革命先后在英(1765——1840)、法(18世纪末——19世纪60年代)、美(18世纪末——19世纪50年代末)、德俄日(19世纪中期左右——19世纪末)等国展开,人类社会从此进入蒸汽时代,生产组织形式表现为工厂制;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盛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19世纪中后期)
2.阶级:社会日益分裂为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工业无产阶级
3.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1832年英国第一次议会改革,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在法律上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政体依然为封建专制制度);
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逐渐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二战后民主化改革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1861年——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废除南方奴隶制。
4.思想文化:19世纪初对理性主义失望,浪漫主义的文学艺术产生;
19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日益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日益暴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
5.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
⑴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⑵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⑶1864年第一国际
⑷1871巴黎公社,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6.殖民扩张:商品输出为主
7.国际关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东方成为西方的或者半;19世纪中后期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8.近代科学理论:1831年电磁感应现象,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19世纪30、40年代细胞学说,构成第二次科学革命。
四、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1871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
阶段特征:
总: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进入帝国主义时代。
1.经济:①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生产力)
② 生产关系:垄断组织,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形成
③ 经济政策:自由放任主义继续推行
④产业结构:欧美各国基本完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
⑤世界经济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完全形成
⑥世界经济力量对比:欧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英国工业发展放缓,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逐渐丧失世界工厂的地位,美德经济迅速发展,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第二,力图争夺世界霸权。
2.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扩大,日趋完善
①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宪政模式和社会结构上日趋一致。
②议会制和普选制在欧美各国基本实现。
③资产阶级政党政治走向成熟。
④代议制在地域范围上不断扩大。如:1889《大日本帝国宪法》
⑤资本主义政治不平衡加剧(民主化程度不同):英法美民主化程度较高,德俄日封建专制色彩较为浓厚。
3.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组织性增强,合法斗争增加,经济斗争逐渐增多。
①各国工人政党纷纷建立。
②1886年美国芝加哥工人争取8小时工作制的大罢工(五一大罢工)
③1889.7.14第二国际成立。(纪念法国大革命爆发一百周年)
④1903年列宁主义诞生
⑤19世纪末20世纪初修正主义泛滥(修正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美化资本主义,否定阶级斗争、暴力革命、无产阶级专政)
4.国际关系
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完全形成,世界连为一体。
②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完全形成,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
③帝国主义各国争夺霸权和,形成三对基本矛盾(英德、法德、德奥,英德矛盾为主),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5.科学技术:
(1)科学:①物理1905年,1916年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1900年普朗克“量子论”,二者构成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②化学:有机化学
(2)技术:①电力技术: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电讯技术的创新:1876年电话。1902年马可尼无线电波。
②化学工业建立,钢铁工业的革新;石油化工;有机化肥;合成橡胶;塑料;1901年诺贝尔奖开始颁发。
世界现代史(1917——至今)
基本线索:
1、社会主义发展史
2、资本主义发展史
3、民族主义发展史
4、国际关系史
5、思想文化艺术
6、科学技术
分期:
1、一战后——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1917年——1939年
2、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
3、二战后——苏联解体的东西方世界:1945年——1991年
4、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后的西方世界:1991年——至今
一、一战后至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1917年——1939年)
阶段特征:
1、社会主义在探索中不断发展
(1)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实行苏维埃体制,成为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2)为应对国内战争,1918年—1921年初,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赢得了战争胜利,但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3)1921年3月—1928年,实行新经济政策,使经济得到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
(4)1928年—1937年苏联实施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5)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资本主义线索
(1)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各国继续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2)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大危机。
(3)面对危机,美国从1933年开始实施罗斯福新政,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缓和了危机,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力量。
(4)面对危机,德、日于1933年、1936年分别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德、日成为二战的策源地。
3.国际关系
(1)1919年—1922年资本主义世界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体系,不可能维护世界长久和平。
(2)30年代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德、意、日法西斯对外扩张
(3)面对法西斯扩张,英法实行绥靖政策:纵容侵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保全自己。
史实:1931年九一八事变,国联偏袒日本。
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英法未把石油钢铁等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
1937年西班牙内战,英法不干涉。
1938年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顶峰)。
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英法静坐战。
(4)面对法西斯侵略,美国实施中立政策,目的是为防止卷入战争。
史实:1935年开始实行;
1941年3月《租借法案》出台;中立政策有所改变,实际上开始援助反法西斯国家。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立政策被废除。
(5)面对法西斯侵略,苏联为维护自身安全。1939年8月,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二、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年——1991年)
阶段特征: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1、资本主义经济:
(1)生产力:第三次科技革命于20世纪40、50年代开始,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2)产业结构:一、二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工业内部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发展
(3)生产组织形式:股份制公司成为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股票分散化(人民资本主义);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不断分离(经营者革命)
(4) 国家经济政策:50、60年代各国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奉行凯恩斯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面对70年代的滞胀,各国不断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奉行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5)阶级结构:新中间阶层所占比例最大(管理者、科技工作者、从事服务业的人)
(6)世界经济联系: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再次形成,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1944年建立了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1947年,1948年建立了世界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7)世界经济格局:50、60年代美国是世界经济霸主;随着欧共体、日本的崛起,7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了美、欧、日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动摇了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2、资本主义国内政治
二战后,德、日、意各国纷纷进行资产阶级民主化改革,铲除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资产阶级民主制进一步完善。
二、社会主义国家
1、社会主义跨出一国范围,在东欧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2、苏联的改革和受挫: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后继的三位领导人进行改革,核心是突破斯大林模式,放松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1953——1964年赫鲁晓夫改革,虽然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框架。
1964——1982年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军备力量大增,使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后期改革渐趋停滞,苏联陷入困境,也未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1985——1991年戈尔巴乔夫改革,彻底抛弃斯大林模式,但未找到符合苏联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导致苏联1991年解体。
三、国际关系
1、1945——1991年国际关系最突出特征:美苏冷战,两极格局
史实:
1947年杜鲁门主义提出,冷战开始。
1947——1952年马歇尔计划提出并实施,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
1947年9月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9年成立经互会。
1949年北约成立,冷战在军事上的表现。
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20世纪50年代后期,赫鲁晓夫提出“美苏平起平坐,共同主导世界”,美苏争霸格局形成。
1961年柏林墙修筑,冷战最生动的标志。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核战争边缘。(美:肯尼迪;苏:赫鲁晓夫)
1969年尼克松主义提出。
1983年里根“星球大战计划”,力图通过军备竞赛拖垮苏联。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冷战结束,美苏争霸结束,雅尔塔体系结束。
2 、20世纪60、70年代在两极格局的框架下,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产生
史实:1961年不结盟运动诞生,第三世界崛起,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
1967年欧共体成立;
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第二号经济大国,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1978年底开始改革开放。
3、“冷战”下的局部热战:
4、联合国的建立和发展
重点问题:
1、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美苏争霸、冷战的关系
(1)开始时间不同:1945年2月,雅尔塔体系形成;冷战全面开始于1947年;两级格局1955年;50年代后期美苏争霸
(2)结束时间相同:均结束于1991年苏联解体
(3)具体来说:雅尔塔体系是两极格局的基础,两极格局从属于雅尔塔体系;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加剧了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和两极格局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是美苏争霸
2、美国对苏联政策的演变
(1)1917——1933年美国干涉苏俄革命,不承认苏俄和苏联政权。
(2)1933——1941年美苏建交,但美国继续对苏联孤立、敌视。
(3)1941——1946年与苏联合作,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安排战后世界秩序
(4)1947——1955年:美苏对峙,美苏冷战
(5)50年代后期——1991年:美苏争霸,继续冷战
①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后期,战略优势在美
②70年代苏攻美守,美奉行尼克松主义
③80年代(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美攻苏守,美实行星球大战计划
(6)1991年后,苏联解体,美企图独霸世界,北约东扩,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
3、冷战时期,美苏既有激烈的对峙,也有缓和。缓和表现及影响:
表现:①50年代后期赫鲁晓夫谋求与美缓和
②60年代末到70年代美国尼克松主义谋求与苏对话
③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力主与美缓和
影响:(1)积极:①有利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②有利于国际政治环境的改善
③有利于重大国际问题的沟通与对话
④加强了西欧、日本和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⑤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美苏在限制和裁减核武器方面达成了一些协议;促进了东西欧关系的缓和与正常交流;改善了国际政治环境,有利于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加强了西欧、日本和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有利于世界多元化(多极趋势)的发展。)
(2)局限:美苏缓和外交反映了美苏两国极力维护两级格局,实行“利益均沾”的企图。美苏缓和并不等于放弃对霸权的争夺,缓和也是争夺的一种方式。两国在对话、妥协的同时,也把对抗、争夺推向了世界各地;美国缓和还带有和平演变色彩,力图不战而瓦解社会主义政权。
4、杜鲁门主义与尼克松主义的比较
同:都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指导思想
异:①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实力强大背景下采取的战略攻势,咄咄逼人;尼克松主义是美国实力相对衰落的背景下采取的战略收缩,谨慎低调。
②杜鲁门主义意识形态色彩异常浓厚;尼克松主义意识形态色彩有所消弱
③杜鲁门主义公开干涉别国内政;尼克松主义减少对别国内政的直接干涉
④杜鲁门主义之下,西欧与日本为美国马首是瞻,美大规模经济援助,军事控制;尼克松主义之下,重新调整美国与西欧、日本的关系,强调平等伙伴关系,力图让盟国承担更多责任。
5、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变化
①二战后初期,单独占领日本,对日采取削弱和控制手段:
民主化政策,铲除军国主义,拆迁工业设备,责令日本赔款等。
②1948年以后,冷战加剧,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美开始扶植日本,将日本打造为东亚的反共基地:
一再削减赔款,归还设备,提供资金援助,军事物资订货(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期间)
③70年代后期以后,日本成为美国主要的战略伙伴,经济上美日竞争加剧。
6、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间、内容、原因、特点、影响
时间:20世纪40年代到五十年代(二战后期及二战后)(至今未结束,向纵深发展)
内容: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
原因:①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
②二战和战后各国对高科技的迫切需要
特点:①科学和技术相结合更加紧密
②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更加紧密结合
③科学技术各领域相互渗透,学科之间相互综合
影响:①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②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③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④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⑤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7、资本主义经济的四次高速发展
(1)18世纪中后期——十九世纪中期:工业革命
(2)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
(3)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4)二十世纪50年代60年代:黄金时期
原因:雅尔塔体系维护了世界和平;第三次科技革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制度;借鉴社会主义主义等。
8、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都进行了经济改革。目标?相互借鉴之处?相互借鉴的原因?
(1)目标:
资本主义:加强和完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社会主义:改革斯大林模式,放松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2)借鉴之处:
①国家功能:资: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社:放松对经济的控制
②所有制:资:推行部分经济国有化;中: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经济运行机制:资:加强计划,重视发展战略;
社:推行市场化,尊重价值规律
④分配政策:
资:采用福利制度(国民收入再分配)追求公平正义 ;
社:力图克服平均主义,追求效率与竞争
⑤技术设备:都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进成果
(3)借鉴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学习对方的优势
三、冷战结束后的东西方世界(1991—今)
阶段特征:
1.世界政治: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崩溃,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2.世界经济:
①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为世界经济交往合作提供了规范化的平台;
②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1989年APEC 、1993年欧盟,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
③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的知识经济在美国出现。
3.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②以中国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2001年加入WTO,由政策性改革开放到制度性改革开放。
4.科学技术:
第三次科技革命在90年代向纵深发展,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对公众开放),1994中国接入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