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五篇 内蒙古长城地带的古代种族(一)
X
内蒙古长城地带的古代种族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朱 泓
本文所引用的“内蒙古长城地带”这一地理概念系主要泛指我国华北、东北的长城沿线及其邻近地区。该地区主要包括内蒙古中南部的鄂尔多斯高原、乌兰察布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以及长城沿线的陕北、晋北、冀北等地和地处燕山南北的内蒙古赤峰地区、辽西地区及京、津、唐地区。从自然地理概念上来看,该地带北以阴山山脉为界,南接黄土高原,西至贺兰山麓,东抵渤海湾。域内陆貌以高原、山地、丘陵、草原为主,黄河、海河、滦河、西辽河、大小凌河等水系蜿蜒其中,万里长城横亘东西。自古以来,这里便是北方草原文明与中原农业文明发生碰撞、融合的重要接触地带。作为文化载体的古代人群的情况就更加复杂、扑朔迷离。按照 中国古代文献史料的记载,从先秦时期的北方诸戎、狄,到秦汉以降的匈奴、东胡、鲜卑、乌桓、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都曾在这片土地上居住和活动过,并且毫无例外地都把这里当作他们南下进入中原甚至入主中原的根据地或集散地。长城的修筑便充分说明了该地带在古代政治、经济、军事舞台上的重要性。
内蒙古长城地带所具有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它同时兼有了古代文化熔炉和古代民族熔炉的双重属性。因此,深入开展有关该地区古代文化、人类与环境的综合性研究不仅是中国北方边疆考古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对进一步探讨经济类型和文化的嬗变与环境的关系、人类群体迁徙的生态学和文化学背景以及五千年中华文明持续发展和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原因和动力等重大理论问题均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旨在利用近一个世纪以来在该地区发现的古人类学资料,对内蒙古长城地带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人类种族的形成、分化、发展和迁徙的历史过程进行一次研究和回顾。鉴于目前资料的欠缺,无论是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均存在着不少空白点,因此本文的研究只能是一种粗线条的、梗概的探究、阐述和总结。即便如此,笔者仍然相信该项研究对今后进一步深入探讨内蒙古长城地带的古代文化、人类与环境的问题不无裨益。
一
人种(Race),也称为“种族”,是指那些具有区别于其他人群的某些共同遗传体质特征的人群。这些共同的遗传体质特征是在一定的地域内,在漫长的人种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因此,我们所说的“人种”这一概念,总是在某种程度上与人类的自然地理分布有关。关于当今世界各大人种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