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中国的皇帝,也是草原的可汗:他是如何成为千古一帝的?
在上一文中,我们讲了突厥的崛起,以及隋朝时期隋文帝、隋炀帝父子征服突厥的事。隋朝的强盛不输汉唐,然而隋朝的国祚仅仅只有汉唐的十分之一。
而隋朝灭亡后,群雄并起,中原大乱。此时突厥没有了隋朝强有力的控制,又变得蠢蠢欲动,突厥究竟会不会趁着这个机会入主中原,我们今天就来讲讲隋末中国与突厥的冲突情况。
隋朝末年究竟有多乱?首先我们来看看《资治通鉴》的记载,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重以官吏贪残,因缘侵渔,百姓困穷,财力俱竭,安居则不胜冻馁,死期交集,剽掠则犹得延生,于是始相聚为群盗。”
官员贪婪、残忍,百姓苦不堪言,因此纷纷起义,于是中原群豪四起,各自割据一方。当时北突厥的启民可汗已死,其继任者都黩武好战,趁中原之乱常来大肆掳掠。
当时,因北突厥强大,各地割据势力纷纷向其称臣朝贡,比如刘武周和梁师都,就连后来的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当时也不得不对突厥极尽谦恭姿态。
公元617年11月,李渊的军队攻克长安,拥立13岁的代王杨侑为帝,李渊被晋封为唐王。618年5月,唐王李渊受隋恭帝禅让即位为帝,正式建立唐朝,李渊即唐高祖。
即使是李渊称帝后,国力还是比不过突厥,因此李渊不断向北突厥大量送礼以加强联系,求得支持。突厥可汗自恃有功,十分傲慢,派到长安来的使者大多也横行不法。
等到北突厥颉利可汗即位后,他更是瞧不起中原,并且常常向唐朝索要财物。当时的唐高祖因中原尚未平定,因此无力收拾北突厥,于是不得不继续对北突厥忍着。然而,蛮夷无信,颉利可汗接受了财物还不满足,时常带领骑兵南下劫掠。
公元623年,唐朝基本统一了中原。但此时刚完成统一,唐朝国力还很弱,不可能一蹴而就击败北突厥。
此时还有人献谗言:“突厥之所以屡次进攻关中,是因为妇女儿童、金银财宝都在长安。要是把长安烧掉,不再作为首都,那游牧部落的入侵自然就停止了”。
唐高祖竟然觉得有道理,打算在湖北、河南一带寻求可以建都的地方。幸好秦王李世民, 劝住了父亲:“北方部落劫掠中原,是自古以来就没有中断,如今父皇刚刚建立基业,怎么能向蛮族示弱呢?当年霍去病不过是汉朝一个将军,尚且能立志消灭匈奴,如今我作为皇子,希望能给我几年的时间,我要把颉利可汗作为俘虏抓来献给您。如果做不到,再迁都也不迟。”
于是,唐高祖这才放弃了迁都计划。多亏了李世民的高瞻远瞩,否则长安被突厥占领,盛唐和长安都没有了。
公元626年6月,唐朝发生“玄武门之变”,8月,唐高祖传位于太子李世民。而此时,北突厥趁着新君即位,想拿捏软柿子,趁机南下劫掠。可是,他低估了他的对手——唐太宗。
突厥人行至长安城外时,唐太宗亲自出城迎敌。他一面斥责突厥人,一面向他们展示唐朝军队的阵容。颉利可汗看到唐军队列严整,也不免心生怯意,因此有意讲和。次日,太宗到城西,按突厥习俗杀白马一匹,和颉利可汗在渭水桥上讲和,随后颉利可汗退兵。史称:“渭水之盟”。
那么唐太宗为何宁愿伤自己俩面,和突厥人订立城下之盟嗯?唐太宗向大臣是这样解释的:“我刚即位,国家还不安定,老百姓还不富裕,需要社会稳定以利生产发展。而如果和突厥开战,即使取胜了也是损伤极大。如果突厥再发愤图强,再来报仇,我们就很难取胜了。如今,我们用金银麻痹他们,使其志得意满,将来找到机会,便可以一举消灭了。古人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就是这个道理了。”
唐太宗真不愧是千古名君,三年之后,大唐国泰民安。公元629年隆冬,唐太宗命令兵部尚书李靖统率十万唐军分6道出击,最终消灭了盘踞在北方草原的北突厥汗国。新年还没到的时候,捷报就传到了长安,唐太宗十分高兴。
公元630年正月,李靖又率精锐骑兵3000赶到亚阳岭,攻破大利城,颉利可汗被吓成了惊弓之鸟,连忙将牙帐北迁。同时,另一支唐朝军队在通漠道行军总管李世勣的率领下从云中出击,大败突厥,颉利可汗被活捉。
颉利可汗被捕以后,北突厥就亡了,大唐的势力范围深入大漠。唐朝消灭北突厥的事情,在 西域、东北引起极大反响和震动。公元630年3月,原突厥周边各国国王、各部酋长云集长安,尊唐太宗为“天可汗”。
天可汗意思就是所有部落共同的可汗,唐太宗答应做他们的可汗。从此以后,唐太宗下发到西部、西北各部落的诏书都自称为天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