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与卖油翁

文:聂传安


我刚在讲台上说今天上《卖炭翁》,就有人接口道“卖油翁”。

也对。初中教材里“翁”有二,初一卖油,初二卖炭。

那生虽为接嘴,却也提醒我:二翁之间是不是要来点联系?

我的课很随意,往哪儿跑都行。你既然提到“卖油翁”,我就朝卖油翁去。

于是我问:“卖油翁与卖炭翁谁更老?”

——现在想想,其实我要问的是“卖油翁与卖炭翁谁更早”。

我想,这个问题只不过是根据作者而判断二翁所处的朝代。一唐一宋,学生应该“秒杀”。

我甚至已经准备好下一个问题了。

不料两个班的学生当时都是同一反应:怔……怔……怔……

我追问下,一生答:“卖炭翁老吧……”

理由是他“两鬓苍苍十指黑,两鬓苍苍嘛……自然老。”

卖油翁是啥样子呢?——不知道。

好吧,这答案怪我问题没设置好。

不过马上有人站起来:“卖油翁更早……因为他是《世说》里的人物……而卖炭翁是唐朝的人物。”

众生没反应过来,但我的头大了——这咋和《世说》扯上关系了呢?不过我还是不露声色地问:“《世说》里的内容是哪个朝代的?”

“晋朝吧……”

“晋朝比唐朝大概早多少年?”

他吱唔一会,想想说:“反正几百年吧。”

好吧,两三百年你说成几百年已经很不错,但我早已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

我问:“我们初一下学期学的《卖油翁》的作者是谁?”

我特意强调“初一下学期”,不久也;而此文作者名气又那么大!

但不论10班,还是3班,半天愣是没人答得上来。

我一惊,一呆,甚至差点傻了——当时10班还有近10位跟岗老师听课,目睹了这一切。3班虽无人听课,但场景几乎相同。

我当时想:此处是考记忆。虽说语文素养不仅是记忆,但常识性的东西各位哥哥姐姐还是要记一点吧?

我当时又想:老师备教材容易,备学生可真难……

看着满教室要么抓耳挠腮装着在想、要么低下脑袋躲着我的目光的孩子,我邪恶之心顿起。

我把姓欧阳的同学拎起来,恰两班各有一位。

10班男欧阳道:“我怎么知道啊,老师!”

3班女欧阳道:“我不知道啊,老师……”

我仿佛听到有一个苍老的声音在遥远处啜泣:“孩子,别人忘记也就罢了,你俩……怎么也记不住呢?”

为了让这帮“不知修”的娃更好地记住那位写《卖油翁》的老人家,我就给他们讲了一个与欧阳修有关的故事。其中胸无点墨的年轻人觅诗两句“诗人同登舟,访问欧阳修”而不得后句,欧阳修接口道:

修已知道你,你却不知修。

我对那两位欧阳同学说:“自家先人,用心记住!”

然后转入正课。

课堂上实不知会出啥意外,如刚才,我实没想到那个简单问题会成问题。不能“秒杀”而过,我便改变内容绕道而行。路虽稍远,但在弥补学生曾经的缺失之余也尽量让课堂别有生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