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人才,跟对人是最重要的事儿,没有之一
这是《造谣的骗子已经有序撤离了,被骗的傻子还在负隅顽抗》的姊妹篇。因为有读者希望我延伸一下。
上一次我说了,《狮子王》里面为什么不选哈士奇来当反派,因为它当不了嘛。
因为二哈就没有号召力,因为二哈就不能服人,因为二哈根本没有迷惑性。
好,把这个故事转一个角度,它对我们现实的生活有着指导意义。
什么指导意义?良禽择木而栖,我要跟谁混?跟狮子,跟老虎,还是跟二哈?
首先咱们要弄清楚前提,标题里说的很清楚,如果你是人才,这是大前提。
你是人才意味着你有的挑,你真要是到了根本没得挑的地步,那这不是最重要的事儿了。最重要的是你首先得变成一个人才,你首先得让自己有的挑。
咱们小号里面聊过老龄化,相当一部分读者以为我只是告诉你年轻化对招聘方有利,老龄化对应聘方有利。
这只是个是非问题,我很少聊是非。其实我想告诉你的是,在现状未曾改变的情况下,你首先要做的,是尽量让自己不要陷入没得选的局面。
比如年纪轻轻去送外卖,那篇文章里说的很清楚,这就是一份没有提升的工作岗位。
你只是平台的小白鼠,探路鼠,你用自己最黄金的年龄在给大数据喂数据,而自身并无成长。
所以你要做的是首先成为一个人才,从小白鼠里脱颖而出,然后再来看今天这篇。
好,看到这里我假定你已经是人才了,你是草原上一头狼。做大佬,那是狮子老虎的事儿,轮不到咱来想,咱只是一头狼。
可是狼,也有狼的骄傲。
身为一头狼,人生的高点是什么?就是跟着动画片里那头小狮子,因为按照故事情节,它会成为下一个狮子王,而你,也就从龙入关,成就自己作为狼的骄傲了。
把动画片引入现实,今天大部分有才华的年轻人,都想跟着一只能上市的团队,都想跟着最后能赢的那只队伍。
但这是事后诸葛亮,《狮子王》你也是看了动画片才知道结局,而现实中,事前我们都是两眼一抹黑。
换句话说,如果你总是指望押宝一样的押对人,这种思路,跟无脑下注的赌徒并无区别。
你要是有这本事根本不用跟对人,你直接跑去写一个对的号码,中六合彩头奖算了。
你要是有这本事根本不用做事情,你跑去选一个波动最大的品种,杠杆拉满,直接起飞得了。
持有这种思路的人,根本不必往下看,因为你就不是人才,你只是根韭菜。
站在人才的角度,一切选择的本质都是一种系统,一种交易系统,一种算法,一种尽量提高胜率的算法。
既然是系统,那就不是一锤子的买卖,既然是算法,那就不可能是静态的一把梭哈。
所以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调整的过程。
江恩理论的第一句是什么?是把你的资金分成10份,从这一点开始,他已经不是赌徒了。
为什么要分?就是在往量化的路上走,就是企图引入数学的模型。
赌徒是不会干这种事情的,他们只会赢了会所嫩模,输了下海干活。
那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什么是动态的?识人就是动态的。
比如三国,郭嘉一开始的时候投的是袁绍,为什么这么投?
因为袁绍有实力呀,人家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河北,看起来就不像二哈。
但相处了几十天之后,他就跑路了,临走前还挖墙角,劝袁绍手下的谋士辛评、郭图一起走。理由是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
我来解释下。郭嘉是说,袁绍很喜欢效仿周公旦那种求贤若渴的姿态,但是他根本弄不清谁是人才谁不是。
就是说,袁绍只是一头看起来像狮子王的哈士奇。他对谁都做出一副求贤若渴的姿态,但他根本分不清来的这个所谓的人才到底是一头狼,还是一只屎壳郎。
这是他第一个问题,他认不清人。而第二个问题是他认不清事儿。
解决问题分四步,概括问题,看到本质,谋划方案,决策执行。
袁绍这个人只会概括问题,却看不到本质,面对一堆的方案陷于细枝末节迟迟无法做出决策。
《教父》里有句话:“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看到了吧,有些道理,连古惑仔都懂......
所以郭嘉果断闪。
郭嘉果断闪,能不能说明曹操一定赢?
答案是否定的,不能。
事实上最后司马懿赢了,问题是谁能知道呢?
所以当下能做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规避那些明显成不了事儿的人和团队。
你注意,这里前提就发挥作用了,为什么我反复强调人才人才。你怎么才能一眼看穿自己跟错了人,跟了只哈士奇?你首先自己不能是哈士奇呀。
只有你一眼就能看出谁是狼,谁是屎壳郎,你才能判断你跟的这个人是不是未知用人之机;只有你一眼就能看出事物的本质,你才能判断你跟的这个人是不是竖子不足与谋。
但是,这里面有个问题,问题就在于你的所谓看出,一定受限于你自身的水平。
我们是狼,可我们不是狐狸精啊,我们没有成精。
所以我们必然要冒一种风险,那就是我跟错了人,但是没办法,因为我不足以提前看出来他不行。
我跟的这个人,比我强,他有缺点,有弱点,但是以我的实力,不足以像郭嘉一样提前发现。
这是绝大部分人才,终其一生都无法规避的风险。
比如《觉醒年代》,假如我投生在那个年代,不知道历史走向,很多事情是无法判断的。
以那个时期的信息来判断,我看剧中的谁都是大神。
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在剧中是大神毋庸置疑,但是黄侃、辜鸿铭也是大神,一样会让我倾倒的。
包括胡适。你今天以事后诸葛亮的视角看,老蒋的日记公开了嘛,你知道老蒋怎么骂胡适,你知道胡适在美国做大使的四年里,除了四处演讲给自己捞名誉博士头衔,就没有要来过一分钱援助,你知道胡适曾经发表过的各种投降的言论。
但是你注意,这都是后来,你后来才知道的。
在当时,在剧中演的那会儿,你还真看不出来,你很容易盲从,因为说到底,你不如对方,你当时是看不出来对方缺陷的。
就像剧中的男一号,陈独秀,极富个人魅力,也正因为如此,正因为他是君子,影响力太大,信他的太多,他犯的那个机会主义错误才会造成那么大的损失。
你看剧中谁真正能够犀利的点评当时的风云人物,而且一语成谶?是鲁迅先生。
他能点评的那么犀利,只能说明他的level实在太高了,所以他才能提前觉察出类似胡适这样的人,有可能如何如何。
以我等这样的才华,根本做不到。剧中那个胖同学,傅斯年,在我看来都高山仰止。
所以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风险。
你可以规避那些你看出来有问题的人,另择他人,但你要是看不出问题,就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
比如我拿自己举过很多次例子。十几年前我加入第二家公司,三个月不到就反了自己的部门经理。
因为他心胸狭隘,他看到一种更好的技术架构,拒绝引入,而执意打压。我认为跟着这样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于是跟着那位引入新架构的工程师,当时他还是普通工程师,后来他成立了架构部,统一了软件。
跟了三年之后,我跳槽了。因为我觉得这位新上司只懂技术不懂人心。大部分工程师不是技术发烧友,他们要的是钱,不是技术。不懂人心的人很难做到很高。
之后我跟了一位甲方的副总裁,那是十年前,那位当时非常年轻有为。但是某一次在饭桌上,他撬某个外企产品经理墙角的时候,只有我们三人,我对他的观感发生了变化。
他的原话是劝那位帮他做事,一单提成50万,十单就有500万,放到股市里翻一番,有一千万好退休了呀,还上什么班。
我作为旁听者萌生退意,我觉得他打交道的大部分人都是求田问舍,小富即安,眼界狭窄,目光短浅的,那他也强不到哪去。
他懂人,也懂人性,能够做事,但是做事格局太小,跟着他,天花板太低了。
再后来我跟了业内大佬,成事儿了么?没有。
我责怪自己了么?也没有。
因为怪不到自己,我已经竭尽全力了,我规避了所有我看得懂的,我尽力高攀了我能攀到最牛的。可是我自己的才能已经到极限了,是我自己跟不上了。
当一场仗的胜负已经超出我的认知,那就不是我的错,那是命运的安排。
说到底,没有人能够赚到认知以外的钱。作为一个人才,我已经把自己卖到了一个自己配不上的价钱,那此后的胜负其实与我无关的。
所以跟对人并不是说只有跟着司马懿才叫对,而是说你在自己认知的束缚下,已经绕开了自己能够绕得开的所有坑,你已经算到了自己认知的边界了。
而剩下的,那本就是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