揍了孩子两回之后,我找了一个树洞
文|余煊 编辑|Star
在经历多次无法控制自己,“暴揍”孩子之后,我一直在悔恨中反省自己,我是不是该看心理医生了。
第一次“失控”,孩子那会儿还不到两岁。本来中午乖乖让姥爷理了发,我心中还满是欣慰。
可是到了洗澡的时候,情况就全变了。脱了衣服,进了水里,怎么也不让洗,一直抓着我要出来,可是身上那么多头发茬子,不洗怎么睡觉啊?
我一直在哄,一直在柔声安慰,可是孩子的哭声越来越大,我的心被搅的一团乱。
那年恰好是孩子被迫放在老家的第一年,那天恰好是周日,下午我要跟车一起回京。时间已经越来越紧了,而这个小家伙还在光着身体不停地扭来扭去,使劲扯着嗓子哀嚎。
那时,脑子里充斥着各种事情,紧急的,重要的,车要来了,孩子怎么还不配合,怎么办……一大堆问题,一大堆问号,心里的那团火最终绷不住了,我照着孩子的屁股就是一巴掌。
这一巴掌让孩子哭的更凶了,更加倍拼命的折腾,这个反应加剧了我心里那团烦乱,脑子里已经没有了控制,只想再来一巴掌,让他消停消停。而这又一巴掌打在了他的本就瘦弱的小腿上。
在哭声中,他终是没有洗成澡,最后哭累了,睡着了。
在睡梦中,小小的脸还在抽泣。看的我心疼不已。
在情绪失控中的父母,那个时刻,脑子里已经没有那些所谓的教育方法,只有一股气,一股力必须要发出来,而哭闹的孩子无疑成了最好的“出气筒”。
最近一次“失控”,是早上要去幼儿园。可孩子各种磨蹭,磨叽,不是不出门,就是出了门非要回来拿东西。跟他讲理,他跟你杠。
谁能想到,一个刚上幼儿园的孩子,杠的本事那么强。有的时候说的自己哑口无言,只剩气。被气的想冷战吧,他还不依不饶地过来继续在你身边叨叨叨叨,像个不讲理的唐僧。
忍无可忍,无需再忍。于是,我带着一腔怒火,把桌上的东西摔倒了地上,使劲推了他一把,他一屁股也做到了地上。“哇”一声咧嘴大哭起来,又委屈地爬起来求抱抱。
可这时候的哭和求抱,根本寻不到妈妈的安慰,反倒是妈妈情绪失控的催化剂。
他抱住我大腿,我把他提起来,按到床上。他又起来,我又按住。如此反复。
他终于不再爬过来了,自己在床上哭。哭了好久,等他的哭声小了,缓了,我的情绪才稳定下来。
当我真的冷静下来,自己随即陷入一种无限的懊恼中。是的,现在我知道自己做的非常不对,而且如果力道稍微再重些,可能会给孩子身体和心灵造成难以磨灭的影响。
可是“失控”中的妈妈,连自己都控制不了,怎么会有心思考虑到那些呢?
每次在网上看到有父母情绪失控,殴打孩子,导致孩子受伤,甚至致死的情况,除了为孩子心痛之余,我感到深深的害怕。我害怕自己成为那样的妈妈,害怕因为自己的失控,给孩子造成致命的伤害。
网上有则新闻,“一位26岁的新手妈妈因为带宝宝太累没人帮忙,突然失控把8个月的孩子扔在床上,还用手抓孩子的脸。之后她自己吓坏了,给报社打电话哭诉求救。”
其实很多个无助、疲惫、焦虑的妈妈都是相似的,却也稍有不同。这位妈妈发现自己“失控”的可怕后,懂得及时求助。
某天,我偶然看到《奇葩大会》刘可乐分享了自己得躁郁症的经历,很受鼓舞。在发生了最近那一次“失控”之后,我关注了她的微博,因为她可以一元出租自己,还有树洞可以倾诉。
我想首先我需要找个树洞倾诉,在我做好将自己“曝光”的准备之前。
我告诉树洞:
“我从小到大太过懂事听话,从来不会忤逆谁,不会冲动发火、不会失控。可有了孩子后,我会经常失控。失控本身造成的结局就是容易跟孩子发火,甚至暴揍孩子。”
“我既害怕失控的结局,更怕这种失控的感觉,这种难以掌控自己的感觉真的很糟糕。明明知道不该那样做,却还是难以控制的发了火,扔东西,揍了孩子,对孩子说了伤害他的话,做了伤害他的事,更给孩子做出了处理问题非常不好的典范。”
“我在努力给孩子创造安全感的时候,又因为失控破坏着他的安全感,尤其是看到他那么小,因为害怕我的'威胁’而变得越来越隐忍、懂事,我就恨极了自己。”
“我越来越觉得我做不好妈妈,顺带也丢失了自己。我看了很多书,也懂很多方法,我能说服得了别人,可是却无法改变自己,无法帮到自己。”
从那天跟树洞倾诉后,我下定决心要改变这一切。而改变的开始,就是我自己。
偶然看到知乎网友的一篇文章:《你在生活中用过最高端的心理知识是什么?》,其中有个观点是:“情绪失控,可能是伴随着脆弱。越情绪失控的人内心越有可能伴随着脆弱,无助。”
看到这个观点,瞬间有种被击中的感觉。我在想我情绪失控,是我缺失了什么,还是被冒犯了什么,亦或是有什么需求。
从小到大,我基本没发过脾气。
在亲人眼里,我是最听话的好孩子。
在朋友眼中,我是最宽容最可信任的朋友。
因为懂事,因为听话,因为可信任宽容,我根本不允许自己有情绪,即使有也不会发作出来,而是自己默默地消化掉。
而自我情绪的消化短则需要几小时,长则需要几年。
而反观妹妹,直脾气,暴脾气,有什么情绪直接表达出来,想生气就生气,想哭就哭,想闹就闹,简直是家人眼中最不听话的小孩。
可她生气,从来都是几分钟就好,不会延续很长时间。
而曾经暴脾气的她,现在家里两个孩子,无论怎么闹腾,她都游刃有余,能够轻松化解。
也许,这就是从小面对自己情绪时,不同的反应对长大后的影响。因为我从小的情绪太过隐忍,表面强大,实则内心脆弱。而她,刚好相反,表面脆弱,实则非常强大。
明白了“失控”背后可能的原因,可我面临的问题依然是,频频“失控”,我该怎么办?
我害怕因为失控本身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和身体的双重伤害,更害怕这种失控让我以后会做出什么我自己都无法想象的事情。而有些事情一旦做了,就是难以挽回的。
我现在还无法体会陪读妈妈的痛苦,在那么多直击陪读妈妈崩溃的瞬间,我知道,我必须在那个节点到来之前,调整好自己,才能迎接更大的挑战。
我想有个更好的状态,来陪伴孩子,而不是动辄打骂,然后懊悔不已。如此恶性循环。
任何遇到各种情绪、问题,就想办法摆脱,解决的方法,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在情绪管理的学习方面,大人和孩子一样是学生,是初学者。我们总站在大人的视角看这个问题,其实在情绪管理方面,大人和孩子一样都是需要重头开始学习的。
抱着这样的心态,自己接纳自己的这些情绪就容易的多。
儿童绘本《妈妈,我真的很生气》,是讲给孩子的,但对同样有情绪管理问题的大人,一样有借鉴意义。
她告诉孩子,从现在开始,生气时就得说出来。比如“我生气了”、“我太生气了”、或者“我需要帮助”。然后再谈谈为什么生气,或者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实施的过程中,他们采用笑脸图作为记录、监督和奖励工具,以反省椅作为惩罚工具。生气时说出来,而不是发脾气和扔东西,那么就有笑脸奖励,奖励到一定数量,可以达成一个心愿。而如果相反,则需要做反省椅,甚至需要把玩具也放到反省箱,第二天才能拿出来。
接受、承认自己的情绪,并敢于面对自己的情绪,我们只有看到它,面对它,接受它,才有可能真正放下它。
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有情绪是非常正常的。
即便是被生活磨平了棱角的大人们,也有很多时候想要发泄。只是作为大人,我们需要自己像绘本中的妈妈那样,去问问烦躁的自己,“好乱啊”、“你为什么生气啊”、“是不是需要帮助”。
试着去学习,去练习,去改变。
改变从来不会一蹴而就,给自己一点时间,只要每天能进步一点点,就是成功。
也许,在这个过程中,你自然会找到你需要的答案,你也会看到一个更好的自己。
我们的尝试:和孩子一起印章奖励。
为了改变自己,同时引导孩子形成好的习惯,我和孩子一起制作了印章奖励表。
针对孩子的习惯养成,针对我出现的失控的场景,我做了一个表给孩子,同时做了一个表给自己,我的第一项就是“情绪平和,不发脾气”。
我们拉钩说要互相监督,互相鼓励,不要生气,生气要说出来。
第一天,我忍不住大声吼了孩子,而他没有跟我抬杠,他只是静静看着我说:“妈妈,你不是说不能生气吗?”我瞬间惭愧地无地自容。
在一起学习的道路上,我输给了孩子。
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同时及时地表扬了他,给他盖了一个重重的印章,而我的则让他打了一个大大的X。
因为他做到了,而我,没有做到。
就这样,孩子表格上奖励的印章越来越多,而我的接连3天都打了红色的X,我知道我还需更加努力练习这个本领。
到第四天,我终于得到了一枚印章,我欢欣鼓舞,甚至比孩子还高兴。
情绪控制,是一个终身的话题。做的好,也是受用一生的技能。
而我,需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练习,一起成长。
我希望,我们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我首先能做到清楚地告诉孩子我的情绪,我很生气,我很难过,我需要你的帮助。
而孩子也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我们都能在对方的瞳孔里看到那个坚定的,平和的,不断向好的自己。
本周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