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怼神”贾宝玉悲剧人生的根源

“玎珰一家读书笔记”,记录玎珰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书的日子,全家人参与,让爸爸妈妈的带娃生活更有意义,让玎玎珰珰的学习和成长更加充实。

文/玎珰妈妈,朗诵/玎玎&珰珰,校对/玎珰爸爸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男主角,从外貌看,他很帅,“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从内在分析,他很灵,鲁迅先生说他“悲哀之雾,遍体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贾宝玉的前世今生

要了解贾宝玉,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他的前世和今生。

前世,他是女娲补天弃在青埂峰下的一块顽石和赤霞宫神瑛侍者转世真身,听一僧一道谈论红尘中事,不禁神往,欲如凡尘一游,为了体验人间的七情六欲,由一僧一道“携”入尘世,投胎到人间。秉自然灵秀之气的仙石决定了贾宝玉的聪明灵秀,无补天之才的顽石则决定了他的“于国于家无望”,石头的前身赋予了他正邪两极之性,使“其聪明灵秀之气,则在千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千万人之下”。

今生,他是荣国府贾政与王夫人所生的次子,出身显贵。因衔玉而生,是贾府玉字辈嫡孙,故名贾宝玉,又称“宝二爷”,是贾氏家族寄予厚望的理想继承人。但由于在贾府,在大观园这个“女儿国”内,生活风气比较干净,封建礼教的统治相对薄弱,贾宝玉较少地受到外界污浊风气的影响,可以比较自由的生活,大胆阅读一些具有民主意识和民主要求的杂学野史,有较多的机会了解青年女奴们的美好心灵和不幸遭遇以及贵族少女们的内心苦闷,使得他形成了叛逆的思想,进而促使他成为了整个家族的背叛者。

贾宝玉的思想性格

如前所述,贾宝玉的主要性格特征是叛逆。判词《西江月》极其恰当地描述了他的叛逆性格:“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乖张,那管世人诽谤!”[1]行为上,他“偏僻而乖张”,作为贾氏家族的继承人,不爱读书,无意于立身扬名、治国经家,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愿走贾氏家族为其所规划的读书应举的生活道路,鄙弃功名利禄,是封建贵族统治阶级的叛逆者;思想上,他“那管世人诽谤”,追求自由平等,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贱的人物,否定他所出身的贵族阶级。

《红楼梦》中贾宝玉叛逆的具体表现是他的“怼”,他是名副其实的“怼神”。他的“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全盘否定自己的生活状态,痛恨自己的家庭。

贾宝玉的生活状态与他的思想性格是矛盾的,他的吃穿用住都来源于他的家庭,但他却痛恨他的家庭,不愿走他父亲为其所规划的“深精举业”、平步青云、光宗耀祖的生活道路。而他父亲贾政与他刚好相反,是传统男人社会性别角色的典范,热心仕途,追求“成功”,所以他不能容忍贾宝玉的叛逆,他毒打贾宝玉,贾宝玉不爱读的书,偏偏要他读;贾宝玉不爱做八股文,偏偏要他做;贾宝玉不爱和那些峨冠博带的人应酬,偏偏逼他去应酬;贾宝玉爱的人,偏偏不许他爱;贾宝玉不愿结的姻缘,偏偏要他结。“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贾宝玉不喜欢他的生活状态,家里人逼着他去做他不喜欢的事,他坚持着不去做,通过他的坚持去“怼”他的家人,发泄他的不满。他一面依赖于贾家为他提供的衣食无忧的生活条件,一面又做着与他父亲的期待背道而驰的事情,诅咒这个家庭所在的贵族阶级,期待它早日倾覆。如何解决这种叛逆和依赖,他找不到出路。

2、“怼”与“仕途经济”有关的一切事务。

贾宝玉最恨所谓“仕途经济”,所以他骂官,说考取功名的人士“钓名沽誉,国贼禄鬼”;骂教材(“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书),说科举考试用的教材是前人无故生事瞎编出来的,是用来玷污人的内心的;骂考试制度(“八股制度”),说八股文就是用来骗取功名的工具;骂考试制度的缔造者——“道学家”(道学指北宋期间的理学,是儒家的一个分支,创始人是周敦颐)。通过“怼”,贾宝玉把他对“仕途经济”的厌恶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是他无法告诉别人该怎么去改变,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改变。

贾宝玉的身上充满了矛盾,他叛逆,反对封建礼教,他认为世俗一切的不合理都可以“怼”;但他又软弱,深陷于封建礼教的漩涡,安享富贵,即使可以,他也不想办法解决问题,比如,他知道晴雯因他被冤枉,他完全可以去告诉贾母,找贾母帮忙,但他没有,不想办法为晴雯治病,不想办法把晴雯弄进来,不想办法为晴雯开脱,不想办法让王夫人喜欢晴雯,只是为晴雯哭,事后他还是一切照旧;他“聪明却不努力,享受富贵却不愿维持家业,多情却不负责任”,不愿意加入主流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又不具有向贵族阶级抗争的勇气,他的思想主张、人生观、价值观在当时的社会里不可能实现,他看不到未来的出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凄惨伤情悲红楼,洒泪拂袖弃红尘。”最终,他只能选择逃避,选择到佛门中去求精神上的解脱,回到渺茫的虚无之中,选择一个悲剧的了结。

贾宝玉的一生,他所深恶痛绝的,正是他所仰赖的;他所反对的,正是他所依靠的。他无法与封建主义统治彻底决裂,又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民主主义思想要求。他的理想是对封建主义生活的否定,却又十分朦胧,带着浓厚的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这也正是贾宝玉悲剧人生之所在吧。

[注1]:《红楼梦第三回判词西江月其一“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其二“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