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一些深奥的书

原创/氧气是个地铁(大梦)

进入社会并且适应定位后,阅读的功能基本就剩下满足兴趣了。因为基于兑现为理由的背诵工具书可以用“深造”这样的概念来解读,想扩大交际圈投其所好地接触对方爱好也属于功利用途,像通过自媒体形式接受被加工的信息很难直接跟兴趣这件事对应起来。所以阅读想达到的效果,跟玩游戏或者见老熟人区别不大,都是为了丰富生活。
很难说畅销书是否有营养,毕竟有案例就给出四大名著最早也被归纳到这个范围。只是如果书籍主打的是贩卖焦虑或者心灵鸡汤,虽然存在按摩精神的可能性,就有点待在舒适区的意味。一旦社会属性更强烈的话,除了作者同行,对那些内容的反应会压抑很多。
阅读只要符合逻辑和规矩,内容是可以百搭的。毕竟连使用粗俗词汇的诗歌都未必不会伟大,我们认真起来就会在接触诸多内容中逐渐提升辨识和境界。当然,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大概社会属性越强烈的个体,对阅读的功能就剩下满足兴趣了。
世界上好书还是非常多的,畅销有一部分也有不错的内涵,像《追风筝的人》和《偷影子的人》。还有活跃脑细胞的推理悬疑类型,《坏小孩》等。如果没有延续在学校读书那样时刻做笔记的习惯,那非故事内容基本会在没再次提醒前出现遗忘情况。不过多读书的话,阅读习惯会培养出来,大脑会促使我们在启动阅读兴趣的时候找一些差不多类型的数据。互联网信息大爆炸时代,这样走流程还是比较方便的。
如果真把阅读当兴趣的话,几乎不可能在范围上呈现得太单调,也就是说,会对至少好几个类型的书籍感兴趣。我也不例外,历史、文学、艺术、物理、科学、创意和哲学或者体育等,都至少买过和读过相关书籍。其中有些类型比较特殊,我既感兴趣,又只能在边缘疯狂试探。这不算叶公好龙,而是一种阅读补充。这个类型有很多题材,本篇点名的是那些深奥的书籍(仅论个人态度,可能专家们没这种感觉)。
看我的林府的书架随便敲基本:《存在与虚无》、《天下时代》、《后形而上学思想》、《自由及其背叛》、《拯救与逍遥》等等。我不夸张地说,阅读体验大概是这样的:翻过两三页后,就不记得前面的内容。毕竟阅读这样主题宏观概念深奥还由于翻译所以内容被加工过的书籍,没有专业的背景和上基数的阅读次数,根本无法驾驭。
但阅读这样深奥的书籍有个好处,就是不担心再次翻看需要重新代入大背景,毕竟以前和现在都读不懂。可是在这个阅读的过程中,因为基因中对阅读的兴趣,以及内容再深奥只要不绑定非得解出答案才能进入下一步的公式,我在看这些书籍的时候,还能有点感觉的。这些深奥的书籍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作者都是在研究相关主题上非常资深的专家,而他们又必须将思想集中到极致才能出版这些书籍,这意味着我们花小钱就能跟大师对话,性价比简直不要太高,甚至无需读懂这个前提。哪怕我们捧着一本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会有收获。平时,我还是读一些差不多“说人话”的书籍,还有真正普及的名著。最近翻的是易中天《品三国》。我最喜欢的系列之一,就是鲁迅的文章,思想以外,还有那种句式的美感,非常有思维冲击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