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附子泻心汤——胃胀,腹痛,发热

14腹痛而呕——谢映庐医案

龚某,初起畏寒发热,腹痛而呕,医以柴胡、当归之类治之,更加大热,续以藿香、砂仁温中之药,愈加沉重,以致人事昏愤,言语声微,通身如火,然发热犹衣被不离,四肢逆冷,有如疟状,时忽痛泄昼夜不寐,欲服归脾、理中药末决,与予商。予诊之曰:寒邪郁而成热,颠倒错误,已成坏证。理宜急通经络,兼以直降郁火,速使寒去而热除,热去而人事清,人事清而寤寐(睡眠)安矣。以仲景附子泻心汤,附子以通经,芩、连以降火,正合其宜。一剂,大便下泄,小便红赤;再剂,诸症悉除。唯不寐,加入温汤(此温汤何义,原注此处有遗漏),四剂而愈。(《谢映庐医案》)《经方研习》

论:本条腹痛而呕,这是太阴本病。即使畏寒发热,也是四逆汤证为主。柴胡寒凉,当归性腻,不宜脾胃,升降不利,所以更热。后加温中之药,反愈加沉重,有点看不懂,此温中之药当是不够温,若是够温,还能时忽痛泄。

疟病,是一种寒热往来的病。而寒热往来的病太多,所以内伤,外感,还有杂病,都有寒热往来症。所以这个疟病,相对较难理解。疟病,是古代医家,对寒热往来的症状的一种统称,很多书中的很多医案,都有疟病,各种各样的方子,只有寒热往来症明显,其的也都没说清楚。虽然我注解了《金匮》疟病理论,但对疟病,还是有门外汉的感觉。

15胃胀——刑锡波医案

牛某,女,51岁,工人。病史:平素心阳不足,偶有行动过多,劳累过度,便心悸气短头眩自汗。后因饮食不节,胃脘痞满,泛酸,头眩气短,腹软喜按,饮食胀满加剧,历时两小时后症状减轻,四肢逆冷,大便溏稀,脉象沉微,舌苔滑润。曾在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胃炎,服药多次,效果不显。余根据脉症,认为此证属心阳衰弱,胃气伤,如用消宿祛满之苦寒剂,必致损伤心阳,用辛温扶阳,又有碍于胃中之郁热。如取其扶心阳消痞满,唯有附子泻心汤最为适宜,别无良方,因此予以加味附子泻心汤。辨证:阳虚胃热。治法:扶心阳,清热消痞。处方:黄连15克,茯苓12克,生山药12克,莱菔子12克,炙附子10克,半夏10克,枳壳10克,大黄6克,黄芩6克,甘草6克。

连服3剂,心下痞满轻松,四肢回温,心悸气短稍差。

连服7剂,诸症消失。胃脘舒畅,饮食增加,精神清爽,胃部隐痛之症,亦不复作,继续服至4周,恢复工作。

按:附子泻心汤,为治心下痞满之方。因心下痞满,而又恶寒自汗,是心阳不足的表现。心阳不足,不但容易出现自汗,往往有四肢厥冷的现象,而脉亦必沉细无力,或细微沉弱。治疗时,既用苦寒之药以清热消痞,又须用辛温补阳之品,以扶心阳,始能痞满祛,而心阳不伤。在用药时各有主证,各有原则,虽寒热并投,而不相违。余曾运用这种原则,以附子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胃炎并素有阳气不足者多例,皆有良好的效果。如临床见患者有胃脘痞满,消化不良,腹部柔软,重按有压痛,四肢厥冷,畏寒喜热,身倦无力,食少嗜卧,脉象沉微,都属阳气不足,心气虚弱。故用三黄清热以消痞,加附子强心以复阳。

附子泻心汤由附子、大黄、黄连、黄芩四药组成,专煎附子,取其味厚,意在温心阳以固表。另用三黄,取其气薄,意在清胃热以消痞,一温阳,一消痞,寒热并用,使阴阳调和,则诸症自愈。

论;心阳不足,为何还要泻心,此心阳不足之论,当是错论。寒热错杂,胃不能食寒,反能三黄泻心。下寒上逼,阳热外蒸,则发热汗出恶寒,也是寒热错杂。,或发热汗出,各种杂象。

16胃胀满——任继学医案

焦某,男性,67岁,长春市人,1982年10月中旬初诊。该患1年前因发怒致两胁胀满闷痛,继而腹满,胃脘部不适,经疏肝理气之品治疗不愈,日益加重,故来我处就诊。证见:胃脘痞满,饭前轻、饭后重,逸则轻、劳则重,嗳气不出,遇寒亦甚,遇热亦甚,二便如常,舌质淡红、苔腻、黄白相兼,脉沉弦而迟。任老认定此乃肝郁克脾土,中焦不运所致之痞满证。惟用附子泻心汤辛开苦降,方可除痞。药用:附子15g,姜黄连5g,酒黄芩15g,酒大黄3g,加蜜升麻子3g,半夏4g,水煎服,共进8剂,其病霍然而愈。

按语:本案肝气郁滞,木克脾土,脾之运化无权,脾气不升、胃气不降,中焦不运,而致溶满。又过用理气之品,一伐肝木,二伤中土,中焦雍滞,痞塞加重。

任老用附子泻心汤以三黄泻热除痞,附子温经扶阳,诸药合用,共建其功。[南征,任喜尧.任继学教授医案选、吉林中医药,1987,(2):4-5]《国医大师经方临证实验录》

论:痞为上热,沉弦而迟,此为脏寒。本方三黄,全部炮制,又是一锅炖,剂量有偏差,但仍能治愈,就是经方的功劳。剂量与用法,当以《伤寒》为参考依据和准则。

17发热(沙门氏菌属感染)——冯剑南医案

杨某,男,1岁7月,1988年9月11日诊。患儿4天前因不明原因发热住院,伴有呕吐、厌食、腹痛,解脓血便。检查:大便培养沙门氏菌阳性,血清凝结反应阳性。结论为沙门氏菌属感染急性胃肠炎型,用氯霉素、四环素治疗半个月无效,并出现颗粒白细胞减少反应,乃改服中药。证见:神乏,嗜睡,呕吐,厌食,午后壮热汗多,面色红赤,烦躁多啼,腹痛胀满拒按,痢下赤白脓血,小便短赤,舌尖起泡,舌质鲜红,舌苔黄而厚腻,脉象滑数。证属湿疫内盛,正阳不足。处方:附片、大黄各6克,黄连、黄芩各3克。水煎频服。服2剂后,热退,呕吐,纳增,小便转清,黄苔消失。仍有腹胀肠鸣,大便稀溏兼有少量黏液,脉象浮滑。改用理中汤加减调脾胃,以滋化源。5剂而愈。[四川中医1992,(5):115]

按语:本案乍看上去,一派热象,但若仔细观察,从中可窥探出神疲、嗜睡、白痢等寒征象,实属寒热夹杂之候,用附子泻心汤果获良效。可见临床仔细辩证,方不致误。(此类医案较多)《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论:不明原因的发热,多是阳气不降。此也可能是多食停食,食积引起上热下寒证。午后壮热汗多,一是太阳营卫不和的时发热,二是日晡之时的胃热。面色红赤,不是外感面赤,就是胃热之象。舌尖起泡,苔黄厚腻,烦躁多啼加呕吐,此是上热,腹痛胀满,此是胃胀,痢下赤白,白为虚寒,赤为亡血。症属上热下寒。数为中虚上热,滑为木陷疏泄,还是上焦停痰?

这个医案也像是表热内寒的桂枝人参汤症,但有胃热与烦燥,所以用之也不效。2岁左右的小儿,经常见不明原因的发热,小儿不会说话,有的医生,还有我个人比较抵触给小儿看病,找不到头绪,这个医案能给小儿发热病,带来很多临床经验,学到很多辨证用药经验。本案医生,非常厉害,医案值得学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