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痛苦的事才叫成长
这是“校园干货日记”的第87篇原创
▼
在舒适区以内做事叫重复,在舒适区以外做事才叫成长。
——校园干货日记
今天这篇文章有点像鸡汤,但又不算是鸡汤,有点哲理的味道在里面,但我更愿意把它叫做认知干货——舒适区效应。之前跨年发愿的时候就说,这学期要把我前半生感悟的思维模型全部分享出来,这是第一篇。
正文之前插个题外话,我和微笑在商量新年的第一篇文章应该写什么?好玩的?娱乐的?轻松的?然后微笑发给了我一篇咪蒙的新年文章,我看着看着突然觉得很苦涩,这不正是我们又在向自己的舒适区效应妥协吗?干货日记的初衷不应该是娱乐和轻松,而是应该像山涧里呼之欲出的毛竹一样,野蛮生长!
这两天过年,玩得有些忘乎所以了,到处吃喝玩乐,走亲戚、打游戏、看电影……所以没怎么写文章,理由是过年了总要给自己放个假吧。但我内心里其实是很清楚的,那不过是我给自己乐于舒适找的一个心理自洽罢了。
什么是舒适区效应?就是人的大脑有一个保护机制,这个机制也许是我们人类经过漫长的进化来的,就是“尽一切可能的节省能量”,用李善友教授的话来说就是“能不用脑就不用脑”。所以我们人类做事永远都是偏爱安逸的,偏爱容易的,偏爱熟悉的。举几个无数次困扰我,让我欲罢不能,却又无可奈何的例子吧。
偏爱安逸的
偏爱安逸,是我们绝大部分人无数次捶胸顿足,说着下次再也不这样了,但结果却依然我行我素的愧疚。
读高中那阵,我喜欢买点杂志,比如《高考季》《读者》《意林》《格言》等等,经常上晚自习的时候偷偷拿出来看。我跟自己说,一次只看一个故事,看完就学习,可是看完之后又忍不住,告诉自己再看一个,再看一个……结果整整一节晚自习就这样过去了,看着同学们又做了一套理综,心里好空虚。
上了大学,喜欢睡点懒觉,每天早上6:30的闹钟,醒了立马关掉闹钟继续睡,再闹再关,再闹再关。周末没课的时候,通常要绵到9点多,不是我不知道这个点该起来了,而是我的大脑被舒适区效应打败了。一旦舒适区占了上风,那些立的flag呀,那些说好的梦想呀,定的计划呀,闹钟呀,统统都消失了。心里还残存的只有一个念头——被窝里真舒服,再躺一会。
像是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打游戏的时候再打一把,绝对只打一把;刷电视剧的时候,再看一集,再看一集就睡;看小说的时候,再看一章,再看一章就去学习。结果呢?结果你懂得。
乐于安逸不仅体现在自制力,还体现在我们做事的喜好上。
比如,我喜欢看书,但是大多数时候看的都是些文艺类的书,可是这些东西几乎不怎么带来成长,正真让我成长的还是那些晦涩难啃的书。比如,我喜欢玩手机,但玩手机并不能带来成长,而那个我极其不情愿耐着寒冷码字的时候,我才在飞速成长。表弟在我家打王者农药,打了一上午,我说你先做30分钟的生物卷子了再打,迫于我的淫威就范了。不过我看他聚精会神做题的样子,比起打王者农药的时候帅多了。
我们一拖再拖,不厌其烦的沉浸在那些让我们感到舒适的东西上——游戏、被窝、视频、小说等等。但是你须知道这些东西都是不带来成长的,正真让你成长的其实是那些让你感到痛苦的事。
偏爱容易的
我们人做事总是会选择性的逃避困难,偏爱容易的东西。
高中那阵做练习题的时候就光挑容易的做,像是前面几个选择题,前面几个填空题,前面几个大题,而那些有着超大复杂量的题都是毫无犹豫的放弃。可那些简单题我早已经会了,做再多也无非是有限次的重复而已,但那些我从未掌握的大题,却从来不敢于去突破,所以后来我复读了。
最近在玩QQ飞车,最喜欢的赛道是中国城,因为它太简单了,特别讨厌11城、秋名山这样的弯道赛道。所以我的飞车技术一直都是个渣渣,没有任何的进步,后来邻居家的小屁孩语重心长的教育我说,蘭陵王,你要抽点时间去练习,去尝试高难度的飘移,去尝试高难度的赛道。好吧,在小屁孩的教育下,我的飞车技术就像是一个一直骑自行车的人,忽然换了辆哈雷摩托骑。
我看我表弟打王者农药的时候也跟我一样,永远都是那几个技巧,也不去尝试打打那些难于操作的英雄和走位,所以他的段位一直都在黄金,而我邻居家的小屁孩早就是王者了,什么英雄都能驾驭自如,各种风骚走位,但他每天还在尝试新的突破。
关于学习更是如此,过年这几天经常会有家长请教我,说孩子偏科严重怎么办?我问他们小孩为什么会偏科?他们的答案都是惊人的一致,说孩子觉得那科没兴趣,学着很枯燥、很难学。我笑笑,那能怎么办呢?
这是人天性的弱点,偏爱那些相对自己来说容易的东西,理科生害怕学英语,文科生害怕学数学,这个东西早已是一种常态了。要改变这个魔咒,只有一途——明白舒适区效应的原理,放下大脑的偏见,然后去尝试着一点一点的进步。
一直做容易的事叫重复,做比容易难一点点的事才叫成长。
偏爱熟悉的
因为我们人类还是原始人的时候,想要生存得格外小心才是,因为身边一不小心就会出现一头猛兽。这种生存本领遗传至今,我叫它不确定性原理,用人来话说就是偏爱熟悉的东西。
它体现在我们每天无数次的决策上,比如打游戏时喜欢熟悉的赛道和英雄,吃饭时喜欢熟悉的饭店,穿衣时喜欢固定的品位,学习时喜欢自己擅长的科目,买东西时喜欢固定的品牌。
写到这儿我想给大家安利一个东西,一种消费者心理,叫做品牌效应。比如买洗发水,如果你的心里已经住进了某个品牌,那你走进超市里去就不会再关注其他品牌。商家就是利用了你这个心理,然后花大价钱去打广告。其实你不知道的是,有很多不出名的牌子,价格更便宜,且品质也更好,但是败在了你的舒适区效应上。
再比如饭店,那些要排着很长的队去吃的店铺往往并不怎么好吃,反而是那些隐藏在角落的小饭馆有着人间至味。所以我建议大家在一家饭店吃久了,不妨换换口味,去去那些你从未去过的饭店,说不定会有惊喜哦。
如果你的穿衣风格一直都是那个样子,不妨学学电视剧里那些有气质的型男型女的穿扮,万一更好看呢;如果你一直用的是一个学习方法,不妨试试看新的学习方法,说不定会有新的突破哟;如果你一直在用同样的技术和战略打游戏,不妨去学学知名主播,尝试新的技术和战略打法,说不定你也可以成为大神呢?
在这儿,突然想和大家安利一下我个人对创新的理解——不断打破自己的舒适区,尝试新的小突破。
文章写到这儿,几乎要收尾了,最后我想和大家聊聊咸鱼这件事。我的周围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任何梦想,对生活也没有多大的期待,在大学里也不参加任何的活动,一天的任务就是睡睡懒觉,该上课的时候就带着一副躯体坐到最后排,晚上打游戏到凌晨……
你说“我这一生,就平平淡淡,健健康康的,然后找个合适的人就这样白头到老,有没有错?”也没有错,可你丫的就是活得没有激情,因为这个世界有太多精彩、太多美好的东西等着我们去体味。一直待在你的那个舒适区里,像是待在深不见底的井底的蛙,永远只能看到一个盆子大小的天空。
结语
最后送大家一句像是鸡汤,但我认为又不是鸡汤的鸡汤「一直待在舒适区内做事叫重复,偶尔做做痛苦的事才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