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情缘︱4000字家书点燃生命火种

2018年3月1日,几经周折,华中科技大学机械专业研一学生彭勇捐出了115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浮液,成为湖北省第33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全国第7132例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

从小富有爱心的彭勇,大一就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献血过程中,了解到有一些患者体内没有造血干细胞,就等于没有了血液中的造血种子。

没有造血种子,生命怎么会生根发芽?怎么会开花结果?彭勇暗下决心,要用“生命种子”传递爱心。于是,他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2017年10月,正在上课的彭勇接到了中华骨髓库电话,被告知他的造血干细胞与一个血液病患儿初配成功,征询他的意见,是否愿意捐献。彭勇没有任何犹豫,当即表示同意。

彭勇到市中心血站进行了高分辨配型血样采集,经过配型,获得成功。他感到非常欣喜,没想到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居然能在百万人中与他人配对上,真的能救人。

想到这个未曾谋面的孩子可以重新获得生的希望,彭勇坚定了当初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捐献的信念。之后,他进行了捐献前的体检,并将体检报告寄往中华骨髓库湖北管理中心。

然而,彭勇的捐献并不顺利。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父母视为明珠。因担心捐献会影响他的身体健康,父母并不同意儿子捐献。每次说到一半,爸爸就挂断电话回避,拒绝交流。

彭勇很矛盾,觉得自己很健康,捐献一点干细胞,就可以救治患者,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而且对自己的身体并没有影响。可是,怎样才能让家人支持自己的做法呢?

思考了很久,彭勇想到了一个既古老又有效的交流方式:书信。他觉得写信一方面能够把自己想说的说清楚,也能避免因面对面交流带有情绪导致过多负面的争执。

期末考试结束后,彭勇写下近4000字的家书,用微信发给爸爸。信中,不仅向父母科普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知识,告诉他们捐献并不会影响自己身体健康,还表达了自己希望救助一个小生命的决心。他说:“老爸,关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情,我郑重地告诉您我的决定,我是要捐的。我这个决定并不是头脑一时发热才做出来的。”

信的最后,彭勇对父母说:“有这样的捐献机会很难得。我从未想过拒绝或放弃。如果我拒绝了,那个病人还能等多久?是否能等到下一个配型者?”

这封长信终于打动了妈妈。

妈妈告诉彭勇:“那个患儿也是另一个母亲的儿子,你的骨髓能救活一条命,妈妈支持你。”但她心疼儿子,希望能多为儿子做点什么。

看到彭勇如此坚定,爸爸没同意但也不再反对。春节期间,彭勇回家,父子二人都没有主动提及此事。到亲威家串门时,爸爸问做外科医生的侄子捐髓是否可行,得到的答案与彭勇信上说的一样。爸爸没再说什么了,默许了儿子要做的事。

就这样,在红十字会相关人员见证下,彭勇在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意书》上签字。此后的一段时间,彭勇都在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做准备。

2018年2月,返校后,彭勇立即到武汉儿童医院打动员剂。3月1日,经过4个小时的采集,彭勇捐出115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浮液,“生命种子”将回输入身患血液病患儿体内。

被问到当初为什么会做这个决定,彭勇淡淡地说:“中华骨髓库里虽然志愿者众多,但与患者配型成功的却寥寥无几,绝大多数捐献骨髓造血干细胞志愿者连与患者配型的机会都很难遇到,自己既然有这个机会就应该去做。如果有下一次,我还将义不容辞地捐献。”

作者简介:梁水源,笔名:引水思源、原水、水刃木、随源等。曾经:当过农民种过地,摆过地摊受过气;上过大山养过鸡,下过大海捕过鱼;上过战场杀过敌,解甲归田靠教育。文字散见于《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知识窗》《意林》《格言》《辽宁青年》《高考季》《花开不败》》《思维与智慧》《特别关注》《环球人物》《求学》《当代青年》《百家讲坛》《文史博览》《智富时代》《青州文学》《厦门工人》《职业》《至爱》《少年月刊》《博爱》《启迪与智慧》《文苑春秋》《善者》《阅读》《农民日报》《中国审计报》《中国石油报》《厦门日报》《东南早报》《中国老年报》《老年康乐报》《家庭百科报》……公开发表超过50万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