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小青龙汤治疗泄泻、自汗不止
小青龙汤方出《伤寒论》,是治疗风寒外束,痰饮内停之咳喘之良方,早已为临床实践证实。近年来,笔者援用此方治疗其它内科疾病,亦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举医案两则,供同道们参考。
泄泻
李某,男,50岁,1985年3月6日初诊。自诉昨晚起腹泻,至今晨已七次,泻物如水下注,无臭秽,腹中雷鸣,脐周隐痛,微恶风,头晕,泛恶,小便量少、色清,舌苔薄白,脉弦细。
肺与大肠相表里,此属风寒犯肺导致大肠传导失司之证。治拟温肺散寒,以复大肠传导之职,小青龙汤主之。
处方:麻黄、干姜、五味子各7克,桂枝、法半夏各10克,白芍12克,细辛、甘草各5克,一剂。药后微汗出,风寒去,泻止而愈。
按:本案辨证从肺与大肠相表里考虑,风寒闭肺,肺气不宣,则下迫大肠,使其传导失职,且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液不走膀胱,而偏渗大肠,故见大便下注如水。治拟小青龙汤温肺散寒,使风寒去,肺主治节有数,大肠传导复职,则泄泻自止。此亦下病上取之例也。
汗证
吴某,女,49岁,1986年9月18日初诊。患者自汗已三年,不分冬夏,稍动则汗出浸衣,甚以为苦,医作表卫不固,迭进益气固表药,乏效。诊得患者汗出清冷,背心部常有恶寒感,头晕,乏力,口中和,胃纳一般,二便自调,舌苔薄白滑,脉沉弦。证属饮邪阻肺,治节失职,汗孔开合失司。治拟温肺化饮,小青龙汤加味。
处方:麻黄、细辛各3克,桂枝8克,白芍12克,干姜、五味子各7克,甘草5克,麻黄根、法半夏各10克。服二剂,汗出明显减少,再进二剂,自汗止。续嘱玉屏风散,以善其后。
按:自汗多属表卫阳气不足,但本例患者久服益气固表之剂不效。因思肺主皮毛,汗出不时,乃腠理开阖不利,今肺有饮邪内阻,治节失职,不主宣发,致汗孔开阖失常,故汗出浸衣。予小青龙汤温肺化饮,以绝病根;加麻黄根一味,不仅收敛止汗,而且与麻黄相配,一开一阖,能使腠理开阖复常。由于辨证用药对头,多年痼疾,竟获痊愈。
来源:《新中医》1987年第11期,作者:张育清
妙用大青龙汤,十年腹泻一剂愈
作者/吴清林
近日治疗一慢性腹泻长达十余年的患者,一剂大青龙汤下肚即解决困扰患者多年的顽疾,深感经方之神奇,中医之魅力,中医疗效慢的谬论也不攻自破。特整理记录如下,以飨读者:
周某某,男,56岁,安庆市枞阳人。入院时间:2019年5月22日。
主诉:慢性腹泻十余年,加重一月。
现病史:患者十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大便一日4-5次(从早晨5点开始,无明显规律性),泻下急迫,大便稀,无黑便及黏液脓血便,无腹痛、里急后重,3年前行胃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经多方中西药物治疗无明显疗效。曾服8盒四神丸无效,百余剂健脾补肾中药亦无效。一个月前上述症状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治,门诊拟“慢性腹泻”收入住院。
刻下:双眼睑浮肿,头颈项背及腰腿疼痛,畏寒,易疲劳乏力,偶有困重感,小便清长,纳可,多眠睡,平素身体健硕,无其他特殊不适。
舌脉:舌红润苔薄黄,脉弦滑有力。
辨证:太阳病大青龙汤证。
处方:麻黄18g,桂枝6g,炙甘草6g,苦杏仁10g,生姜6g,大枣10g,石膏30g 三剂,水煎服,一日二次。
当日即嘱患者服药后可能会出汗,中午服药,下午患者来问怎么没有出汗,回复患者只是有可能,并不一定会出汗。第二日晨8点查房见患者,患者说今天早上没拉,不知道下午怎样,嘱继续服药并观察。
次日查房,患者诉未再出现腹泻,吃了那么多药从来没有如此明显的效果。我也甚为惊讶,十多年的腹泻,久治不愈,仅吃了一付中药后居然就不拉了,实属意外,于是嘱患者服完余药并观察几天再说。此后几天我也不确定停药是否会再次出现腹泻,然观察之后却安然无恙,诸症皆失,一切正常!
另,住院期间三大常规、肝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肿瘤标志物、胃肠镜等相关检查俱正常。出院时患者甚是欢喜,主动索方带药,赠酒示谢。余曰方随证变,不可随意服用!
按:
大青龙汤一方出自《伤寒论》,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生姜、大枣、石膏七味药物组成,为“外有风寒、内有郁热”之表里俱实证而设,有解表清里之功。
关于该方的仲景原文:《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此案乍一看确实很像脾肾阳虚证:慢性腹泻,双眼睑浮肿,畏寒,易疲劳乏力,偶有困重感,小便清长,多眠睡皆是脾肾阳虚、阳虚水乏之象,然而脉不沉反弦滑有力,且久服健脾补肾温阳之药无效,定非脾肾阳虚所能解释,也非四神丸之五更泻。考虑患者头颈项背及腰腿疼痛、畏寒乃表证未解,易疲劳乏力、偶有困重感、多眠睡乃水气所致,平素又无汗出恶风,舌脉又恰无少阴证,何不予大青龙汤发之,药后果不其然,效如桴鼓。
作者/吴清林。转自中医书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