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实际上有四个国家,为何罗贯中只写三国,那四国有何秘密
东汉末年实际上有四个国家,为何罗贯中只写三国,那四国有何秘密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世间自此分为三国,由此那个时代也被称之为“三国时代”。但实际上在那时候还有第四个完整建制的国家,那就是占据着北方的燕国公孙氏。
从公元189年开始,公孙度便开始在辽东开始了经营。后来又经历了三代人的不断耕耘扩张,在此地深耕盘踞,一直以来都独立掌握着辽东的军事、政治以及外交。虽说表面上顺从曹魏,但实际上他们的规格已经完全是符合一个独立王国的各项标准。
因此,东汉末年本也应该称之为四国。但是不论是陈寿撰写的正史《三国志》,还是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都没有给予辽东燕国应有的地位,而是直接忽略了他,仿佛这个国家从未存在过。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个国家的背后难道有什么秘密吗?
其实事情还是与公孙度退出得太早有关。初平元年(190),公孙度由徐荣推荐,成为了辽东太守。由于辽东地处偏僻,在当时没有什么生产力。又与“夷狄”接壤,环境恶劣。因此,也没有什么人愿意将目光投向辽东。但这次的公孙度便有雄心壮志,对其亲信透露过:
“汉祚将绝,当与诸卿图王尔。”
而正打得不可开交的中原地区,没有什么人会注意到这块荒僻之地。且公孙度在当时也没有怎么掺和过中原地区的争斗,顺理成章的,他就被大家忽略了。等到中原地区的霸主回过神来时,辽东地区已经被公孙度治理的吏治清明,军备严实,风生水起了。根据《三国志:公孙度传》记载:
“先时,属国公孙昭守襄平令,召度子康为伍长。度到官,收昭,笞杀于襄平市。郡中名豪大姓田韶等宿遇无恩,皆以法诛,所夷灭百馀家,郡中震栗。东伐高句骊,西击乌丸,威行海外。”
于是曹魏政权顺理成章的就关注起了这个偏僻的政权,并想将其纳入麾下。而公孙度也比较识时务,主动依附魏国。曹操为笼络公孙度,还曾表奏其为“威武将军”等。可这样的依附,其实也就是表面而已。
公元200年的官渡大战发生时,曹操想要拉拢公孙度为其所用。但被公孙度直接拒绝,他想的是坐山观虎斗。等曹袁双方两败俱伤之后,趁机进军中原。但不幸的是,他在公元204年便去世了,还未来得及展开自己的宏图野心。
而在其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公孙康继承了他的爵位。公孙康在其父亲的基础上,继续巩固了公孙氏“辽东霸主”地位。并一度带兵前往高句丽攻陷了其首都,令周围夷族“九夷宾服”。公孙康已经能够直接指挥他们的军队了。
但是在公孙康也去世之后,公孙康之子公孙渊血气方刚。登基之后,在公元237年直接自立为王。坐下便惹恼了准备造反的司马懿,燕国政权真正成立不到一年,便销声匿迹。
其实若是公孙渊愿意在蛰伏,之后的成就不定比司马氏低。但可惜的是,偏要建国,变成了被打死的出头椽子。但由此我们也就知道了,为何正史与小说都只是对燕国政权一笔带过的原因。不过就是因为它太短了。
但是短的只是燕国政权,公孙家族在辽东地区保持了近五十多年的独立,也维持了五十多年的辽东和平。若是将其的经营时间也算上的话,50年的时间与位数相比也是毫不逊色。至于最早的主公公孙度,也是一个堪比曹刘孙的乱世枭雄。
本文由惯读史今原创撰写,感谢你的关注,带您一起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