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研究|关于油画基础教学中的造型问题探讨

摘要:造型问题是美术教学当中的根本问题,画家创作要经过选择、整理与归纳的完整思想过程,暗含意识的流动,驱动画家行动,每次行动之后的画面效果可能都不是画家自己所想要的,这样的一个反复的否定与被否定的过程,就促使画家进行不断的革新与探索,认识的瓶颈往往是由于认识世界的能力,而将意识的形象思维模式转化为艺术作品形式,是一个无止境的尝试。

关键词: 油画; 基础教学; 造型问题

基础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形体与色彩问题,本文单就形体作为探讨的内容,造型问题也是当前美术教学过程中的首先面临的问题。纵观以油画为主体在西方绘画演进史,形体始终是艺术家探索的主要内容,而色彩则是作为一种相对次要的地位伴随形体的左右,只是到了现代,二者作为艺术创作两个方面,被不同的理论家和画家侧重。造型艺术是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借助不同的媒介与方法创造形象的艺术,即艺术家对自然的客观物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个再创造的过程就是艺术作品的诞生过程。如何对形体的再创造是我国当前艺术高等院校基础美术教学当中最为基础而重要的一环,本文试就如何处理形体造型方面作系统的论述。

王忠齐浪漫主义油画作品欣赏

一、造型的问题

对待造型问题要区分两个界面,其一,“物”的状态; 其二,“我”的状态。“物”是客观的自然之物,不会随着人的意志而发生转移。“我”的状态是创作者的主观意识状态,“我”的状态以“物”的状态为力行根本。基础造型不主张凭空捏造艺术形象,而是以“我”对自然界所呈现的客观状态( 即“物”的状态) 转换为艺术状态,转换的本意并非停留于对形象表面的模仿上,核心是能够表现出画家对事物内在本质所呈现出的审美感受,即注重艺术作品内在美的表现为标准。考察形体造型不是静止的,它是一个运动的全过程。艺术家用具体的形而下的技法状态,以对造型过程中的构图、整理、归纳等方法来解决。

王忠齐浪漫主义油画作品欣赏

构图与构思二者不可等同。构思是对创作内容的一种假设,构图明显进入实施阶段。构图前的准备工作就是艺术构思的开始,它虽然是画家行为的第一步,但不是艺术创作的第一步。自然物象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不可能被画家尽收画底,因此必须要有一个筛选与归纳,选择最能表达物象本体的东西,经过对物象的组织、酝酿与经营。构图是存留在技巧方面的对素材选取存留的体现,它是外在的、表面的,其运作的脉络是对艺术本质的体现与捕捉。我国的高等艺术院校教学为了教学的方便往往会采取人为的“布景”手段,以尽量还原对象的原生状态。这种相对稳定的方法虽然便于创作,但是却淡化了创作前的构思环节,这需要向学生讲明构思的过程,以免进入另一个误区。

王忠齐浪漫主义油画作品欣赏

选取题材要坚持“入画原则”。“入画原则”是源于人类群体对事物认识所具有的审美体验这一共性特征,这是一种高层面的精神愉悦,画家最容易察觉这一拨动心弦的“美”,将这种“美”固定于画面并成为永恒。对“美”的追求是画家的基本价值取向。画家在选取绘画对象时,因人的性格、于画面并成为永恒。对“美”的追求是画家的基本价值取向。画家在选取绘画对象时,因人的性格、认识高度、审美情趣不同而有所差异。“入画原则”体现了“美”的特征,经过画家的权衡所想要实现的可行性分析。以“入画原则”为标准,选择符合人类对美的共性特征的素材来表现的方法,这种方法能给人以美的启示,具有创造性的有意识的自觉状态,“入画原则” 体现了画家对生活认识的高度。

油画作品欣赏

二、造型整体观察

形体的观察是发现“物”的存在状态的一般特性。对此要作仔细地分析与归纳,有哪些部分可以被画家捕捉? 哪些部分是难以或者根本无法捕捉? 是一个能动的再发现过程。对形体的观察并非面面俱到为上策,将所见的每一个局部细节毫发无损的再现,事实上这样做起来很费力气而且也是没有止境的,即使这样做了也往往会让人感觉有画蛇添足之嫌,将对物象的观察放置于相对的概念之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作用由此显现。

王忠齐浪漫主义油画作品欣赏

观察是感受的前提,感受要通过观察这个直观的过程作基础,整体观察是一种带有艺术家个人审美观点的经验。自然的形体具有很多表面现象,以至于给我们造成很多的视觉假象,给形体的塑造带来很大障碍,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整体与局部正确的关系方能合理对待这种繁杂现象。在画家观察过程中,有两个注意事项。一是要树立牢固的整体意识,尊重自然规律,不可简单地再现所看的全部内容; 二是发挥画家的主观能动性,按照艺术规律对物象进行提炼、夸张、变形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这一过程是运动的造型时态变化,将能够体现艺术本质的部分找出来,或者能够加强这一特征,而对一些琐碎的细节、远离和破坏艺术本质的那一部分就要减弱乃至忽略不计。局部服务于整体,整体的营造又离不开局部的处理,产生的艺术效果也会不同,是乘法不是加法,符合整体意识的局部关系远远超越琐碎的局部关系之和。

油画作品欣赏

培养学生的造型过程中的整体观察意识,任何形体都具有两种潜在的可能,一种是破坏艺术表现力和美感表达的局部; 另一种是有益于艺术表现的局部。因此,对物象的观察就是一个宏观整体的视角对待局部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对教学当中,取舍与夸张变形是有一个尺度,说到底,就是以能够符合艺术表现对象的真实所在为尺度来权衡观察对象。“谨小失而貌”一语恰当地说明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三、造型的局部观察

以人像写生为例,人物头部的骨骼、肌肉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规律性的认识就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存在,属于共性特征。但人与人之间的形体特征又是可以区分、不尽相同,人物形象存在特殊性。

王忠齐浪漫主义油画作品欣赏

探讨形体的特殊性要避免两个极端: 不可以过于概念化; 也不可过于对象化。摆脱概念化,首先要放弃模仿,对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认识进行反思。在学生造型能力训练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擅长于背景头像,不管画什么对象往往都是一副面孔,入学前的高考训练依靠背记结构解剖规律要点的方法,其弊端暴露无遗,必须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对深入观察对象的能力弱、意识不强的学生要着力扭转。另外一种是过于的对象化,模仿是艺术作品产生的必由之路,但是模仿的对象却是有着差异,如果创作之前舍弃构思,舍弃整体与局部关系,舍弃入画原则,一味地追踪物象的表象特征,是对艺术的简单化认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长期以来的训练方法不当造成的,眼睛的视点很聚焦,如同显微镜一样在形态上反复观察,放大了局部认识,同时也削弱了形象的整体的观察意识,很容易陷入过于局部刻画的陷阱。

世界名画欣赏

在教学当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作品画得很认真,刻画精微,这种方法作为一种尝试可以进行,但是在基础教学当中要慎重对待,诸多细节的并置让人眼花缭乱,处处精彩,因为过多的局部描绘而显得繁杂无序而刻板,必然会削弱艺术表现的主体内涵。也可以理解为机械的模仿造成的思维惯性延续,表面形体质感的再现由于过度的清晰明了而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如同嚼蜡。过度的写实作品往往震撼力停留在作品之外,不在作品的内容本身,可见,概念化和对象化这两种方法要慎行。罗马尼亚画家巴巴的肖像作品就很有代表性,对面部和衣纹的处理进行了合理的概括与提炼,手的表情自然而有效地配合了画面的人物精神世界,对人物性格表现可谓震撼人心,赋予画面以灵魂,作者堪称绘画人物心灵的捕手。

四、造型整理与归纳

造型整理与归纳,不同于造型构思,它是整个造型处理方法的后期调整阶段,将已经画成的、处理过的画面形象进行深度加工,是一种相对理性的有意识的行为。造型整理必须对初步完成的作品重新组织、调整画面,如造型与色彩的统一、造型与画面精神的统一作为衡量的形体的基本标准。造型整理与造型归纳几乎同步进行,但是造型整理是理出头绪,应该是意识思维的清晰动向,可以进行造型比较、造型类比等; 造型整理是造型归纳的前期准备,造型归纳则是建立在造型整理的基础之上的增减,造型整理先于造型归纳,整理的结果是归纳的材料,归纳的结果是对象艺术本质的外在表露。归纳是减法,其目的是少而简,以一当十,以少胜多,艺术内在的本体价值则因此而逐渐明确、清晰突显。可见,造型整理与造型归纳是造型的手段。造型整理与归纳是在围绕事物内在真实的、画家主观意识的集中体现,是人的一种美认识的升华,它借助于表象的形式来展现画家深邃的思想。

中国名家油画艺术欣赏

绘画的造型过程是一个合唱团,要积极调动画面的形式上( 如色彩、笔触、点线面等一切可言说的画面形象) 的一切因素来为中心思想服务,观众欣赏的过程如同听到了美妙的和声,给人以崇高的美的享受,画家是根据自己编写的自然物象的“乐谱” 指挥了这场演出。#美术研究#

总之,造型问题是美术教学当中的根本问题,画家创作要经过选择、整理与归纳的完整思想过程,暗含意识的流动,驱动画家行动,每次行动之后的画面效果可能都不是画家自己所想要的,这样的一个反复的否定与被否定的过程,就促使画家进行不断的革新与探索,认识的瓶颈往往是由于认识世界的能力,而将意识的形象思维模式转化为艺术作品形式,是一个无止境的尝试。作者:王月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