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与菇对话”

再说“与菇对话”

导读:听懂菇的话,了解菇的要求,是种菇的不二法门!关注“不大不小菇”,学习的不光是食用菌技术,还有食用菌产业高屋建瓴的思维。
2016/02/16
“与菇对话”是福建农林大学黄毅老师提出来的一个说法,这个说法提出来好久了,黄老师在很多场合也做出了非常详尽的解释,但是,到现在为止,在与菇对话这个问题上,仍旧有许多朋友不是非常明了黄老师的意思。在春节期间,和兔子兄弟闲聊谈到菇事的时候,他讲出了一个与菇对话的新提法。
为了向黄老师在业界的贡献表达敬意,也顺便给黄老师拜个晚年,在旧历新年的第二篇文章里,我们再度谈谈黄老师的旧命题:与菇对话!
与菇对话,不是与人对话,没有什么商量余地,更没有妥协,是你要听菇的话,是按照菇的要求去做,而不是你按照你的想法把菇当执行者,菇,是有它的脾性的,他不会听你的话,也听不懂你的话,如果你说你的,它长它的,就不会有一个和谐的结果。
与菇对话的核心,是了解菇的特性,这里面,了解的层次很重要,有些人了解了基本的操作框架,就觉得自己会了,这种层面纯粹是外行,但许多官员,特别是管农业和食用菌这一块的官员,常常就有这种感觉。不幸的是,我的上级基本上就是这种货!
但即使是生产者,了解的层次至少有三个级别,第一个层次是菌类特性,这个很粗略了,但也很重要。第二个层次是菇种特性,这是成功的基础,但也有很多人不那么了解,有些人进入新菇种生产时,老是还会用原来菇种的一些概念,这个就是很典型的对菇种特性了解不够。第三个层次是了解品种特性,了解品种特性的重要性在于把菇种好,即不仅可以保证产量和成功,还能保证品质的最佳。
菇的特性是它的自然属性,是基因决定的,别指望人为可以改变这个东西,当然育种勉强算是一种改变,但也只是把某些本来就有的特点集中化,而不是制造新的基因。转基因的基因也得来自自然而非人为设计。
所以,与菇对话别弄成给菇下命令,菇虽然弱小,但很有风骨,不给出它需要的全部条件,其他再好也不会出好菇。
但这种认识却没能让所有业者理解,因此,拒绝学习,拒绝理论的大有人在,实用主义泛滥。有些朋友没遇到的问题就不关心,殊不知,绊倒你的往往就是你没遇到过的问题,出过的问题即使有了某些善后,不知道原理也无法杜绝问题的再现。有些朋友谈原理的文章不看,我很难理解这类朋友的想法,没有原理基础,你凭什么了解菇的特性,又如何做到针对菇的要求去处理问题呢?
没有理解原理的所谓理解菇的特性,相当于猜想,基于猜想的做法,就等同于给菇下命令。至于把上述三个层次颠倒的情况,则是空中楼阁,是经不起变通的,包括使用免割袋拒绝改用保水剂的,也是对菇种特性了解不够。不了解菇种特性,也不足以保障生产的正常。
所以,今天说这个“与菇对话”,就是谈一个菌业从业的基本心态,是说通过“对话”了解菇,而不是通过“对话”去改变菇,这是“对话”应有的原则和心态。而因为这种对话需要很多知识去充当“翻译”的角色,这就要求懂得更多的相关知识,否则“与菇对话”就不过是鸡同鸭讲,毫无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