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明清军队为何要放弃防御力更强的铠甲,去选择棉甲?

铠甲的变化主要还是在明朝后期开始的,早期的北方明军,因防备蒙古人,其金属铠甲的装备率还是挺高的。

不管是之前的蒙古人还是后来的女真,这些政权长期使用的主力武器是弓箭加长刀,属于典型的传统冷兵器。为了防御弓箭,北线明军备甲率很高。

边军即明朝长城防线的军队,根据记载可以看出,明朝北线军队的甲胄是锁子甲搭配札甲的复合型重甲,主要防御刀箭。

“各边军士役战,身荷锁甲、臂遮等具,共重四十五斤。”

只是由于小冰河时期带来的环境变化,天气转寒,以及火器的发展,金属铠甲已经失去了其优势。所以棉甲逐渐登上历史舞台。

所以总结下来,具体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棉甲更方便

铠甲的作用就是保护士兵的身体不受伤害,所以无论是怎样材质的铠甲,它都是以防御力来衡量优劣的。自明朝中期以后,战争的形势因为火药的出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相关记载,明朝时期的火器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各种杀伤力巨大的器械也被制造了出来。

盔甲无非就是一个防护力,追求的是刀剑无伤,但是金属铠甲对于杀伤力更强的火器却无能为力,在这种大背景之下,棉甲和金属铠甲对士兵的防护能力其实差不多,所以制作成本更低的棉甲也很快普及了起来。并且棉甲的保暖效果好,很适合北方环境作战,不像欧洲当时流行的纯铁甲,看起来威风凛凛,但是相当笨重,无法下马肉搏,遇到寒冷天气穿起来更是受罪。而且棉甲即便在中国南方地区,也不会像铁甲那样极易生锈腐烂,穿戴起来也比铁甲方便很多。

第二,棉甲更实用

明清时期的棉甲并不是我们理解的棉花甲胄,这种铠甲也是有一套科学的制作流程的。

棉甲的内部有二层厚厚的棉布(把数斤棉花放进模具,泡水后反复用模具压薄,太阳晒也不蓬松为止,然后缝成薄片),这两层面部之间会铺上一层薄薄的铁片,最外层会盖上一层装饰布料。除了这些基础结构以外,为了将铁片和棉布完全固定在一起,棉甲的表面还会有很多的甲钉,这个不是用来防御的,而是用来固定里面铁片辅助防御的。经过标准的制作流程以后,一套棉甲就算完成了。

“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鬒不烂,鸟铳不能大伤。”——《涌幢小品》

由于是棉花压实一层层缝制起来的,所以保暖性很好,又不需要像重甲那样量身定做,所以可以大批量生产,重量还轻,对前期杀伤力没那么大的火器还有一定防护力,弓弩也能防,可能不像插个钢板那样好用,至少可以让箭头进去的不深。

由于棉甲抛开了大量的钢铁材料,所以它的质量也降低了很多,明朝时期的钢铁铠甲大约在三十斤左右,而棉甲只不过在十斤以内,所以士兵在穿着棉甲的时候也更有战斗力。

再者是棉甲还有很好的保暖效果,士兵作战时期并不能确定是什么作战环境,如果在冬天进行作战,钢铁盔甲会将士兵的温度一点点“吸收”,士兵的运动也会受到影响。而棉甲有着很好的保暖效果,即使在寒冷的天气也能给士兵很好的防护。

最后是防御等级,棉甲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防御力,而且等到它浸满了水分以后,其防御力又会有很大程度的增加,危力弱的火枪都不能穿透它们,强弓硬弩的威力也会被减弱大半,所以士兵们对这款铠甲还是非常满意的。

这些都在当年万历三大征中的朝鲜之役中得到了检验,当时日本方面装备有大量的火绳枪。且朝鲜地处辽东苦寒之地,环境恶劣。棉甲带来的御寒和防护效果远比金属盔甲要好。于是其逐渐成为了明军的主要防护装备。

第三,棉甲更便宜。

古代的冶铁技术并不够发达,打造一副钢铁甲胄所花费的银子自然比棉甲高出很多。而恰好在明朝,棉花已经非常的普及,种植开始规模化,当时中原地区的棉花种植已经形成了一个标准的流程,国家每年都会出产大量的棉花。再加上棉甲的制作过程相对简单,所以这种铠甲很快就被装备到了正规军队之中。

综上所述,棉甲虽然在防御力方面稍微弱于金属盔甲,但是结合时代背景考虑,棉甲的突出优势足以掩盖它防御方面的微小劣势,所以这个时期的军队才会大规模装备棉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