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晒晒‖笨狗是不能扎狼狗势的
(一)
城里有钱的阔太太去喝早茶,见朋友,总要牵只小狗。这只小狗,一般是卷毛,娇小玲珑,穿着花衣裳,走着碎步。跑前跃后的,很是招人心疼。
这不是一只普通的狗,它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虽然它只有小学文化,有时候吃火腿,喝豆浆。甚至读书看报,汪汪几声,发表一下阅读心得。但是它发出了时尚,潮流的叫声,是可以赢得一帮人的赞美,跟随的。山村的狗,如果也这样叫,那就是模仿,是哀嚎了,不是招来骂声,就是挨砖头。
因为它在城里人的眼里是笨狗子,瓷锤子。这就像北京人看山顶洞人,一线城市看二线城市人,眼里流露出的是鄙夷的,耻笑的念头。比如人家把喝水,叫“喝肺”,把说一句话,叫“舍一句话”。细想一下,都是说了一个意思,“自己是正宗的西安人”。
(二)
笨狗子是吃剩饭,啃骨头长大的。低矮,尾巴长长的,嘴头圆圆的。适合于看家护院,躲在篱笆墙后提醒主人,来客人了,来小偷了。它和城里的狗,功能是不一样的。它的地域特征很明显,让人一眼就看出是乡下来的。
“笨狗们”是羡慕城里人的。他要模仿。城市人唱《冬天里的一把火》,他也唱。人家跳迪斯科,耳朵戴大耳环,打耳钉,他也带。人家留了个䦆把头——前面削短,后面留长,穿了灯笼裤子。他也不落人后。
回到了乡村,嘴边也叼上了过滤嘴烟,能边说话,边上下移动,烟头却不掉落下来。能打一套太极拳,脸不红气不喘了。有个女的,家里人问,你在城市干啥工作呢?说是在肉联厂工作的。后来大家才知道,她是干那个的。
他们通过包装,摆谱,表面光鲜亮丽了,以为混成了人上人。但是,你的裤衩子是粗布的,你的身上是沾了泥土味的。你狭隘的农民思想,比如挣了大钱的第一步,就是修门楼,翻盖祖坟,或者买一条领带,开屎壳郎车的做法,却根深蒂固,没办法改变。
(三)
回到文学这个话题。
如果拿作家的名头来打比方,那么,贾平凹,莫言,余华之流就是一条条狼狗了。其余不出名的,或者正在努力码字的文学爱好者们就是笨狗。狼狗在前面领队,笨狗在后面跟随。笨狗是不能扎狼狗架势的。偏偏有些朋友忘记了写作的初衷,忘记了自己姓甚名谁。以为能写一篇作文,报纸上发几块豆腐块,种了一溜玉米地,头上就有光环了。言必谁谁是他的老师,谁谁又写的狗屁不通。似乎自己是一代大侠,可以一剑飘飘了。
在我从十六七岁开始阅读,有了当作家的梦想后,一步步混进了现在的这个“文学圈”,读了许多人的文字,看了许多的评论,归纳起来有三点:
一:无病呻吟者多。比如写母亲,写来写去,就是母亲是一个勤劳的,艰苦朴素的人。是全天下最可爱的人。然后列举二三事。我看了,不但不感动,反而感到可悲。中国女人有好多喜怒哀乐的事去写,为啥如此千篇一律呢?前苏联那个老头高尔基写自己的祖母,刻薄,唠叨,令人讨厌。但是,大家看了却觉得真实,可信,给人印象很深。我们中国人写的母亲,都是好上加好,英雄的,三八红旗手那样的。
在我看来,这不是有屁就放,而是典型的无病呻吟!
二:写无趣的文字多。
比如有个朋友,今天写一篇“燕子”,明天写“一棵柳树”。如果写燕子如何哺乳,或者筑巢等大家不知道的事,让你敏锐的观察到了,也可以。可惜,写的全是很普通的事。与其这样,还不如去会会美丽可爱的度娘。
三:个人简介比文章长,名气冲天的样子。
文字不到一千字,简介竟然一千五百字。而且,这奖那奖一大堆,就差诺贝尔文学奖没拿了。当然,你是名家,也可能一时三刻介绍不完的。看了对方的文字,十句话中就有三个错别字,有点令人呕吐的感觉。所以,那些上了啥《英国大百科辞典》之类的话,就别再忽悠人了。
还有不知天高地厚的文学爱好者发号施令,给啥作协开讲座,讲啥写作技巧一二三的,都非常好笑。至于像某些小文人今天坐飞机海底捞,明日凯旋门旁留影之类的摆谱,我看了就想笑。我认识了你这样的大款文友,不错,不错。
(四)
多数人写文字无非是如鲠在喉,想吐出来,想释放一下自己的压力。这话没错。毕竟,每一个人的经历都不一样,生活需要真实的记录,需要愉悦,疗伤。
但是,千万别扎势,当“装夸鬼”。一个农民种地,一亩地只能收获五百斤麦子,你就是说收了一千斤,虚荣心满足了,饿肚子的还是你自己。
猎人改善笨狗的办法是断尾,给狗喂蜂,蝎子,让它吃生的肉。然后,和狼一次次决斗,从而生出无限的捕猎技能来。
这里,就讲到了学习别人的长处,“断尾,去势”,以此来弥补自己营养不足等问题。
商洛作家流涛在他的散文集后记里写道:“在文学这个圈子里充其量(我)只是一个狗娃,但我坚信,只有社会大气候好,能容得下小狗叽咛,小狗们叫着吠着,总有一天也会长大。”
他这样鼓励自己,我也如此相信。
丹凤晒晒:陕西商洛人,70后,网络写手。
晒丹凤,你也可以秀
文学顾问:孙见喜 木南 东篱 丹竹
诵读顾问:海俊
主编:丹凤晒晒
责编:方子蝶 张芬哲 白月光 曹苌茳
校对:邻家小妹 七月未笺
自媒体支持:榴莲方子蝶 无言年华
温暖相见 家在商洛
大乾州 新新文学
力荐悦读 松风阁语
陕西文谭 往事余味
棣花古镇乡土文化研究院
平台往期作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