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 提高“风险链”意识,深化“韧性治理”思维,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安全运行,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发展大局,既是最基本的民生,更是最重要的公共产品之一。提升安全治理效能,必须把“统筹发展和安全”理念贯穿到工作全过程,着力解决安全运行与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突出问题,不断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体制机制,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确保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安全治理对象:注重防范“风险链”
“风险链”能呈现各种风险的先后触发、联动关系,也能显示各种风险的触发与联动条件。经济社会运行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等不断汇集并迅速扩散。随着人口和产业加快聚集,高层和超高层建筑高度密集,交通承载量接近甚至超过负荷,经济社会运行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日益复杂化和高风险化。伴随着风险交织叠加,安全事故的链式效应增强,必须提高“风险链”辨识和预警能力。
防风险要以科学的“断链”战略斩断不同领域安全问题的连锁反应,从事后应急处置转变为事前风险管控。经济社会安全运行不是单一而是系统的,防风险要注重防范“风险链”。基于“风险链”,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从源头治理、综合规划、过程监管、夯实基层基础等方面,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制度建设,创新监管方式,提升应对风险因素的修复能力。要全覆盖、无盲区、无遗漏地开展风险辨识活动,通过评估按照不同级别确立风险等级,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各领域中的风险列出风险清单,有一张全方位的“风险管控图”,并以最严的标准、最严的要求、最严的措施提高隐患治理能力。
从以事故为中心转变为以风险为中心。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最大的风险是认识不到风险。如果安全规划与安全设施存在不协调或缺乏有效衔接,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就会累积存量风险,只要风险得不到有效管控或管控失效就会产生隐患。如果隐患不排除,当硬环境和制度软环境的风险叠加,并耦合人的危险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时,极易诱发蝴蝶效应,导致安全事故及衍生灾害,给人民生命安全带来威胁,甚至造成社会恐慌与不安定。以事故为中心的安全管理,更多是防止事故重复性发生,而以风险为中心的治理,更有利于避免事故的发生。
安全治理主体:形成复合协同机制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逻辑和服务型政府的行动逻辑下,安全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底线,也是新时代衡量安全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尺。随着我国现代化社会建设进程加快,经济社会运行系统日益复杂,运行中高度依赖的组成要素正以无法预计的方式和速度影响着系统,并给安全带来更高的复杂性和更大的不确定性,必须避免风险传导叠加升级形成复杂的风险综合体。
安全保障应彼此联动共同响应,从粗放型管理转变为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精细化治理。安全治理不是单一行为而是整体联动的,不同行为主体之间通过协同以发挥系统功能的放大与优化作用。无论是社会安定,还是经济发展,或是生态保护,都要防止风险的合流效应、叠加效应。对不同领域的安全风险治理需要跨部门、跨层级、跨社会的协同应对,形成覆盖风险传导路径的复合治理机制,以更好发挥整体功能。要从经济社会运行安全面临的各种风险因素出发,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管理中,对治理各个工作环节实施信息化指挥、网格化管理、精量化定责、精准化操作,以谋求构建不同领域安全于一体的安全体系,应对当下各类错综复杂的安全挑战。
从政府一元的行政管理转变为政府、企业、公众多元的社会共治。作为承灾体的整个社会,是人和物的集合体。在应对安全挑战时,不仅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之间的高效合作,也需要全社会的整合和动员,将其从被动承灾变为主动防灾。要通过构建系统的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编织科学严密的安全管理防控网,建构高效的安全应急处置系统,培育全面有效的安全多元治理体系以及筑牢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防线。要提升经济社会安全运行水平和安全能级,推动政府、社会组织及公众等治理主体对基础设施日常运转、公共事业正常运行、公共空间安全预防实施有效治理,避免在复杂的风险治理过程中出现不协调、降效率的现象,确保协调协作和合力施治。
安全治理过程:增强韧性建设
安全治理效能是多元治理主体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对特定的治理客体加以合理化调控,使其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动态过程。作为一种前瞻性的安全治理范式,韧性正逐步成为未来防范与化解安全风险的逻辑出发点。通过不断提升的功能韧性、过程韧性、系统韧性,更好地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和不确定因素。
“韧性”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条路径,还是一个目标。韧性的核心要素是具有维持状态及恢复原状的能力。基于抗干扰和有恢复能力,重心在增强适应性,意味着保障安全运行不仅仅是负面的风险控制,还应是正面的社会构建。对于其中难以实施有效救援、人员密集疏散困难、危险设施易影响、安全设施不达标等安全高风险和高敏感区域,应实现安全管理标准、规范的全覆盖。基于“韧性治理”,为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次生灾害及灾害链,应逐步建立起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安全治理体系,着力构建内部融合、上下贯通、条块结合、部门联动、区域协同的安全治理新格局。
从后果导向的反应式管理转变为原因导向的预防式管理,从仅重视编制预案转变为要激活预案。由于风险的放大效应、传递效应,安全治理要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把安全落实到工作的各方面、各领域。规划是龙头,要发挥规划在安全中的重要引领作用;建设是基础,要把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的“两张网”建设作为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牛鼻子”工程;管理是关键,要主动辨识和预测,评估和控制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风险。安全风险治理不仅要充分发挥从直觉和经验出发的定性管理,也要重视数据搜集和定量分析的精准管理,还要引入智能化和智慧化跟踪、分析和评估手段。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努力实现更为安全的发展。安全治理要全面提高灾害事故防范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和基层基础保障能力,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提高应对各类风险冲击的韧性,牢牢守住安全底线,不断提升人民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