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太极拳都是从这里开始:武禹襄《身法》集解(二)

真正的太极拳都是从这里开始

一一武禹襄《身法》集解(二)

李新方

【原文】提顶,吊裆,裹档,护肫,含胸,拔背,松肩,沉肘,腾挪,闪战。

【解曰】前面讲过,有没有正确的身法,也就是能否基本做到原文讲的“提顶,吊裆,裹档,护肫,含胸,拔背,松肩,沉肘,腾挪,闪战”等具体要求,是太极拳与“太极操”的界限,学太极拳入门的关键,而学太极拳的人大多都听说过太极拳特别强调身法,那么,为什么又有那么多人把太极操当成太极拳而贻误终生,恰为王宗岳先师早在二百多年前就已经言中了:“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十三势歌》)呢?

记得几十年前有一位太极拳名人在他的专著中讲了一句名言:“技击的架子不能养生,养生的架子不能技击”,虽然许多人不一定看过这本书,但这种错误观念的存在的确是很普遍的。许多人正是在这种错误观念影响下,一听说太极拳分为技击架和养生架两种拳架,就认为“反正是为了健身,随便跟着别人比划比划就行了,干什么还要读经典,从明师”?现在还有更容易的方法,就是看视频学,这当然也有一定的健身作用,但学了多年还是没有身法这个内在的东西,健身的效果也是大打折扣的,甚至没有病反倒把身体练坏了。

更为严重的是,由所谓养生架或健身套路,发展到现在的表演架,而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实情,把表演架、竞赛套路当成了养生架、健身套路,许多人一个套路还没比划出个样子,又学另一套,几年下来,学了十几套、二十几套,以为谁会的多谁就功夫高,紧接着又以为谁的动作好看谁就功夫高,这就严重了,原来身体没病的也练出病来,特别是有些教练、运动员原来身体很好,练了几年后身体素质没见有多少提高,却把膝关节练坏了。

如果说,早期的太极操、健身套路还只是没有达到太极拳应有的健身效果,但至少也是对身体有好处的,而后来的表演架几乎全用花法组成,完全不讲身法,更不可能得到太极这个内在的东西,既不能技击,也不能健身,反而会使身体受到损害,只能用于表演,当然,这样的表演也只能练给外行人看,所谓“行家看门道,力巴看热闹”,“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首先要看的是有没有正确的身法,如果没有正确的身法,动作比划得再热闹也只能博得外行人的廉价喝彩。

实际上,太极拳只有太极架,而决没有什么技击架、养生架、表演架之说,这些东西都不是太极架。真正的太极架是非常简单的,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构成太极架的只有身法、心法和势法三大要素,而且不论习练者的目的是什么,只要你练对了都是从身法开始,身法练对了才算真正入门,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就一顺百顺,用于技击则英雄所向无敌,用于养生则益寿延年不老春,用于修道则渐至从心所欲,如果不然,就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身法练错了就什么都不是。

技击、养生、修道,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三大作用,不仅是太极拳,许多优秀拳种都是技击与养生并重,因为养生是技击的内在基础,技击是养生的外在表现,所谓“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而要使技击与养生融会贯通,并使之生活化,则离不开修道,即把握阴阳的变化,但在王武李之前,技击、养生和修道大多是要分开修炼的,如易筋经、八段锦、十二段锦等功法,健身效果就都很好,所以在许多拳派中普遍流行。

如《全图易筋经·序》云:“易筋云者,导引吐纳,熊经鸱顾,引接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能令筋力易换,转衰为壮,转弱为强,使引年益寿也”。然而基本功、拳械套路、内功修炼和养生功法太多,太复杂,难学难练,又各是各的,不能相互取代,现在许多把表演架当作健身架来练的人,还要加练许多健身功法也是这个原因,如果要讲修道就更麻烦了,一说修道就要信教,其实信教不等于修道,修道也不一定要信教。“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特别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大多数人是业馀习练者,就是职业拳师也要忙于许多其他事务,更不可能像古人有那么多的充足时间专心习武。

王武李的贡献就在于,把这样极其复杂的事物简单化了,使技击、养生、修道成为太极拳的一体三用,特别是祖师的这篇《身法》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囊括了技击和养生的各种功法、心法秘诀和修道法门的精华。《庄子·知北游》云:“摄汝 知,一汝度,神将来舍”,每个习练者学拳从哪里开始大多都是各随所缘,这是完全正常的,但你只要“摄汝知”,不要著相,不要为“所知障”所误,心念专一,把祖师传授的《身法》秘诀练到自己身上,你就成为载道之器了,当然也会得道了,你的那个“神为主帅”(武禹襄《太极拳解》)的元神就会很快显现出来,这才是学太极拳的真正开始,用不了很长的时间,不论技击,还是养生、修道就什么都有了。(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