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风采 | 江海平原走出的国学家——董志翘教授访谈录

01
100 zhounian

董志翘教授个人简介

董志翘,浙江省嘉兴市人。文学博士,国家级高等院校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语言大学文献语言研究所、北京文献语言与文化传承研究基地特聘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历史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语言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致力于汉语史、训诂学及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先后主持並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其中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各1项)、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6项,参与日本文部省国际协作重大项目1项。出版专著及古籍整理著作21部,主编高校《古代汉语》教材2部,参编大型语文辞书4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80多篇,获国家及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11项(一、二、三等奖),获王力语言学奖二等奖1项。
董志翘教授在“中古、近代汉语”研究方面享有盛誉,
2011年入选“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
“如果不是文革,我要上北大”

采访董志翘教授还真不是件轻松的事,他太忙了,行色匆匆,忽东忽西。说好某日在南京会面,不料当天他却到了广西,约好了到泰州的,可他又到了南通。后来终于有了一次机会,日前,他借道南通来到了海安——这是他40年前生活、学习、工作过的地方。在县政协会议室,我得以与董志翘教授面对面。

就我而言,“董志翘”这个名字真是太响了,他是海安年长的一批文化人中的翘楚。据说,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位当时主政的海安县委领导曾说过,海安的年轻人中,一个董志翘,一个夏坚勇,将来可成大才,真是有眼力。
在电脑上打开“董志翘”的网页,那上面分明写的是“董志翘,浙江嘉兴人”,他的简历中没有出现“南通”“海安”的字样,这不免令人感到失落。那么,他与江海平原的关系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通过这一次采访,我弄清了来龙去脉。董志翘,1950年8月28日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幼年在浙江嘉兴度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原在江苏省高教厅工作的董父参加省委社教工作队,从南京来到海安。社教结束后就留在海安教育系统工作,董志翘随家迁到海安。在海安县中学读初中、高中,1968年毕业后插队到古贲公社,不久转到韩洋公社。劳动了两年,后来到公社搞通讯报道,时间不长,他的写作天赋渐渐崭露,被抽调到县通讯报道组,前后5年。1973年9月,董志翘进入江苏师范学院读书,1976年毕业留校,在学院任教。
董志翘在海安约十年,他在全县广为人知,主要是在县通讯报道组期间。
董志翘离开海安,是作为优秀知识青年被推荐进入大学的。当年能离开农村跨进大学门,那感觉是“一步登天”了,可有人向他当面称羡时,董志翘却说:“有什么可贺的,如果不是文革,我要上北大!”几十年以后,有人重新提起这个话题,董教授谦逊地说:“当时年少轻狂呀。”其实,我倒感觉,董志翘那时是“年少吐真言”,凭他的天赋和求知欲,在正常的教育轨道中运转,他应该拿到清华、北大的入学通知书。
“冷板凳”坐出大成绩
董志翘从小对文学感兴趣,在江苏师范学院最初分在现当代文学组,从事现、当代文学教学教研工作。由于学院内古代汉语教学研究后继乏人,系科领导动员董志翘转习古汉语。从此,董志翘进入汉语史研究领域,在这个“冷板凳”行业里做出了惊天动地的成绩。
初到古汉语教研组,学院就送董志翘到南京师范大学,师从章太炎、黄侃弟子──著名训诂学家徐复教授研习古汉语。学成后,董志翘回苏州大学(江苏师范学院)。1992年,董志翘应日本京都花园大学之邀,由学校公派前往日本担任该校客座教授两年,1994年回国后,董志翘考取四川大学汉语史博士生,随著名语言学家张永言教授学习两年半,获文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四川大学工作三年。
当时四川大学汉语史学科实力雄厚、人才济济,与北京大学为全国仅有的两个“汉语史”国家重点学科点。董志翘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汉语史研究所所长。2000年2月,南京师范大学为申报博士点,在全国特聘著名教授,董志翘应聘到南师大,一直至今。董志翘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教授委员会主任,中文系主任,汉语史研究所所长,院、校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级教学名师。同时,还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兼职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语言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以南师大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学术带头人的身份,董志翘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多年来身先士卒,团结全体同仁奋力拼搏,致力科研及教学改革,注意人才引进、梯队建设,加强教学科研内涵建设,推动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先后使学科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十五”“十一五”期间江苏省重点学科,“十二五”期间江苏省优势学科,所带领的团队成为南师大教学创新团队,董志翘教授是“古代汉语”课程的主持人,该课程先后成为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年又被评为国家级资源共享精品课程(全国“古代汉语”课程仅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两校入选)。并作为主要学术负责人之一,为文学院“国家文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的建设,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江苏省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入选“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
如今,董志翘已经六十多岁了,但他仍然像一个年轻人那样高速快节奏工作,忙着教书、著述、带研究生、主持重大科研项目。董志翘几乎放弃了大多数双休日以及寒暑假,每天仅给自己6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为培养优秀人才,他默默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对于眼下学术界的不正之风,他一直坚守原则,每次参加兄弟院校的评审答辩,都坚持认真阅读,每年4、5月份都有本校、外校的五六十部博士、硕士论文(还有本科论文)需要评阅,他每天看到深夜,每篇论文都认真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引用文献都核查原书。即使是国家社科项目申报、结题评审、高校职称评审,他也都是一丝不苟、极端负责,因此多次被国家社科基金办命名为“信誉良好专家”。
董志翘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先后被评为南京师范大学及江苏省教学名师,2011年被评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同时,先后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后联系导师”“优秀研究生导师”“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师德先进个人”及“首届奕熙精英教师”。2011年入选“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
回到江海平原,董志翘对四十年前的许多往事记忆犹新。他对南通地区的教育和教学业绩大为赞叹,他希望南通的学生们能够热爱古汉语,学习汉语史,更好地驾驭民族语言,希望有更多的南通学子成为自己的研究生。
趣闻逸事何永康三顾茅庐
董志翘从苏州、四川、南京等地的高校一路走来,并选择在南师大立足,这个过程中,有一个人如影相随,这就是海安籍著名学者何永康。
何永康是千万个江苏考生家长都熟悉的名人。他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就参加、负责全省高考语文的阅卷工作,影响了全省的中学作文教育。何永康是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红学家。社会上不太了解的是,何永康担任文学院院长多年,对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学科建设贡献巨大。多年来,南师大文学院学科的排名,一直列全国第5位,仅次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师大等四所大学的中文系。文学院如此辉煌,何先生的重要“法宝”之一,就是努力培育人才,积极延揽人才。对董志翘坚持不懈的“跟踪”、引进,就是何先生求才若渴的生动记录。
何先生有一双慧眼,可能早就从海安了解到董志翘的才名,也可能是从学术刊物上读到了才气横溢的董氏论文,何先生早就“瞄”上了董志翘。1997年春节前后,董志翘从四川回苏州度假(其时,董志翘还是苏大教师,同时在四川大学攻博),何永康冒着料峭的春寒悄悄来到苏州,在大学旁边的东吴宾馆里约董志翘见面,叙老乡之谊,道倾慕之情。但碍于当时江苏省的政策规定,此事暂时搁置。不过,临走时,何先生撂下一句原汁原味的海安话:“买卖不成仁义在。”
1999年底,董志翘已博士毕业留在川大工作了三年,他的夫人一直在苏州大学,不愿调到成都去,前后六年两地分居。董志翘向川大提出了回到故地的要求,浙江大学得到消息,抢先向董志翘发出邀请。董教授考虑到自己是浙江人,从小就离开了家乡,能回故土也属难得,于是动了心思。可就在这时,何永康又一次出现在他的面前,何先生“三顾茅庐”来了。何先生告诉董志翘教授:我们南师大文学院要设置博士点,在全国特聘教授,请您前来应聘。我已将您的夫人调到南师大,工作都安排好了,住房没有问题。
如此盛情,怎能推却?
满怀感激之情的董志翘最终确定在南师大安营扎寨。知遇之恩,当涌泉相报。进入南师大以后,董志翘充分发挥自己聪明的才智、渊博的学识,勤勉的精神,为南师大的学科建设,为文学院跻身全国高校中文系前五强做出了突出贡献。2012年,何永康回顾此段往事,感慨系之,赋《忆旧事赠董兄》五绝一首,云:“一握东吴夜,今生已结缘。随园呼翘楚,仗义出西川。”
*本文转自公众号”南通网“,访谈时间为2014年

编辑:刘芳  吴慧欣

审核:真大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