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留下的中医金句214条,句句经典,不可不知!

作者:山东企业联盟 / 关注公众号:SDQYLM0532  发布:2018-10-15

老祖宗留下的中医金句214条
1) 止咳常用麻黄 ,缩尿益智桑蛸 ,疏肝莫忘麦芽 ,闭经还须归芍 ,崩漏海蛸茜草,辨证前提记牢
2)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3)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
4) 久病必瘀
5)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6)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7) 久病入络
8) 百病挟痰
9)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10)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11)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12)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3)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14)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15)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16)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7)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18)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19)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20)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
21)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22)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23) 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24)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25) 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 ——[唐] 孙思邈
26)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唐] 孙思邈
27)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
28) 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29) 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30)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31) 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
32)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33)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34)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35)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36) 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
37) 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38) 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39) 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40) 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41) 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42) 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43) 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44) 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45) 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46) 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47) 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
48) 外湿表散,内湿宜淡渗。
49) 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50)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荣则不痛,不荣也痛。
51) 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治哮必用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必带表散。
52)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53) 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
54) 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
55) 《经》曰:溲而便脓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56) 去菀陈座者,疏涤肠胃也;开鬼门、洁净府者,发汗、利小便也。
57) 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
58) 痿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经曰:“治痿独取阳明。”
59) 《医法圆通》:治癫贵于养心,兼于行痰;治狂务于祛邪,灭火为要。
60) 《济世新编》:大抵狂为痰实,癫为心血少,治法俱豁痰顺气,清火平肝。
61) 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62) 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
63) 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64) 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65) 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66) 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
67) 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68) 善嚏者,肺病也。善噫者,脾病也。呵欠者,胃病也。
69)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70)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切脉之法,心空为宗。
71)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
72) 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73) 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
74) 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石膏、知母转能开胃。
75) 热邪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凉;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
76) 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止。
77) 血之失于吐衄者,阳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阴之不升也。
78)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
79) 水系有形之饮;湿为无形之邪。
80) 湿为重浊 有质之邪;
81) 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
82) 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气不运。
83) 燥邪辛润以开之;湿邪辛淡以开之。
84) 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
85) 阴虚者能发热,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阳虚者能发热,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
86)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
87)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88) 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89) 脉和缓者,元气之来也;脉强峻者,邪气之至也。90) 熟读而精灵自启,思深而神鬼可通。 —李士材
91) 尊古而泥古,进退皆榛芜;尊古而不泥古,无路可有路。 —《北方医话》
92) 古人用药立例,指引迷途耳。因例达变,在后人推广之也。 —《汪石山医学全书》
93) 善医者,法门广大无边。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 —《古今医案按/俞按》
94) 理不必深,但期征实;论不必高,但求适用。 —《周学海医学全书》
95) 暑有阴阳之分。尿有赤浊之别。
96) 病人不忌口,医生白动手
97) 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98) 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99) 欲求南风,先开北牖。
100) 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101) 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102) 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103)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104) 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105) 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106) 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107) 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108) 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109) 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110) 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111)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112) 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113) 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114) 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115)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116) 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117) 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118) 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119) 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120) 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121) 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122) 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123) 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124) 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
125) 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126) 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127) 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128) 大凡气香者,皆不利于气虚证;味辛者,多不利于见血证,所当慎也;
129) 治火切不可久任寒凉之品,重伤脾胃,便不可救。
130) 益阴宜远苦寒,益阳宜防增气,祛风勿过燥散,消暑毋轻下通。
131) 上越之阳,起于肝木,而沧陷之阳,处于脾胃。 —《张聿青医案》
132) 阳本上升,阴从下吸则降。阴本下降,阳从上挈则升。阳降,则为蒸变化生之源,阴升则为滋养濡润之助。 —《张聿青医案》
133) 宣一身之气化,务在轻清,通六腑之机窍,端在滑利。 —秦伯未《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134) 阳气下陷者,举而扬之;阴气不降者,抑而降之。 —《医贯》
135) 气陷则仓廪不藏,阴亡则门户不闭。 —《医宗必读》
136) 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医学衷中参西录》
137) 水不升为病者,调肾之阳,火不降为病者,滋心之阴。 —《吴医汇讲》
138) 少火宜升,壮火宜降。壮火降而而少火升,气得升而血得养,三焦皆受益矣。—《医方集解》。
139) 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动息以敬,心火自足;宠辱不惊,肝木自宁;恬然无欲,肾水自足。——《寿世青编》
140) 多记损心,多言耗气;心气内损,形神外散;初虽不141) 养心莫过于寡欲。——《医学入门》
142) 勿以脾胃热冷物;勿以脾胃软硬物;勿以脾胃熟生物。——《折肱漫录》
143) 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
144) 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调脾胃为切要。——《老老恒言》
145) 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
146) 老年唯借火化,磨运易而输精多。——(同上)
147) 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医学入门》
148) 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景岳全书》
149) 外感之病,其位在表,病情轻浅,以出入主其外。
150) 内伤之病,多归于升降,其位在里,以升降主里。
151)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152) 有触心动为惊,无触心动为悸.
153) 治病先调气,久病要开郁.诸病寻痰火,痰火生异证,腑病责脏用,脏病则腑用.
154) 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
155) 实则太阳,虚则少阴.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156) 二阳之病发心脾.
157) 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亡血家无汗.
158) 胃中热则杀谷,胃中寒则腹胀.甘温除大热.
159) 湿热之症,阳明必见太阴.
160)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161) 百病皆由痰起.百病皆因于气.久病有瘀,怪病有痰.
162) 早上头痛属气虚.晚上头痛属血虚.
163) 久病阴火上炎,则津液生痰不生血,补血以制相火,其痰自除.
164) 汗出不解,非风即湿,复杂做事,简单做人!
165) 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活血
166) 病不许治,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167) 血不利则病水
168) 痛而不肿曰风,肿而不痛曰湿,又痛又肿曰风湿。
169)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激励我精求方术。
170) 俱视独见,无与众谋。 —告诉我仔细地诊察,肯定地判断。
171) 凡治脾胃.当以调肺气.交心肾为先. —清.唐大烈
172) 六淫之速,莫过风、火。(牢记此句,对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或许有用)
173) 带状疱疹初期(7天内),用火针点刺患处,之后拔罐,1~2次止痛,3次治愈,患者自述结痂出现痒的现象就是好的前奏。
174) 徐长卿加丹参,效果比过扑尔敏
175) 一味丹参胜过四物汤
176) 怪病多痰,怪病多於,怪病多虚
177) 要想小儿日夜安,存得三分饥与寒
178) 中下焦的湿热别忘胡黄连,这不是光治疳证的,囊湿、肛湿很有效。
179) 胃不和则卧不安
180) 出入停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181)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182) 天之大宝,惟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惟此一息真阳.
183)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184) 头痛不离川芎。
185) 荆芥+防风---表症轻,流清涕
186) 荆芥+苏叶---鼻塞重(苏叶解表作用较强)
187) 荆芥+蝉衣---咽红
188) 湿热泄泻:用滑石+前仁(滑石---引上焦之火下行;前仁---利小便实大便)
189) 诸呃频频,按摩双侧翳风则止。
190) 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分。
191) 学方之要,贵在变通,师其法而不泥其方.
192) 五脏六腑结令人咳,非独肺也!
193)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
194) 凡心病,必以疏肝养心安神为治,尚需加用通络行瘀之品,久病亦然。
195) 肠梗阻如同无水之帆船,唯有放水通风方可行之。补津液,行气。
196) 老年慢支,久病成瘀固然不错,但用当归更有妙处,那就是止咳
197) 附子无干姜不热,石膏无知母不凉。
198) 但愿人间无疾病,何妨架上药生尘。
199) 长期用药须知: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津。
200) 顽固性疼痛,可加炙川乌草乌各十克,效著!
201) 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02) 风寒湿邪,入于肾则骨痛,入于肝则筋痛,入于脾则肉痛。
203) 香附善调气,木香善行气,乌药善顺气。
204) 关服药,凡病在上者,不厌频而少;在下者不厌顿而多,少服则资荣于上,顿服则峻补于下。
205) 凡病在上者先食而后药,病在下者先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者宜饥食而在昼,病在骨随者宜饱食 而在夜。
206) 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卫和,荣卫将行。
207)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
208) 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
209) 胃为水之上源。治疗咽喉炎时可加滋胃阴药物,效果奇好!
210) 蜈蚣最善搜风,贯穿经络脏腑无所不至,调安神经又具特长,因其节节有脑是以善理神经。
211) 观之桂枝与芍药,一扶阳,一救阴,两相对偶,凡阴阳升降表里气血诸方,莫不惟桂芍之力左右也
212) 熄风之品虽多,要以天麻、钩藤、菊花之属为最。
213) 凡用薄桂,能横行手臂,片子姜黄,能引至手臂,油松节,能透入骨节。
214) 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1、病从何来?
古人云,“宁事温补、勿事寒凉”.现代人往往反其道而行之。从小生活在空调、冰箱、冷饮无处不在里,女性们更是为了美丽穿露脐装,露背装。大量使用寒凉药物,激素。贪食生冷食物,甚至常年穿裙子骑电动车,损耗了身体的阳气,造成免疫力低下,身体各系统功能失调,被寒凉所伤,而引发了各种疼痛,亚健康,终身病,慢性病。
2、病从何去?
最好的办法是灸关元穴,和足三里,中脘穴。补充身体的元阳。这是治本。同时配合灸局部疼痛点。这是治标。

3、足三里有什么作用?
经过大量的案例表明常灸足三里穴,能够防治二十多种疾病,又无一丝的毒副作用,确实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强壮身体、提高人体免疫、增强抗病能力、有益寿延年的功效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足三里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古今大量的实践都,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身健体的重要。足三里是抗衰老的有效,对于延年益寿大有裨益。

灸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欲,帮助消化;在神经系统方面,可促进脑细胞机能的恢复,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在循环系统、血液系统方面,可以改功能,调节心律,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血糖量;在内分泌系统方面,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能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胃炎、胃下垂等,解除急性胃痛的效果尤其明显,对于、呃逆、嗳气、肠炎、痢疾、便秘、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绞痛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也有辅助治疗作用。
4、灸能美容吗?
灸中脘穴,关元穴,足三里,调内而养外,标本兼治,通过调节内分泌等系统调动先天后天之元气,使人体的气血充足而上达头面,具有醒脑提神、五官发肤的功效,能够有效的淡化、分解面部表皮的黑色素沉淀,消除面部水肿、眼袋、黑眼圈、色斑等等,有效的改善面部倦容,令爱美的广大女性,五官、肌肤色泽红润,富有弹性、无皱纹、无斑点、饱满,神采奕奕。
而且,在美容的同时,可以通过内分泌等系统起到减肥,根除妇科疾病的作用。
5、高血压能灸吗?
灸足三里,关元穴,中脘穴,涌泉穴。灸时原来服用的降压药不能随便停,否则会引起血压反弹。
足三里穴是强壮人体的养生要穴,对人体具有非常大的强健作用,经常艾灸这个穴能够预防和调理二十多种疾病,对高血压、眩晕有非常好的调理作用。
6、感冒怎么灸?
灸大椎

效果非常快,大部分患者灸一次就可以治好。患者低头在颈椎部最高点的第七椎处找“大椎穴”,再将不锈钢灸盒用毛巾包好,赛在衣服领子里或用松紧带固定,大椎穴要灸到皮肤发红发潮为佳;每次操作做到有汗微出效果最好。
7、体质热的人是不是不能灸?
灸具有双向调节功能,经过的传导,来调整身体的寒热虚实。热症施灸,《类经》说“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起窗,如揭起被,皆谓之发”,艾火施灸可以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腠理宣通,从而达到“火郁发之”的散热退热祛邪外出的目的,所以称“火有拔山之力,开门驱邪之功”。所以,大家不必害怕,我们身体的功能很神奇,正气内生,寒热之邪自然出矣。所以热性之人可灸!
比如,我对于扁桃体发炎,咽喉疼痛牙痛的患者,灸大椎,大部分患者会感觉咽喉有湿润感,症状减轻。
8、遗精怎么灸?
灸关元为主。配合中脘,足三里。睡觉前也可以灸涌泉穴。

9、艾灸有没有季节的?
没有。任何季节都可以灸。有人说夏天不能灸,夏天是往外发的灸是往里的说是会冲类似这样的观点纯属无稽之谈。四时皆可扶阳。虽然春天树木发芽时人体的病容易复发,此时人体阳气生发,灸时效果比较好,以及冬病夏治,三伏天灸时效果比较好,等等,都是相对而言。
如果有什么毛病,早灸早好,根本没有必要等到特定的节气再灸
10、夏天热老虎又来了,灸法能不能将夏天的郁闷之气宣泄出去呢?
先灸百会,再灸大椎。

最佳的方法就是少食寒凉、以灸泻热。用艾灸的方法,选则阳穴灸之(先灸百会,再灸大椎),便达到以火泻热的效果。在施灸的过程中,会适量或大量的出汗,这样闷热之气会随汗液得以宣泄,而且积蓄一冬的毒气也得以散发,灸完之后,再喝一些温薄荷叶水,顿时人就会感觉到清爽无比,闷热之气一扫而光。所以夏天艾灸,泻热清凉是养生避暑的最佳方法。据说日本人也都是在用我们老祖的这种方法来过夏的.
11、艾灸的纯阳是什么?
《内经》所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所以说阳气是生命的根本。阳气的是否充足与人体的衰老和疾病甚至死亡的发生,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把阳气算作一百,那么人从生到死,就是阳气从一百到零的过程,也就是说人从生到死,从健康到疾病,就是阳气的消耗过程。故而养生贵在于保养阳气、强壮阳气。阳气强壮固密,营卫调和,就可以防御外邪之;脾阳健壮,就可运化精微,营养;肾阳充足,能够推动整个机体气血的循环运行,五脏,强壮身体,使人之寿命延长。这正是中所讲的“阳精若壮千年寿”“阳精若在必能生”养生境界。
12、为什么艾火能壮阳气呢?
古代燧人氏以艾绒钻木取火,见艾可以产生火,古人就把太阳称为天之阳,把艾称为地之阳。艾之火是纯阳之火,具有走三阴通十二经之功,灸火连续燃烧,可使艾火的纯阳温热之气由肌表透达,又因和脏腑相互联系,能使阳气通达。特别是关元穴,是足三阴与任脉之会,又居下焦真阴真阳关锁于此,称之为,故灸此温热之气,能直达精宫以助元阳。元阳,为之真阳,是阳气活动的动力。也可以说关元,是阳气之源,不懈的灸关元,可以打通,大补元阳。再加上艾灸的特殊配方,使得艾燃烧时产生特殊频率的辐射,使其补阳之力更加显著,从而达到养生壮阳之功。
13、你的艾灸为什么不化脓灸,只用隔衣灸?
毋庸置疑,化脓灸治大病效果极佳但是实际操作时如果没有专业医师监护,很难。因为化脓灸要持续在伤口施灸,需要患者有极大的毅力。一些患者不能持之以恒的,会出现伤口迁延不愈等麻烦。艾灸主要是患者自己在家操作,所以用持续的温和灸。只要坚持,可以达到一样的效果。
14、什么是灸感?
灸之要,气至而有效。
灸感是在做艾灸时患者所的一种气的变化。各种各样,甚至千奇百怪,奇妙无比。不是亲身感受,很难体会其中奥妙。
第一种是灸火循经:多表现为透热、扩热、传热三种热感现象,这表明为体内的经气被激活推动循环起来了;比如灸足三里时热气会向下传感到小腿。第二种是相搏:多表现为酸、麻、胀、痛、痒的灸感,这表明为体内的经气被激发自动与病灶的相搏斗。最常见的是风气大的患者发痒,湿气大的患者局部出水气。第三种为开门驱邪:多表现为风、寒、凉、冷的灸感,这表明为体内的经气充足,开始将病气驱除体外了。甚至一些患者明显感觉有一股气从脚尖跑出去。第四种是气足,奇经八脉畅通。比如整天暖洋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等等。灸感个体差异非常大,不是每个人或者每次都有。
15、为什么有些人艾灸后会暂时有疾病加重的反应?
艾灸后常常会有疾病加重的反应,这是交战的正常现象,那么病邪在体内寄居很久,他也不会轻而易举的乖乖就范。所以这时候就免不了有反应,你用艾灸的方式激发正气想把赶出,那么就先顽强抵抗。这时的正气不足,而旺盛的时候,当然你会有各种不适反应出来。当你逐渐艾灸,体内慢慢累计了很多正气的时候,这时的病邪就会逐渐地赶出体外了。
16、灸后出现口干舌燥怎么办?
很多人艾灸后会出现口干舌燥,这也是艾灸的一种反应,这种现象表明正在调整,阳不胜阴,这时要多喝白开水或者小米米汤。此时患者会觉得喉咙异常干痛,这是病邪(寒邪)逐渐外发时的必然症状(病邪被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西医所谓的炎症,此时许多中医专家都会任认为灸过火了,会立即停止治疗,使得功亏一篑)。
17、什么情况下不能灸?
1孕妇不灸
2严重心脏病慎灸
3局部红肿热痛慎灸
4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5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6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病患者等忌灸。
18、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怎么调节施灸温度?
用拾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也可以隔一会用自己的小指肚测试局部温度。小孩可以观察面部表情。
19、针与灸有什么区别?
针只能通经脉,不能补元阳。灸在补元阳的同时也能通经脉。
针刺疗法虽有“补泻、迎随”的道理,但一般只可以治疗“不盛不虚”的症状;而灸不问虚实寒热,都可以使用灸法。
20、不知道穴位能灸吗?
能,那里不舒服灸那里。中医把这种方法叫阿是穴或天应穴。局部疼痛点必定是那里气血经脉不通造成的,灸局部可以直接通经脉,调气血,驱病邪。
21、艾味有害吗?
艾味无毒。人类用艾的历史上万年。现在研究表明,艾烟中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有几十种。而且,我在临床中发现,艾烟对戒烟有非常显著而快速的作用。
23、艾真能续命吗?
能,艾灸能补充元阳,补充人体生命能量,最大减少疾病,尽享其自然寿命。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附录《扁鹊心书》须识扶阳
须识扶阳,以消尽阴翳,炼就纯阳,方得转凡成圣,霞举飞升。故云∶“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毙伤。”又云∶“阴气未消终是死,阳精若在必长生。”故为医者,要知保扶阳气为本。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暖,下元虚惫,动作。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必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更服保元丹、保命延寿丹,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今人只是爱趋死,动云∶我有火病,难服热药。所延之医,悉皆趋承,不言上焦有火,即云中、下积热,及至委顿,亦不知变迁。或遇明眼之医,略启扶阳之论,不觉彼此摇头,左右顾盼,不待书方,而已有不服之意矣。生今之世,思欲展抱负,施姜附尚且难入,而丹药、灼艾之说,断乎其不可行也
24、灸能补肾吗?
灸关元是最佳补肾法。
附录《扁鹊心书》住世之法
绍兴间军中步卒王超者,本太原人,后入重湖为盗,曾遇异人,授以黄白住世之法,年至九十,精彩腴润。辛卯年间,岳阳民家,多受其害,能日淫十女不衰。后被擒,临刑,监官问曰∶汝有异术,信乎?曰∶无也,唯火力耳。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炷,久久不畏寒暑,累日不饥。至今脐下一块,如火之暖。岂不闻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也。死后,刑官令剖其腹之暖处,得一块非肉非骨,凝然如石,即艾火之效耳。故《素问》云∶年四十,阳气衰,而起居乏;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六十阳气大衰,阴痿,九窍不利,上实下虚,涕泣皆出矣。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

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余五十时,常灸关元五百壮,即服保命丹、延寿丹,渐至身体轻健,羡进饮食。六十三时,因忧怒,忽见死脉于左手寸部,十九动而一止,乃灸关元、命门各五百壮。五十日后,死脉不复见矣。每年常如此灸,遂得老年康健。乃为歌曰∶一年辛苦唯三百,灸取关元多,健体轻身无病患,彭寿算更如何。(先生三法实为保命之要诀,然上策人多而不肯行;中策古今痛扫,视为险途;若下策用之早而得其当,亦可十救其五。予遵行历年,不无有效、有否。效则人云偶中,否则谗谤蜂起,此非姜附之过,乃予热肠之所招也。吾徒不可以此而不前,视人之将死可救而莫之救也。)
25、艾灸的隔衣服灸盒灸法有什特点?
使得渗透力源源不断的作用于,不但方便,舒服,而且治疗效果比直接灸或其他工具更加好。
26、灸时可以配合食疗吗?
可以。艾灸在使用一周之内,大部分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大大改善。体质虚弱的可以吃一些高质量的饮食。火气大的喝小米米汤。
肿瘤患者每天早上吃薏苡仁粥,能够有效防止复发。

27、灸后口干眼涩起疙瘩,是不是灸的上火了?
不是。是灸把你体内本来淤积的燥热之气被灸宣泄出来了。再灸,这些燥火就没有了。
灸火不伤人。喝水既可。晚上小米粥最养人。
28、灸时饮食注意什么?
宜清淡,忌辛辣。
29、灸是不是伤阴上火?
这种观点是受温病学派的影响,想当然得出的结论。我的患者常常灸关元几个月,没有上火。亲身实践,自有结论。
30、艾灸的四穴养生有没有时间讲究或先后次序?
随时可灸,因为人体随时在消耗。没有先后次序。怎么方便怎么来。
31、阴虚能灸吗?
认为火证和阴虚不能灸这是个天大的误区。
许多人把中医辨证论治的阳虚,阴虚,燥热和艾灸的纯阳混为一谈了。灸是用火调动人体的气机,调体已经出现不平衡的各系统功能,灸是补纯阳的。
元气足,气血寒热虚实自会调和。
32、不论寒热虚实都能灸吗?
《医学入门》说:“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33、为什么针药无愈的病症灸能治愈?
是因为针刺是通过调动元气来通经脉的,如果患者元气足,以针通经脉,疗效立竿见影;如果患者元气虚,无足够元气可调,自然疗效不佳。而元气虚弱的人、一般胃功能吸收极差,是很难完全消化吸收药物的,故而称针药所不及,只有灸法,可以不经过肠胃而直接将热力作用于经脉以祛除寒邪,通调经脉。
34、关元穴有什么作用?
关元穴为元阴元阳之气闭藏之门户。是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处,是统摄元气之所。灸关元能门真火充盛,小肠吸收功能增加,既补气又补血,主诸虚百损。
肾间动气禀受于先天,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而此原动力,在人出生后,需要由小肠不断地吸收营养来充养,才能继续发挥作用,这就是灸关元以后天补先天的道理。
只有持续灸关元,才能起到暖、壮元阳、补肾精、益骨髓的疗效。对于肾虚,结肠炎,便秘,失眠,虚胖,贫血,各种慢性妇科病,前列腺疾病胃炎,糖尿病、高血压、低血压,哮喘、气管炎、肺结核、中风、脑梗,脑血栓,心脏病、慢性肾病、类风湿、脊柱炎等对于西医来说的不治之症,甚至癌症,通过重灸关元等,都可以治愈。
35、灸关元穴会有什么反应?
灸法直论说;当对关元穴施灸二三百壮后,会出现“通窜”的感觉,哪里有病,就“通窜”到哪里。比如:子宫有病,就会“通窜”到子宫;前列腺有病,就会“通窜”到前列腺;大肠有病,就自然“通窜”到大肠,直至病除为止。就好像电脑的“杀毒软件”一样,根本就不需要认为去操控,“杀毒软件”会从头到尾、从里到外的将“病毒”全部搜出并杀灭,全凭真阳元气的自然造化功能,绝对不用“越俎代庖”,其效果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36、关元穴灸到什么程度?
灸到暖洋洋。
灸法直论说;在对患者施灸时,一般不论出现什么情况,都应该灸下去,直至被灸的关元穴不觉疼痛或有温水流动的感觉,直至小腹如热水袋一样温热舒服为止。而且,在此之前所出现的情况都是病邪被化解出去的情况。比如:喉咙干痛、口渴、目赤、头痛等症状,许多古今医生都认为是灸过火了,通过灸足三里就可以引火下行。但我认为大可不必,因为灸关元可以祛寒邪、增强脏腑功能,有助于恢复“元阴元阳”。
人体“阴阳”的升降是有其固定的规律的,元气逐渐充足了,“阴阳”就必定按照其规律运行,该升的就自然会升,该降的就自然会降,根本就不必用人为的方法去调动升降。就是说,等寒邪被驱除以后,“上火”的症状就自然会消失,根本就用不着灸足三里来“引火下行”。因为人的身体内部常“聪明”的,艾火通过的作用,激发了真元的功能,真元又借助艾火的力量去除寒邪,一旦寒邪被驱净,真元就会恢复“藏而不泄”的功能,将散在外面的热量收回来,根本就不会出现继续上火或或发烧的情况(对物体越加热,物体的温度就会越高,这是自然界的物理现象。而人体则不然,如果寒邪已去,发热的状况就会自动消除。
但如果小腹温热以后,依然继续施灸,此时才会出现伤阴过火的现象,会出现超高血压,但也不会发烧)。那些刻意地使用“引火下行”方法的老医学教授们,都是对“阴阳”不甚明了的人。因为,“阴阳”是人体的神灵,是不可思议的,只会比大脑更神奇,绝不会比大脑更愚蠢。若灸至不疼、腹中温暖后继续施灸,才会出现“过火”的现象,才有可能会导致“阴虚阳盛”的“厥阴”证候。若施灸时仍感疼痛,并仍有“通窜”感,此时不论有无“过火”的情况,放胆施灸,一般不会有任何。而且,在灸关元的时候,会有热流从“气街”通向腿部,脚上会出汗,脚尖会向外出凉气,这就是阴邪下行外出的表现(这就是治疗风湿、类风湿的原理),用不着灸足三里。只是重灸后,上有强烈的烧灼感,这是热气一时没有散开,睡一夜,烧灼感和“过火”的症状就会全部消失。第二天继续重灸,症状可能又会出现,再睡一夜,又会消失,几天后就不会再出现,就证明在体内造成这种现象的邪气已经被祛除了。如果太阳穴疼痛,是阳气开始生发、寒邪将要祛除的表现,一般睡一觉就能消除。至于其他症状会出现几天,就要看病邪深浅的程度。
37、灸中脘穴有什么作用?
不论胃热胃寒,都可以灸中脘。
灸法直论说;在灸中脘时,患者哪里有病,艾炷的热量就会主动“通窜”到哪里,一般会首先“通窜”到十二指肠的,然后“通窜”到贲门、胃部、幽门,若有肝病的患者,艾炷的热量就会自然“通窜”到肝区(这就是灸中脘可以治疗各种胃病、肝炎或胃癌、肝癌的原因)。此时患者会觉得喉咙异常干痛,这是病邪(寒邪)逐渐外发时的必然症状(病邪被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西医所谓的炎症,此时许多中医专家都会任认为灸过火了,会立即停止治疗,使得功亏一篑),待灸至二三百壮以后,胃部会在忽然间有一股清凉的感觉向动,“通窜”感就会在瞬间消失,津液会在同时涌上来,喉咙干痛的感觉也就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后,患者就会觉得胃部温热舒服,腹中就像有个热水袋一样,或有温水流动的感觉,此时绝对不会感到疼痛。从此,再灸50~100壮巩固一下即可。
38、怎么用灸法预防或康复脑血栓,脑梗塞?
中风的内因是脏腑气血亏损,失调。对于治疗方法来说,补足元气才是治愈疾病根本的治疗方法。元气充足,就很少会出现肝阳上亢的情况,血液也不会粘稠,末稍血管就会有弹性而不会脆裂。人的元气不足,不能推动血液上升于脑部,导致血液流动缓慢甚至停止流动,致使血液凝固在脑部血管末梢,形成血栓。西医只知道疏通血管,却不知道补充元气;元气不足,必定会使血栓再生,这就是中风患者出院后极易复发的原因。所以,疏通血管是治标,补充元气是治本。治疗原则应该是先扶其真元,同时兼顾病邪的部位。真阳元气在哪里,内邪外邪就会在哪里发生,若能恢复真元,内外两邪都能,这就是「不治邪而实际就是以此治邪,不治风而实际就是以此治风」的道理。这就是治疗中风的法要。若用重灸关元穴的方法,各种中风病症都可以治愈。对于脑溢血患者,灸关元就可以使在头部的虚火下降(吸回原处),头脑,症状缓解,这是关元穴的作用,也是先天元气的自然功能,就像电磁铁一样,电力不足,铁屑就会掉落,电力充足,铁屑就会被吸回。继续施灸,阴邪逐渐化去,正气逐渐恢复,效果如神。对于脑血栓患者,理论和方法也同样如此,如果再加上中脘穴,效果会更加理想。阳气本身就有破瘀的功能。灸法是治疗中风的最佳方法,治疗速度也是最快的,效果也是最彻底的。灸时最好同时灸中脘,关元,足三里。
39、问,灸法怎么治疗高血压?
由于肝、脾、肾功能严重衰退,身体内产生的垃圾就不能得到正常和及时的清除,从而造成了血液粘稠,粘稠的血液就会比正常血液的流速要缓慢,尤其对于毛细血管来说,粘稠的血液就更难以通过,处于血管末梢的血液就会出现缺血的现象(大脑供血不足就会导致眩晕,真阳破瘀就会导致头痛),末梢神经就会通知中枢神经,而中枢神经就会命令心脏增加泵血压力,以使毛细血管的血压和供血能力恢复正常,这是人体的自然调节功能。距主动脉较近的组织器官必然会出现供血过多的情况.
然而,西医发明的降压药物,是中枢神经的功能,使中枢神经向心脏发出减小泵压的指令,这就是过量服用降压药会使患者变成低血压的原因,而长期服用降压药物,就会使动脉末梢的血管和组织长期处于供血不足状态,毛细血管就会变脆。当患者情绪过分激动时,血压陡然增高,就会导致脑血管破裂而发生脑卒中脑溢血。
有人会问:既然血管末梢会脆裂出血,为什么手指脚趾尖的血管和脏腑的毛细血管不会破裂呢?这是因为人在激动的时候血液不会向四肢流动,使得多出来的血液汇聚在躯干和头部,手脚冰冷就是证明。而且,躯干的肌肉也会因为激动而收缩,同时心脏跳动加快,使大量的血液只能向大脑汇聚。由于脑部的毛细血管长期处于缺血状态失去弹性,就必然在血压陡然增大时发生破裂。
现代医学证明了稀释血液的方法,但是,由于患者过去血液粘稠,血管就会因垃圾的淤积而增厚,稀释了血液却不能消除淤积,即便使用了消除瘀血的药物,却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产生垃圾的因素,不久就会恢复原来的状态,也属于治标不治本的情况。
另外,由于心脑肾对于精血的需求量最大,肾精亏损,就会使得人体自动通过加大血液压力和流量的方法来解决心脑肾对血液能量的需求,而人体的心脏只有一个,满足了心脑肾的供血要求,自然就会使其它脏腑组织的血压增高,这就是血液不粘稠也会患有高血压的原因。
这就说明,高血压是人体调节自身功能的正常反应。这也说明,治疗高血压应该以恢复脏腑功能为原则,而不应该用刺激中枢神经来心脏「泵压」的方法进行治疗,不能只重视技术指标而忽视了生命的根本。应以恢复元气和脏腑功能为主,不要以恢复血压值为主。
脾肾两虚才是造成高血压的主要原因。高血压会导致心力衰竭是正确,因为(心脏)长期处于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足的不良状态,必然会导致功能衰竭,但是,肾脏疾病(肾精亏损)是导致冠心病和高血压的主要原因。
总而言之,真阳充足,脏腑功能强健,是不会出现高血压病的。哪个脏腑虚弱,都会导致高血压的发生,治疗和保养不当,就会涉及几个脏腑的恶性循环,此时的高血压也就很难完全治愈了。所以,高血压就是虚证。
40、灸法怎么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所缺少的津液就是人身的真水,真水不会自生,也不是滋阴所能生,而是在真火的作用出的。所谓「阴虚」,是指由于真阳不足所导致的「脏腑功能虚弱」,绝对不可以认为是「阴液不足」。 
津液是由「气化」才能生出。而气化之源在于命门之火。命门火衰,则津液无所生也!况且,口渴、饥饿,是因为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治理调节,三焦不能通调水道,才形成的「消渴」。
糖尿病,由于阴邪偏胜,致使先天真阳元气不能归于本位,浮游于上而成上消,浮游于中而成中消,浮游于下而成下消。按阳虚症治之,法宜「导龙归海」,将浮游的先天真阳元气引入,糖尿病患者都患有阳痿这一事实,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治疗糖尿病的最为有效、最为便当的方法就是:重灸关元穴和中脘穴,或重灸膏肓穴,或三大补穴相间施灸。

(0)

相关推荐

  • 你艾灸对了还是错了?

    病有宜灸者,有不宜灸者,可得闻欤? 曰:大抵不可刺者,宜灸之,一则沉寒痼冷,二则无糗,知阳绝也.三则腹皮急而阳陷也.舍此三者,余皆不可灸,盖恐致逆也-- 若将有病者,一概而灸之,岂不鬺哉.仲景云:微数 ...

  • 中医金句214条,不可不知

    来源:中医养生与营养1) 止咳常用麻黄 ,缩尿益智桑蛸 ,疏肝莫忘麦芽 ,闭经还须归芍 ,崩漏海蛸茜草,辨证前提记牢2)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3)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4) 久病必瘀5) 疏 ...

  • 【中医】中医金句100条

    中医金句100条 特别提示 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1.称"庭"的是:额. 2.称"藩&q ...

  • 老祖宗留下的100金句,话糙理不糙!这个一定要收起来~

    老祖宗留下来的至理名言,句句在理!最好记下来! 01 1.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2.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 3.宁可身冷,不可心冷:宁可人穷,不可志穷. 4.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 ...

  • 老祖宗留下的生活谚语30集!句句经典!

    老祖宗留下的生活谚语30集!句句经典!

  • 写材料对偶金句150条

    写材料对偶金句150条

  • 作文素材:人民日报金句30条,用好了让你的作文有内涵有气质!

    人民日报近期金句摘抄 1.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梦想成真,惟有实干. 2. 真理的力量来自于实践更作用于实践,求神拜佛本不可取,仙山蓬莱更微茫难求.掌握客观规律,相信科学与逻辑,在奋斗中开辟生活的天地 ...

  • 金句30条,用好了让你的作文有内涵有气质!

    小编发现大家很喜欢<人民日报>的作文素材,这不,贴心的小编今天又给大家带来了近期的精彩句子,赶快摘抄下来吧! 近期金句摘抄 1.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梦想成真,惟有实干. 2. 真理的力量 ...

  • 人民日报金句30条,用好了让你的作文有内涵有气质!

    掌上观文今天为你推荐人民日报金句30条,用好了让你的作文有内涵有气质! 1.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梦想成真,惟有实干. 2. 真理的力量来自于实践更作用于实践,求神拜佛本不可取,仙山蓬莱更微茫难求.掌 ...

  • 金句|200条经典诗词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2.皇皇不可终日.礼记 3.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5.杨朱之道,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孟子 6.光阴似箭,日 ...